细处入手 预约精彩

2013-02-01 21:41陈红兰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黑露珠细节

陈红兰

(无锡市惠山区天一实验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果把一堂课看作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它是由无数的节点构成的。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如果处理好各种想到的与未想到的细节,不但能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能够品味到许多精彩,正所谓小细节中包含着大智慧。

什么是教学细节呢?细节,按字面上理解,细者,小也;节者,要点也。《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由此可知,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格式和复杂的结构,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教学细节可以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也可以是师生对文本某个“文眼”的深度开发,鉴赏玩味,掂量比较。在此过程中形成鲜明的课堂节奏,时而急风骤雨,时而舒缓悠扬,师生饶有兴致地品味语言,而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精彩。

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那必将是流于肤浅;它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那必将流于浮华;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必将流于庸俗。它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课程改革中也曾经或正在为一些问题困惑着,实践反思之后,自己觉得要将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教师应该注重把握一些细节,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索。

一、你潜心研读文本了吗?

课文是由语词、标点组成的,我们一遍遍地读,一次次地教,还应该一次次地思索,不能熟视无睹吃老本,因为也许在一个看似平常但意义深刻的词语中,在一个普普通通但意犹未尽的标点符号上,在一句朴实无华但意蕴深刻的句子里就包含着值得探讨的东西。我们只有对文本深入地探究,才能发现细节,把握细节,并以细节为支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课文《放飞蜻蜓》中的节选:

①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②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③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

④“吃露水。”一个男孩说。

⑤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这是陶行知见孩子们捉蜻蜓后与他们的谈话,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内容方面注重得多些,但是细细思量,是否还可以从语言形式方面入手加以探索呢?

三年级学生要认识运用冒号、引号,要学习写人物的对话。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在教学中我着意让学生观察、发现文中的标点。②③处是提示语+语言,冒号与引号连用;④处是语言+提示语,引号与句号连用;而⑤处最为特殊,一个冒号后连用3个引号,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原因,学生体会到当时是有许多不同的人在争着说,所以用了3个引号。这样,学生深化了对引号用法的理解,并且顺势理解了“七嘴八舌”这个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教完这个片断后,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只有钻研好文本,才能更好地组织、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深刻对话。

二、你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了吗?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最为重要。教师在研读文本的时候,除了自己读懂、读透后,还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一下,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

在教学《小露珠》这篇课文时,教师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小露珠对万物的滋润,给植物带来的生机,设计了这样一个深化理解、巩固教学的语言训练环节:

师:孩子们,小露珠把自己奉献给了花草树木,让它们重新焕发出生机,假如你是鲜花嫩草中的一朵花、一棵草,或者一棵树,你会怎样感谢小露珠呢?

生1:谢谢你,小露珠,是你给了我们充足的水分,让我们变得格外精神。

师:不用谢,能为你们服务,我心里特别高兴。

生2:谢谢你,可爱的小露珠,是你让我这朵美丽的鲜花越开越大,越开越艳。

师:不用谢,我还得谢谢你把大地装点得这么美丽呢!

生3:谢谢你,小露珠,今晚你再来的时候,我要陪你去看看和你一样闪亮的星星。

师:我非常乐意和你一起看夜空的星星,享受这个美丽的夜晚。

生4:谢谢你,小露珠,你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永远感谢你。

师:不用谢,你们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生5:谢谢你,小露珠!你明天再来的时候,我带你去吃肯德基。

师:对不起,我是小露珠,我可不会吃肯德基。

(众生大笑,该生茫然坐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改革的真谛在于呼唤教育向以人为本的回归。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倾听”正是对主体论的领悟。日常教学中,只有当我们真正领悟了学生是一个平等独立的生命体,而且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时,我们才会尊重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去倾听他们的快乐和苦闷、欲望和困惑,从而去接纳、引导和欣赏他们。

然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者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没有去倾听孩子的话。要知道,KFC(肯德基)也许是这个孩子最喜欢吃的东西,他要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与小露珠一起分享,这不正是表示他对小露珠最真诚的感谢吗?哪怕孩子说的话对我们成人来说有些幼稚,甚至是可笑,可这就是孩子的思想。假如教者当时能够机智一些,在同学们的笑声里这样对他说:“谢谢你,你把你最心爱的东西与我一起分享,我真是太高兴了”,我想孩子当时的脸上一定会洋溢出灿烂的笑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了解孩子,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时刻问自己:听懂孩子说的话了吗?听懂孩子心灵的倾诉了吗?听懂孩子思想的细语了吗?如果没有听懂,那么教师正在做的也许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伤害孩子。

语文课堂需要教师能始终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建立起和谐民主的、人文的课堂,那么我想,我们都应该做个善于倾听的老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有了倾听,我们便在心灵上给予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自卑,点燃的也许是行将熄灭的思维火花,铸就的也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如果真是那样,我们课堂的对话一定会有更多的精彩!

三、你捕捉调控课堂生成了吗?

细节是整体的细节,整体是细节的整体。设计的细节只有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才能彰显其价值。

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忽然有学生举手问:“老师,既然战士们都强烈要求留下大黑骡子,彭总又为什么非要把它杀掉不可?留下大黑骡子难道真的不行吗?”(学生认为,基于战士们的一片好意,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网开一面也未尝不可,不必做得如此绝情。显然这孩子是出于感性的考虑)

师:“是呀,真的不行吗?同学们你们说呢?”(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再次浸入文本,边阅读边反思)

片刻之后:

生1:不行,因为草地断粮已成燃眉之急,那么多的战士迫切需要充饥来维持生命。(“僧多粥少”,学生一下就能想到,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本内容的整合后获得的新经验、新感受)

生2:我想请问××同学,如果要留又为何单要留下大黑骡子呢?如果说因为大黑骡子是立过功的,其他牲口难道就没一点功劳吗?还是因为它是彭德怀的坐骑,所以才可以不杀呢?(这是触及思想和灵魂的质问,是学生基于文本内容并不断融合自己不同方面经验的深刻感悟,更是学生个人经验与文本沟通后富有创造性转换的生命晤对)

生3:对,我同意你的说法,如果这样的话,大家就会觉得你是团长可以不杀坐骑,我们是战士就只能吃苦受累。所以,我觉得大黑骡子是非杀不可,这样才显得公平!(思辨中,困惑不断走向澄清,学生的思维正在不断充实、发展和深入)

生4:对,我也觉得大黑骡子非杀不可,这样,才可以让大家感受到彭德怀是个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好干部!(阅读着,经验着;经验着,阅读着。思辨中的对话让学生在提升阅读意义的同时获得了自我生命意义的表达)

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回答,一个劲儿地奔向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学生一些错误的认识根深蒂固。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有效地运用课堂资源。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精心的预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常有许多教师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决定了很多的教学细节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生成别样的精彩,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无数的细节连缀而成的,教学细节是教学过程中从预设到生成、从生成到预设的和谐统一。精心打造好教学细节,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不管是上课前的预设细节,还是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的细节,都要求教师有科学的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功底、深厚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预约精彩的课堂。

猜你喜欢
大黑露珠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制造露珠
大黑
小露珠去哪儿了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逻辑思维
小露珠
露珠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