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全党同志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在完成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的进程中,地方党委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和河南省情的深刻变化,中共河南省委积极探索执政的路径和方式,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取得了宝贵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治国之道。作为一级地方党委,河南省委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从世情看,世界政党更迭对各国执政党提出严峻挑战。一方面,苏东剧变使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甚至走向衰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另一方面,印度国大党、日本自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尼西亚专业集团等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先后垮台,被人民所抛弃。
从国情看,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共产党执政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当前,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大量涌现,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思想观念发生较大变化。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从党情看,中国共产党所处环境和所承担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由革命党成长为一个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从省情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站在了转型发展、加快崛起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河南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在加快中原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潜心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党要实现长期执政、永续执政,就必须夯实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中共河南省委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提出富民强省奋斗目标,在推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成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基础上,着力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平台和载体。一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从2009年底开始,系统梳理历届省委领导班子的发展思路,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11年9月,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颁布为标志,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于支撑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打造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2011年,河南会同国家民航局提出了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构想。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要求努力把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拉动河南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都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一个载体”即产业集聚区,基本内涵是实现“四集一转”,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三个体系”就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这些年来,河南着力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优化了经济结构、转变了发展方式、实现了集约化发展。四是实施开放带动战略。2010年,河南提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构想,2012年将开放上升为基本省策。通过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河南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市场、劳动力等优势,利用外资规模大幅增长,富士康等国际知名企业落户郑州港区。目前,河南正在成为内陆地区最具活力、最有吸引力、最富竞争力的区域。五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在速度和质量上存在滞后和不足,为此河南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目前,河南城市群和城市组团正在形成,城镇布局与综合交通体系逐步衔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省的现代化建设站上了新的战略起点,进入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如何走出一条由粗放式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河南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会议少了、文件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战略定位、发展战略、发展路子、转变方式、务实发展等“五个越来越清晰”的可喜局面。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在解放思想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08年以来,以“两转两提”(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主题活动为契机,河南以思想解放推动观念转变,极大地激发了领导干部重学习、重实践、能思考、能运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二是转变执政理念,在为民惠民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河南坚持把执政理念转变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之策,突出以人为本,强化执政为民。自2008年至2012年底,全省以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支农惠农、环境治理、社会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支出多达3600亿元。三是转变工作方法,在遵循规律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河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遵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工作理念,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创造性提出了“三具两基一抓手”(“三具”即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两基”即切实抓好基层、打好基础,“一抓手”即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的工作方法。这一工作法已经成为解决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利器。四是转变工作作风,在求真务实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河南坚持把工作作风转变作为关键之举,提高务实发展能力,强化务实发展责任,恪守务实发展品格,大力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当前,求真、务实、重干,已成为全省广大领导干部的共识和行动,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保障。
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当前干部任用考核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少数人特别是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拉票问题比较突出,贿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政绩标准单一,衡量干部的尺度不够科学,“数字出官”依然是用人制度的症结。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河南对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等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坚持“五重五不简单”用人标准。“五重五不简单”,即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票数取人;重‘四化’方针,但不简单以年龄、文凭取人;重德才标准,但不简单以求全取人;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考试取人;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这一标准是在科学把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律基础上,对破解识人难、察人难问题的积极探索,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达到了选出好干部、树立好导向、弘扬好风气的目的。二是不断完善政绩考评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体系、考核办法、考核标准,努力把考核结果充分体现到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实践中坚持把干部考核评价与政府目标考核结合起来,把对领导班子的考核与对班子成员个人的考核结合起来,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经济发展又看民生改善,既看客观条件又看主观努力,真正实现了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看待干部、评价干部、使用干部。三是坚持和完善全委会票决制度。把推行全委会票决制度作为扩大党内民主的重要突破口,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010年9月,河南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票决了11名地市及省直厅局的正职。目前,这一制度已经成为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形成公正选人用人机制的重要举措和制度保障。四是积极探索选人用人务虚会的新形式。为了防止少数人说了算,改革用人不透明之弊,近年来河南在选用领导干部时摸索出了一种新的形式——务虚会。一改过去由五人小组(省委书记、省长、专职副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讨论后再上会的惯例,采取召开省委常委务虚会的方式,由省委组织部门提供拟用人选初步名单,务虚会集体讨论、集体把关,最后拟定上会名单。这一方式有效解决了暗箱操作问题,实现了选人用人的公开公正。
