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涛
湖南省财贸医院普外科,湖南长沙 410002
胃肠道间质瘤 (gestrointesd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并且也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组织分型与其他的肿瘤有着不同之处,从而有着很多不同的形态学、组织学和预后的特点[1]。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包块及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阻。但因为无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容易诊断错误,需借助各种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以确诊。为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笔者对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
分析2007年4月~2009年6月本院住院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其中呈恶性表现的男性为9例,女性为4例;良性表现的男性为8例,女性为6例;交界性的男性为3例,女性为6例。年龄33~70岁,平均55岁,年龄>55岁者24例,<55岁者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 20(55.6%),腹部包块 12例(33.3%),消化道出血18例(50.0%)。
例行询问患者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并进一步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对全部患者进行腹部超声的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腹部均有实性的占位。在手术前进行消化道造影、CT检查、彩超检查和胃镜活检,检查出有腹腔混合性肿块8例,胃肠道间质瘤有18例,胃壁良性肿瘤有7例,3例胃黏膜下肿瘤,所有患者无明确胃肠间质瘤诊断。
全组36例全部进行手术切除治疗。行空肠、回肠部分切除16例,胃小部分切除术有8例,行腹胃大部切除术有12例,并且考虑胃恶性病变者进行了D2根治术,以减小复发或转移率。手术切除率为100%,其中根治性切除26例(72.2%),姑息性切除10例(27.8%);术后复发转移4例(11.1%)。术后8例潜在恶性肠胃间质瘤患者进行了其他辅助治疗,这8例潜在恶性肠胃间质瘤患者都在术后进行了传统的静脉化疗,并且其中4例患者辅以了腹腔化疗。术后4例复发患者进行了二次切除,并辅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后医院对本组全部患者进行了3~36个月的随访活动。
全组36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后,进行了病理检查分析,证实其中有13例患者为恶性肠胃间质瘤,有14例患者为良性肠胃间质瘤和9例患者为交界性胃肠间质瘤。并且全组病理切片经免疫组化检查,得出的结果为:CD34(+)占55.6%(20/36),CD117(+)占 77.8%(28/36),渡纹蛋白(+)占 42.9%(12/28)。
表现为腹痛、腹胀的患者有20例(55.6%),腹部包块12例(33.3%),消化道出血的18例(50.0%)。肿瘤位于胃、肠黏膜下层的有21例,浆黏膜下层的11例,肌壁层的4例。其中肿瘤长径小于5 cm的18例,5~10 cm的12例,大于10 cm的6例。
本组36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及辅助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没有发生任何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手术切除后医院对本组全部患者进行了3~36个月的随访活动,在这个时间段中,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复发,随后进行了二次切除术并加以辅分子靶向治疗,其他的患者全部状况良好,对没有表现复发的患者进行了胃肠镜和CT检查,均无肿瘤的局部转移或复发,本组中无死亡病例。
Mazur和Clark等人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肿瘤这个概念,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据了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2]。
从研究结果可得知,本组36例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55岁,而且以55岁为分界可对比出胃肠间质瘤的发生率老年人比较高,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差距不明显,通过研究所获得的信息与文献报道相类似[3]。
对于GIST的明确诊断及治疗进行手术前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B超、CT、内镜及MRI等是经常使用的术前辅助检查方法。对全部患者进行腹部超声的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腹部均有实性的占位。在手术前的彩超检查有腹腔混合性肿块8例,CT检查可诊断出胃肠道间质瘤18例,胃壁良性肿瘤7例;经术前的胃镜活检,3例诊断为胃黏膜下肿瘤,诊断所有患者都没有明确胃肠间质瘤。以此可看出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病情诊断的重要性,并且此方法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初步的诊断,用以讨论患者的治疗方案。
术前各种影像学的检查有助于发现患者肿瘤的生长型,但因所检查出的结果缺乏特征性的表现,很难与其他的肿瘤相互诊断鉴别。然而现在GIST可以借助于病理组织学(细胞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检测(CD117、CD34阳性率)的结果做出最终确诊[4]。
肿瘤多出现于胃肠黏膜下层,浆膜下层和肌壁层也可有肿瘤生发。肿瘤呈现局限性的生长,直径范围较大从1~2 cm到大于20 cm均有。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临床上常见临床表现。通过研究结果可得知,本组36例患者的检查,肿瘤的形态表现及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相关信息的报道均符[5]。
通过文献的查阅得知,胃肠道间质肿瘤细胞中大部分细胞呈现梭形状态,小部分呈现上皮样细胞,而且医学界认为非梭形/上皮样细胞的细胞学形态可以用来排除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6]。通过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分析:恶性GIST全部呈现细胞异形和细胞核分裂相;而潜在性的恶性GIST细胞可见上皮样和梭形细胞,没有细胞异形;而良性GIST多呈梭形细胞,没有细胞异形。经组织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117呈现阳性,并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细胞中表达的很广,然而在非胃肠道间质肿瘤中的肿瘤细胞全都不可以表达出来,因而CD11一直都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确诊指标[7]。全组36例患者的病理切片经过免疫组化检测,得到结果如下:CD34(+)占55.6%(20/36),CD117(+)占 77.8%(28/36),渡纹蛋白(+)占 42.9%(12/28)。
对于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学术界认为手术切除治疗是唯一也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本组3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化疗治疗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本院根据患者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及全身情况,确定了手术切除的方法和范围,对本组36例患者均进行了切除手术,进行空肠、回肠部分切除16例,胃小部分切除术有8例,进行腹胃大部切除术有12例,并且考虑到胃恶性病变的患者,进行了D2根治切除,以确保能降低患者肿瘤的复发或转移率。术后本院对本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3~36个月的随访,期间内有4例复发,行二次手术。其余32例均没有发生复发或局部转移,预后良好。GIST术后的复发或转移发生率很高,因此在术后,应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辅助治疗,并且需要密切监测肿瘤反应及患者病情进展状况。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8-799.
[2]叶江颖,王彬.靶向治疗时代胃肠间质瘤的外科理念[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4):250-253.
[3]詹文华.胃肠间质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实体瘤的先驱[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4):247.
[4]Dematteo RP,Heinrieh MC,El-Rifai WM,et al.Clinical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before and after STI-571[J].Hum Pathol,2002,33(5):466-477.
[5]史伟,王强,李州利,等.直肠部位胃肠间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735-736.
[6]王珏基,丁克峰,陈丽荣,等.胃肠道间质瘤32例的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6):340-342.
[7]经纬,毕建威.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