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2013-02-01 08:27张斌斌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李贺曹植古诗

张斌斌

(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徐州 221008)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海洋中的璀璨瑰宝,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中国古诗作品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职学校语文课也不例外。在高职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古诗的美感,又区别于以往初中阶段死板的应试教育方法,一直是摆在施教者面前的实际问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思考和实践,认为在古诗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既有助于教师生动灵活地讲授,也有助于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将不同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纵横、正反等对比找出比较对象相似或不同之处,便于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掌握的教学方法。具体说来,教师可以按照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将时代打通,把一些具有共性的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解读,纵横贯通,互相参照,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这样,既照应了文学史上的前后继承关系,也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诗歌的艺术特色,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古诗,并逐渐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以下,笔者以对两位古代诗人(三国曹植与唐代李贺)诗歌作品的比较解读为例,浅谈比较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建安诗人曹植(192—232),字子建,被后人誉为“建安之杰”;中唐诗人李贺(790—816),字长吉,其独具特色的诗歌被称为“长吉体”,二者都是当时卓有成就的诗人。虽然前后时隔数百年,但在思想上,李贺却与前代的曹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共鸣,他曾在诗中自比曹植:“蛾鬟醉眼拜诸宗,为谒皇孙请曹植”。而通过对二人作品的分析研究,确实可以发现,它们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将二人作品或部分或整体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解读,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举一反三,收到较好的效果。

比较时代背景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学习古诗当然不能不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在这点上,曹植与李贺分别所属的汉末与中唐的社会背景,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汉末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军阀割据,战乱频仍,人民颠沛流离。关于这一时代背景,在教学中可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小说《三国演义》及电视剧来作介绍。曹植自小时起,就是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人。他少年起便随父曹操四处出征,南征北战的生涯使得他一直胸怀远大抱负和理想,他幻想着纵横四海,为国立功。从他的某些诗句中就可以看出,比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等。

与曹植相似,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也是一段特殊时期。此时,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正由盛转衰,土地兼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也更加突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贺与曹植一样,也期盼自己能为国立功,一展宏图。他的笔端自然流出了这样的诗句:“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等,用世之心同样呼之欲出。

比较身世际遇

曹、李二人在身世及人生际遇上又十分相似。学生对曹植的了解往往都集中在那首著名的 《七步诗》上,教学时便由此入手。曹植最终在争夺太子及皇位的斗争中败给其兄曹丕,此后,他便备受兄长的猜忌和迫害,有志难伸,诚惶诚恐,悲愤不已又无可奈何,这样的心境往往体现在他的诗作中。教学中,以脍炙人口的《七步诗》为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曹植当时的困苦处境。

对于李贺,围绕其短暂人生的相关史料也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李贺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之后,系唐宗室后裔,他曾颇为此感到荣耀和自豪,比如“莫忘作歌人姓李”,“唐诸王孙李长吉”一类的诗句。青少年时代的李贺同样聪颖早慧,勤奋好学。但是皇裔的身分与自身的才气并没有使李贺顺理成章地走上仕进之路。李贺父名李晋肃,因“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李贺遂遭别人的非议和阻拦而不能参加考试,最后被迫放弃梦想中的科举仕进之路而黯然离开长安。后来,李贺又再度回京担任了一个从九品上的奉礼郎小官,但三年后,终因升迁无望而托病辞官。从此至死的几年中,李贺贫病交加,他短暂的27年人生最终没能如己所愿而一展宏图之志。所以,与曹植相似,李贺的许多诗篇也反映出自己这种怀才不遇的哀怨愁苦之情,如《开愁歌》中“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的苦吟;《浩歌》中“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的怨愤等。

比较艺术特色与手法

有了以上两个方面的比较,接下来,便水到渠成,重点从诗歌创作上来谈李贺对曹植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在乐府诗的创作上,二人都加以创新,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曹植的诗脱胎于汉乐府,而又更讲究艺术技巧。学生在初中时学过汉乐府《陌上桑》,此时,则继续介绍曹植的 《美女篇》,让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显而易见,后者正由前者而来;但经过比较也会发现,在艺术手法及效果上,曹诗的描写更显细腻,色彩更加丰富,形象也更为生动,结论是艺术性更强。同样,李贺的诗歌也“步趋于汉魏古乐府”,这与曹植是一致的。他一方面沿用乐府诗题,但同时更加以改造,教学时可稍作举例,如他将《长歌行》、《短歌行》并为《长歌续短歌》,《箜篌引》演为《李凭箜篌引》等。此外,他的乐府诗也常与曹植有着几分神似。

第二,二人都擅长雕琢字句。曹植的诗历来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而著称。可以先举出他的一些警句让学生欣赏,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等;再找出他的一些善于炼字的代表性诗句,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等,让学生尝试体味一些字词的精心使用。李贺在词藻、造句方面的心思与功力比曹植更甚,诗风奇谲险峭。教学时可以《雁门太守行》一诗为例,引导学生找出其中表示色彩、声音的词语,如“黑云”、“甲光”、“金鳞”、“秋色”、“燕脂”、“夜紫”、“红旗”、“黄金”、“玉龙”等,并努力想像一幅色彩缤纷,声光并进,兵戈相争的激烈古战场画面,从而体会出作者的高妙手笔。

第三,还可以从修辞手法上进行比较解读。比如,曹植诗歌常用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如《美女篇》、《吁嗟篇》,以美女盛年不嫁来暗示自己怀才不遇,以蓬草离根漂泊来象征自己辗转不定,借以抒发其痛苦郁闷悲愤的心情。李贺的修辞手法则更多样化,如《马诗二十三首》以良马比喻贤才来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中分别用“一丸泥”、“顾荣还吴”、“伍子胥入郢”的典故来劝慰二兄虽罢官归乡但怀抱才干又何必惆怅;《李凭箜篌引》中则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及通感等多种手法,手法非常高超。

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比较解读,学生既可以对分处不同时代的两位个体诗人有一定的了解,也对其诗歌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诗歌的发展规律也有了一定感知。

当然,比较的角度还可以有很多。比如,同类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同为咏物诗词,王安石与林逋,陆游与毛泽东的“咏梅”在立意、主题上着眼各异;李白、杜甫、王维等大诗人的“写月”也各有千秋;其他如送别诗、边塞诗、山水诗的比较等。再如相似人物形象的比较:如《诗经·卫风·氓》、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及白居易《琵琶行》中几位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此外,还有抒情手法的比较,诗歌结构的比较等等。教师在古诗课堂上可以灵活地不拘泥于教材篇目,前后、纵横贯通,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古诗的学习更加生动、更加有效。

总之,将比较法恰当地运用于古诗教学中,既能让学生领悟到古诗的魅力,也能逐渐培养他们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让古诗课堂变得活泼轻松又有收获。同时,还可以逐步地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语文的实践性功能,逐步实现“高职教育的性质是职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这个目标。

[1] 孙华.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教学法[J].新科教,2012(1):25-26.

[2]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 王友胜,李德辉.李贺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3.

[4] 吴宪洲.关于高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新学术论坛,2009(3):38.

猜你喜欢
李贺曹植古诗
曹植《白马篇》:咏侠诗的经典佳作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七步成诗
鬼才李贺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李贺的诗不合逻辑?(上)
品读古诗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