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霞,陶 冶,陈延华
(1.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2.东北石油大学 国家科技园,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脱节、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与主流价值观有距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责任感亟待提高。在此形势下,尝试和推广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就成为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
项目是在限定条件下为实现特定目标而执行的一次任务。[1]4它是有待完成的任务,并有特定环境限制和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任务的完成必须达到一定目标、质量、数量、某种指标的要求。完成项目必须进行项目化运作。项目化运作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为达到特定目标而调集到一起的资源组合,为取得特定成果而开展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它有如下特征: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较明显的时间特征、社会性的集体活动、各种资源的动员和组合、非重复性、需要具体设施或者一定的条件。[2]项目化运作从开始到结束,必须经历几个不同阶段,这也叫做项目的生命周期。对项目的生命周期,不同学者观点也不相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技术援助项目主任Jack Gido认为,项目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识别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执行项目、结束项目。[1]8
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及方法、考核评价等与教育相关的诸要素之间的项目化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项目设计”是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集中为项目,以项目设计为载体,使师生在进行项目设计过程中,依据该项目培养的目标要求,自行调集资源、确定研究问题的具体内容,提出理论假设,寻找验证方法,进行学习交流与评价,达到“意义”的最终建构的过程。
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有以下特征:第一,目标的确定性。其目标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还有思想境界的提升、良好心态的培养和社会适应性技能的培养。第二,内容的阶梯性。其教育内容在本科四个年级呈阶梯连续上升态势,各年级内容衔接紧密、层次分明。第三,方法的研究性。其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以交流、讨论等研究方法为手段,从而达到“意义”的最终构建。第四,运作的规范性。该模式采取团队组合与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把项目生命周期的识别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执行项目、结束项目阶段分为项目申报、立项、运行、交流、总结和评价、管理等环节,确定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评价。
1.采取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认识能力和认识条件都根源于历史性的实践本身,认识的可能性不能在实践之外的先验条件中去寻找。”[3]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是在实践中主动学习、主动管理、主动服务的教育模式。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在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教学质量提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2.采取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
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心理学原则,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采用项目设计的任务目标形式和参与式、研究式方法,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在“做项目”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理论学习、实践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全面深度融合,为学生、教师搭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对提升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均具有重要意义。
3.采取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实行“项目主管制”,把教书与育人统一于项目化运作的过程之中,使学习目标和育人的目标细化为标准,旨在使学生在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同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1.信息化环境是采用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的重要条件
21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①。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开展个性化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信息化环境可以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共享性教育资源,如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库,电子图书馆和期刊网的超文本、超媒体阅读。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给教师、学生创设最有利的信息环境,就能为采用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提供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由此可见,信息化环境为加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变革是采用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的指导思想
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发生了变化,即从行为主义向认知心理学转变,从“刺激—反应”向“信息加工”转变。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变革是采用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的指导思想,尤其是作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着重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主动参与者,关注学习策略和学习情境的创设,目前这一理论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团队合作、对话与交流,强调个体主动性的发挥。维果斯基在《教育心理学》中曾提出:作为教育过程的基础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和控制者。
3.教师素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愿望是采用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的推动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高校已成为集聚高层次人才的战略高地。”“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从2000年的31.3%提高到57.1%;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教师是1978年的64倍。”[4]国家积极推进“人才强教战略”,开展对外人员互访、课程引进、学分互认和跨国办学,并推出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精品视频课和其他共享性教学资源;高校提高了教师的准入门槛,开展了教师大练基本功、听课评课等活动;国家与高校在加大科研投入、创造科研环境和条件,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教师素质的提升,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了高校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教师有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愿望和能力水平,这不仅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了基础,也为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学生在就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压力下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也摆脱了学习只是为应付考试的想法,希望能在大学本科四年学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需求的“真本事”,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成为采用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的推动力。
1.制定业绩考核和薪酬配套改革制度
