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2013-02-01 16:56贾丁任国胜李文志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6期
关键词:方药心痛胸痹

贾丁 任国胜 李文志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贾丁 任国胜 李文志

胸痹, 病证名。出《灵枢•本藏》。一般指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的病证。指痰浊、瘀血等阴邪凝结, 胸阳失宣,气机闭阻, 脉络不通的病症。症见胸满闷痛, 甚则痛引彻背,喘息, 不得平卧等。治以温阳益气, 疏气豁痰为主;病延日久,络脉瘀阻者, 兼以通络。常用栝蒌薤白汤、栝蒌薤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即胃痹。《症因脉治·胸痹》:“胸痹之证,即胃痹也。胸前满闷, 凝结不行, 食入即痛, 不得下咽, 时或作呕”〔1〕。

胸痹者, 乃胸间闭塞而痛也。其主证为胸憋, 心痛。形成胸痹的原因大多为胸阳不足, 阴乘阳位, 气机不畅所致。即上焦阳虚, 阴邪上逆, 闭塞清旷之区, 阳气不通之故。《医宗金鉴·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凡阴实之邪, 皆得以乘阳虚之胸, 所以病胸痹心痛。”

后世医家对胸痹的证候、脉象、治疗以及其病理机转论述均有发展, 如《类证治裁》曰:“胸痹胸中阳微不运, 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 短气不利, 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 浊阴得以上逆, 而阻其升降, 甚则气结咳唾, 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 必胸次空旷, 而后清气转运, 布息展舒。胸痹之脉, 阳微阴弦, 阳微知在上焦, 阴弦则为心痛。此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又如余无言叙述:“所谓胸痹, 统一胸部而言, 且其痛, 有放散性,有胁下逆抢心, 诸逆心悬痛,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2〕。

较常见的胸痹证状和治法方药论述如下。

1 阳虚气滞痰涎壅塞

临床表现:胸憋时痛, 心痛彻背, 胸脘痞满, 胁下逆抢心,喘息短气不得卧, 咳嗽, 痰多而盛, 神疲乏力, 形塞肢冷, 舌苔白或厚腻, 舌质淡, 脉弦滑或沉迟或紧数。

治法方药:通阳散结, 豁痰下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半夏、白酒)、导痰汤(半夏、 天南星、橘红 、枳实、赤茯苓、甘草)、细辛散(细辛、麻黄、葛根、荆芥、白术、赤芍药、紫菀、桔梗、桂心、甘草、五味子)、前胡散(前胡、茯苓、白术、白芍、桂心、当归、半夏、吴茱萸、麦冬、大枣、羊脂)等方。

2 胸中气塞饮邪挟痰

临床表现:胸闷短气, 头晕目弦, 胸胁支满, 咳逆吐涎,小便不利, 舌苔薄白, 舌质淡, 脉沉细。

治法方药:宣肺利水, 疏利胃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橘枳姜汤(橘皮、枳实、 生姜)、苓桂术甘汤(茯苓、 桂枝、白术、甘草炙)等方。

3 阴寒厥冷遏阻心阳

临床表现:胸痛胸闷,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四肢厥冷,喜暧喜温, 面色苍白, 或紫暗灰滞, 爪甲青紫, 脉沉紧, 或结代, 舌质淡或青紫。

治法方药:扶阳通痹, 峻逐阴邪。用赤石脂丸(黄连、当归、赤石脂、干姜)、回阳饮(人参、 制附子、 炙甘草、 炮干姜)等方。

4 气滞血瘀脉络闭阻

临床表现:胸闷心痛, 短气, 喘息, 心烦善恐, 口唇、爪甲青紫, 皮肤暗滞, 苔白或干, 舌质青紫, 舌尖边有瘀点, 脉细涩结代。

治法方药:行气活血, 化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 桃仁、红花、枳壳 、赤芍、 柴胡、 甘草、桔梗、 川芎、牛膝)、加味丹参饮(丹参 、檀香 、砂仁、青皮、百合、乌药、川楝子、郁金)、膈下逐瘀汤(灵脂、当归、 川芎、桃仁、 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 红花、枳壳 )等方。

5 心阴不足内热灼营

临床表现:胸闷心痛, 心悸怔忡,虚烦不眠, 躁扰不宁,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 呼吸气短, 或急促困难, 口干饮少, 咳嗽少痰, 偶有咯血, 尿赤便结, 头晕目眩, 苔少或干或无苔或剥苔, 舌质红绛或青紫, 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方药:滋阴除烦, 养心宁神。用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柏子仁、 当归、天冬、麦冬、生地、人参、丹参、玄参 、云苓、五味子、远志肉、 桔梗)、百合固金汤(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芍药、甘草、百合、贝母、麦冬、桔梗 、玄参)等方。

6 心气不足心阳虚损

临床表现:心痛憋闷, 心悸气短, 面色晄白, 言语轻微,精神萎糜, 一身尽肿, 四肢无力, 形寒肢冷, 自汗纳少, 小便不利, 舌苔薄白, 舌质淡, 脉沉无力, 或细或结代。

治法方药:补养心气, 温煦心阳。用保元汤(人参、黄耆、甘草、肉桂)、四君子汤(人参、甘草、 茯苓、白术)等方。

7 阴阳两虚气血不继

临床表现:胸闷心痛, 夜卧憋醒, 短气心悸, 自汗, 口干少津, 头晕耳呜, 食少倦怠, 腰酸肢软, 恶风肢冷, 或手足心热, 夜尿频数, 舌质红或暗, 舌苔少或少津, 脉弦细无力, 或结代。

治法方药:益气补血, 滋阴复脉。用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干地黄、阿胶、 麦门冬、 麻仁、 大枣)、八珍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方。

8 心阳欲脱肺心衰竭

临床表现:胸闷气憋, 心痛频发, 咳嗽喘息, 吐血咯血,语言低微, 冷汗淋漓肢厥肤冷, 重则神志昏蒙, 沉睡不醒, 或神昏谵语, 舌质青紫或紫降, 苔少或黄燥, 脉沉细虚数无神,或出现怪脉(鱼跃、雀啄、弹石)。

治法方药:回阳救逆, 益气固精。用参附汤(人参、附子)、回阳救急汤(熟附子、干姜、人参、 甘草、白术、肉桂、陈皮、五味子、茯苓、半夏制)、四逆汤(附子、干姜、 炙甘草)等方。

文献[1]中还叙述:胸痹, 2即胃痹。《症因脉治·胸痹》:“胸痹之证, 即胃痹也。胸前满闷, 凝结不行, 食入即痛, 不得下咽, 时或作呕”。作者查阅资料〔2〕中也有叙述:古人曾将心痛和胃脘痛误认为一证, 使后人认识含糊, 很难辨识, 至明清王肯堂对心痛和胃脘痛有了明确的认识。《证治准绳》曰:“或问丹溪言, 心痛即胃痛, 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 其病形不同, 因胃脘痛处在心下, 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历代方论, 将二者混于一门, 误自此始。”这里明确地指出心痛与胃脘痛为两种病, 不应混淆。

作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了解到, 现在的心脏病患者(胸痹患者), 在患大面积心梗之前, 一般都有胃难受(胃痛)之症状, 这也可能与文献[1]的论述相符, 作者能力知识有限,不敢多言, 只能将文献论述与生活中发现的事联系一下, 如有不妥之处, 请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1] 严世芸.简明中医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 冷方南.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136000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

猜你喜欢
方药心痛胸痹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相应中医学“心痛”病名之探讨*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心痛的感觉
胸痹便秘患者的中医辨证施膳护理
袁海波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病用药规律探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
试论《内经》关于心痛病证的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