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强
针对现阶段部分初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弱化行为,教师要及时发现,有效开展渗透性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将道德认同转化为道德自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自现代教育制度形成以来,品德教育就是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有人说:“如果没有伦理品德教育,人类就不会得救。”由此,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育教学是我国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该阶段学生的年龄、发育、认知等方面特征,通过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等方式,提高初中专业理论知识和德育教学的水平。
目前,为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逐渐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投入规模,为学生安排配置较高的电脑。与此同时,学校也要相应地对该课程师资队伍加强建设。笔者发现,一些学校安排离退休教师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将信息技术课程当作“副科”来安排,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与学生都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无论是对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还是个人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主管部门对各学校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忽视了这一要求,使得信息技术课被其他学科挤占,特别是在各阶段的重大考试时期。这不仅严重扰乱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安排,打击了该课程教师的积极性,而且使得学生丧失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必须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将该门课程放在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当前,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娱乐化倾向明显,教学效果存在严重问题。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设备的正确使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升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身综合素养。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升学压力,再加上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从而导致在简单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任由学生自己上网浏览、玩游戏,将教学课堂变成了网吧。这种状况不但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知识教育,而且破坏了各学科在课堂教学的严肃性。
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等,都是经由自身的感性认识而逐渐形成的。而这些对个人影响至深的感性认识,在中学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成分。具体来说,中学阶段的学生通过对祖国的历史、幅员、文化等方面的学习,逐渐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集体主义。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小学到初中,再由初中到高中,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知识量的加大、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认知程度也由感性发展到理性占主导。
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环境的具体状况,灌输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因此,教师在运用灌输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创新性地运用渗透教育,并最终使得灌输教育向渗透教育进行转化。结合初中阶段知识的基础性较强的特点,比较有利地将德育教学渗透到其他课程教学中去。虽然初中设置有思想品德课程,但其他学科间的相互配合能潜移默化地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推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基于初中学生在信息时代表现出的道德弱化行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渗透性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将道德认同转化为道德自觉。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渗透性德育比较好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我国目前还没比较成熟的此类教材,所以加强渗透性德育的信息技术教材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教材中德育内容的选取应符合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配合视频、图片、文字等多媒体元素建设立体化。用内容问题和单元问题巩固学科知识,用基本问题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这三个问题,将德育和知识的掌握融合在一块,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德育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加强中学阶段渗透性德育教学的效果,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透彻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性和教材的特色,还要能够了解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征。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当前时代特征,将丰富的德育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运用示范式、渗透式、诱导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这就是多样化教学的典型代表。教师在课程安排时,应精心设计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德育培养。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在指导学生构建班级网站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建立网站,将品德意识渗透进来,让学生在学习和娱乐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是在考量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指标纳入学科的评价体系,从而使得学科教学能与德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使其在各个学科间相互渗透,更需要教师与家长的紧密配合,仅靠某一单独课程进行渗透性德育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使得除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外,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渗透性德育教育,使得学校和家庭能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其个人素质的培养。
目前,有关中学生在网络文化中的道德弱化行为屡见不鲜,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寻找办法。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形式,以文化促进青少年成长是一种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站在文化的视角上,渗透性地宣传与学生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等,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渗透性德育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渗透性德育的开展是时代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针对现阶段初中学生在这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里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弱化行为,教师有责任及时发现、有效开展渗透性德育,引导学生将道德认同转化为道德自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于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因材施教,通过与家长的紧密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文化自觉性,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张茂聪,王培峰.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域[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10):95.
[3]张文华.当前德育教学的现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10):5-6.
[4]郭培杰.促进德育教学改进的合理化建议[M].初中教育 ,2009(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