采用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教育模式,必须改革不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管理方式的薪酬制度。为此,可借鉴国外现代企业和著名大学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以及山东临沂大学推出的“项目主管制”,在二级院系领导、教师中实行类似企业的契约化管理,以及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相应的薪酬额度的“主管制”。岗位津贴和奖金部分中的薪酬额度,可按照教师学期完成的授课任务和承担的项目环节工作确定工作量和奖金分配数额,以调动教师作为团队导师和项目主管的积极性,有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2.合理设置课程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校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在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心理和体育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应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学校的自身情况、师资的情况、教学项目化运作的实际情况等,进行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应安排一些学术沙龙、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使课程范围广泛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知识领域,以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人文素质、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从课程和实践活动中汲取养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锻炼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以便为日后成功地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1.教师的教育理念
实施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指在“做中学”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一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核心命题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做到“学与做”的结合,知行合一。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决断两秒间》一书中也提到“运气+10 000小时训练=成功”。因为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天才”,每个人都是要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才可能对理论、人生感悟有深刻理解,思想达到升华。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更应使他们有理想信念,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有敬业、诚信、友善等表现,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而教师如果习惯于旧的教育模式,就很难采用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2.学生的参与热情
实施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必须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并使之持久。当下,一些学生心态浮躁,学习的投机性倾向比较明显,缺少项目设计的参与热情和勤奋、踏实的学风。所以,必须把学习任务的目标细化,通过实行项目进展定期报告、举办学生科研论坛、定期进行考核评价等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由指导教师组成的导师团队还应经常组织专题讲座,介绍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并从专业视角分析热点问题,使学生的项目设计有思路、有方法、有感悟、有提升,从而提高他们对项目的参与热情并使之持续长久。
1.影响教师工作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风险
在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如果项目设计只是组建以教师为导师的项目团队,对教师的考核要求不具体,教师的岗位职责不明确,就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进而也会影响学生进行项目设计的积极性。
2.达不到项目目标的风险
采取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教育模式,有可能使教书与育人脱节。采取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的初衷,就是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效融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教书”因为有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及规范的要求,所以容易达到教学的目标;而“育人”即使有目标要求和考核标准,但由于对一些考核内容,如奉献精神、合作意识、积极心态等很难作出评价,所以,假如教师对此方面有忽略倾向,其育人的目标也不易落实。
3.抑制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风险
在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全面,对项目涉及的某些理论指导不能有效深入,又不能与其他教师或者推动学生与其他教师很好地交流,缺乏对学生专业理论的深入探讨,就会影响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
在大学本科生的四年学习期间,师生应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项目设计,经过项目申报、立项、运行、交流、总结、评价、管理这样一个循环,使学生不断地在已有知识库、经验与新信息之间建立联结,使其知识不断地得到拓展和深化。同时,为了建构有用的知识体系,获取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思维和学习策略,学习者必须确立和追求与己相关的目标。学生应把这个目标任务化,并以这个目标导向作为动力和压力。教师应通过采取一系列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学生在大学四年本科学习期间,可以在不同年级进行以目标导向为动力的项目化的具体运作。
1.大学一年级是项目化运作的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应以转变师生观念、确定设计方向为重点,以组建团队、构思项目为手段,促进每一位学生进行“我想做什么”的项目思考和准备。在这一时期,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挖掘自己的优势与潜能,使其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并拟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要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分享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交往能力、写作能力,提高他们对项目设计的认识和理解,推动项目申报和立项的完成,努力营造团队内部及团队之间的友爱、友善、勤奋、求实的良好氛围。
2.大学二年级是项目化运作的起始阶段
在此阶段,应以理解研究项目目标、激发项目研究兴趣、进行立项为重点。教师应以方法指导、方案研讨为手段,促进每一位学生解决“我能做什么”的问题。师生应拟定和讨论项目设计发展目标要求,统一认识;加强团队协商、研讨、合作。教师应促进学生学习和积累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完善开题报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独立思考等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大局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律水平。
3.大学三年级是进行项目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
该阶段以项目研究、知识建构、素质提升为重点,以项目运行、项目交流为手段,促进每位学生解决“我可以做什么”的问题,深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精神,形成项目的特色和亮点。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研讨与交流加强指导,推进项目设计与教学深度融合;应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提升学生的自主服务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4.大学四年级是项目评价和管理阶段
该阶段以培养科研能力、深化对项目的实施意义的理解为重点,以项目总结、项目评价为手段,促进每一位学生解决“我做的效果如何”的问题。要组织项目团队进行项目总结,完成对项目的整体评价;扩大项目团队的科研网络社区的辐射和影响,实现项目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对接。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所反映的规律和项目运行的规律,促进学生的过程管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勇敢坚定、积极乐观的精神。
为实现项目设计的规划目标,完成项目发展的任务,教师应为项目团队在大学本科四年期间的项目申报、立项、运行、交流、总结、评价、管理搭建学习和互动平台,实施具体行动计划,解决项目设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促进学生学习行动的阶梯式发展、学习水平的逐步提高。学习和互动平台主要有两类:一是项目运作过程中的现实的各种学习交流平台,主要表现为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二是网上交流和教研社区交流互动平台,主要是围绕项目设计的资料收集与共享、任务发布与方法指导、问题讨论与疑难解析、心得体会与学习动态等方面进行网上交流活动。以学习平台互动为媒介,促进学生在大学本科四年期间学习行动的阶梯式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大学一年级进行项目设计申报活动
在此阶段主要进行项目团队组建,发掘学生自身优势,拟定“项目设计发展目标与方案”,搭建网络交流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路径和通用学习资料,进行项目设计的资料积累与研究方向的选择,完成项目设计申报工作。在组织项目团队时,每个项目团队可由5~7名学生、1名教师组成,团队实行导师负责制。项目团队成员围绕“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想做什么”、“我的优势有哪些”进行思考,从而发现和挖掘自己的优势,以确定发展方向。然后,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还要让每个成员深入社会,在观察、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拟定两个选题,完成项目的“构思”和申报。如笔者所在单位有的团队在观察社会、观察校园生活的基础上,认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型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于是,这一团队与导师协商,确定研究项目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其成员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了解各个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和研究者研究的情况,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建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概念框架的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在大学二年级进行立项活动
在大学二年级主要是对“专业项目设计发展目标与方案”进行学习讨论,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转变教师、管理人员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培训。要组织由教师学术委员会参加的项目开题活动,经过教师的参与指导,完善设计内容,完成立项工作。同时,还应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交流互动平台进行问题讨论与疑难解析、任务发布与方法指导,推动教育与项目建设的融合。如,可组织项目团队成员撰写开题报告,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在团队成员内部自行分工,学生自己可选择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资料搜集、制定规范、搭建网络平台等内容。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团队把“了解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关注热点,大学生网络舆论及所反映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的现实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途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等问题作为研究的具体内容。教师从如何选择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如何利用图书馆相关资料、如何到现实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3.在大学三年级进行项目设计交流、管理活动
此阶段进行项目设计交流与管理是项目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要开展项目设计交流行动和项目设计深化行动,建立项目设计管理与评价体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评价标准。要应用项目设计标准,利用项目设计平台开展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育,推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深化专业理论学习,促进项目设计阶梯式发展。例如,笔者所在单位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团队的导师与项目团队成员不断加强联系,定期交流。一方面,教师针对项目设计主题举办传播学、组织传播理论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学生将自己此阶段的研究成果以报告会形式进行交流,促进了项目设计研究内容的深化;另一方面,项目团队成员将交流内容和项目设计心得体会在网络日记中进行展现。教师利用项目设计平台开展参与式教育,还可以举办讲座。讲座主要围绕专业学习而展开,教师可以把专业课程设计中没有的但又非常经典的著作进行讲授,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罗宾斯的《行为组织学》、穆顿的《新管理方格》等。教师的讲座和学生研究成果的报告会是开放式的,讲座中可以穿插答疑,允许学生针对项目设计提出疑问,然后由教师进行解答。对学生的报告会,导师和一些专家学者及各个项目团队成员要出席,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学生多视角思考和全方位解决问题思路的形成。师生利用项目设计平台开展参与式教育活动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视野的拓展,推动了项目设计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和教育效果的整体提高。
4.在大学四年级进行项目总结、评价活动
在此阶段,要按照项目设计评价标准对项目设计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要采取选优、鼓励和示范等方式,推动项目设计的内容、方法、途径的创新。要总结项目运行规律,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项目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评估项目设计的进展与趋势,提出指导性意见,完善项目设计方案,并为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要建立知识共享机制,组织学生举办学习报告会、科研小组项目设计网络展示汇报会,交流设计成果、传播优秀文化,促进师生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与文化传承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还要建设项目研究实习基地,开展实践研究,完善项目设计方案与知识共享机制,实现科研与教学、项目设计与学习的互动和衔接,推动相关项目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对接,实现高校科研组织模式、育人机制的创新。
组建项目团队的目的是“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5]。为了实现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的发展目标,应对项目化运作教育模式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整体部署,通过组建项目团队、实行导师负责制、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与教师指导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模式和教育管理的创新。
项目团队在“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的原则指导下[5],以项目设计为依托,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参与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式,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思想境界、培养个人能力、实现知识积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项目团队是学习型组织,是学生学习依托的基本单位,团队导师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指导者,更是学生精神的引导者。项目团队在项目设计运行过程中,对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社会理想信念的确立、社会价值实现的思考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项目团队导师的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及自我超越方面能够得到良好的帮助。教师要做细致入微的工作,把学生的心态调整、自信培养、潜能激发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在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决定着项目的质量,更决定着中国未来人才的培养质量。
总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的高校教育模式,是从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升和能力发展要求出发的。它注重教育实践、教育管理、教育质量控制、教育保障等要素的协调统一,并与各教育环节相互配合,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在项目设计、运作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等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专业知识、思想境界、人格特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注释:
①参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1]陈建西,刘纯龙.项目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思斌.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104.
[3]罗骞.实践与历史内在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0.
[4]刘华蓉,张滢.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高学历比例提升[EB/OL].(2011-09-07).http://edu.qq.com/a/20110907/000122.htm.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177/201008/9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