加强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就必须不断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妥善处理党同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等各方面的关系。近年来,河南省委紧紧抓住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根本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关键,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领和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妥善处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河南省委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力激发人民群众无穷无尽的创造力。省委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建议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推动中原崛起中的伟大作用。二是妥善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省的关系。法治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持续加强依法治省工作。通过在执法和司法工作中坚持公开公平透明,积极开展专项依法治理活动等,在全社会营造了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氛围,为加快实施“三大国家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三是妥善处理党委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河南省委积极支持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职,支持人大将党委的重大决策转化为人民的意志,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地方性法规,推动在全省的贯彻落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河南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优势和民主集中制的优势,有效避免了“一言堂”和随意决策等现象,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四是妥善处理党委与政府的关系。河南坚持党委负责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政府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推进,党委和政府权责明晰,既减少了决策环节,又凝聚了发展合力。比如,每年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由省长作一个报告,书记不再另作报告,这样既降低了会议成本,又解决了党政关系问题,使党政关系更加和谐,党委执政更加务实高效。五是妥善处理党委与人民政协的关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河南各级政协深刻认识“政协是什么、政协干什么”问题,主动在全局中定位、谋划、作为、求效,深入调查研究问题、理清思路,帮助党委出谋划策,发挥了人才荟萃的优势和建言献策的作用。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也是共产党执政的一条基本规律。河南省委深刻认识到,“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发展决定民生”,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改善了民生,凝聚了民力,为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一是加大民生投入,使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全省人民群众。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一系列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截至2012年底,全省财政民生支出五年累计1.23万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9.1%。二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4050”人员再就业。把就业看作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坚决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高度重视“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努力为“4050”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寻找致富门路,拓展发展空间。三是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目前,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65%;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连年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五年提高2倍。在住房方面,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最近五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37.3万套、竣工65万套。四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2.3%,比重居全国第一位。五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普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把健康看作是民生最基础的要素,着力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同质、合同管理、乡村一体、绩效支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新模式。截至2012年底,累计为全省城乡9294.3万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2%,电子化建档率为88.2%。
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立足基本省情,走出了“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子。在此基础上,河南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着力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四个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两项建设”。一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造富强河南。把发展作为首要责任、首要任务、首要工作,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立足河南的区位、人口、农业、文化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加快实施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全省经济呈现出集聚集约发展的好态势。二是塑造中原人文精神,打造文明河南。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塑造中原人文精神,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以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载体,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建成投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全部免费开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三是积极推进社会建设,打造平安河南。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探索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效途径,形成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四是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打造美丽河南。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了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努力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区域生态网络。五是推进“两项建设”,为实现富民强省目标提供坚强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效提升,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加强。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党的执政规律在河南探索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超出了区域性的层面,不仅有助于全党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而且对全党特别是地方党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科学执政、有效执政、长期执政,就必须悉心研究执政规律,自觉按执政规律办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迫切需要。共产党执政规律蕴含于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之中,反映这一执政活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共产党的执政活动是有层次之分的,既包括中央层面的执政活动,也包括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执政活动。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不只是中央领导层的事情,而是全党同志面临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地方党组织的执政活动是党的执政活动的基础。研究地方党组织执政规律,是探讨共产党执政规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对地方党组织执政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对整个党的执政活动规律认识就不全面不完整。地方党委是地方党组织执政活动的主体,担负着探索党的相应层面执政活动规律的重要使命。河南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地方党委不仅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且他们的探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从河南近年来的实践看,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应当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一是理论与实践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认识党的执政规律的行动指南,共产党执政实践是我们认识执政规律的源头活水。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不断发展着的执政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深刻认识规律,准确把握规律。要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坚持一切从党执政的具体实践出发,自觉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悉心研究执政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二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一切从党执政的具体实践出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面对不断发展着的党的执政实践,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果。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坚持解放思想,必然要求做到实事求是。在党的执政规律探索实践中解放思想,不是异想天开的标新立异,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从党执政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党执政活动的本来面貌去认识其内在规律。三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主体,也是党的执政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探索和认识党的执政规律,是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然而,领导干部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党的执政活动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探索党的执政规律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
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一系列事关党能否长期执政的重大课题亟待研究和回答。近年来河南的探索实践着力在研究和回答下述课题上下工夫。一是如何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必须通过持续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保持与发展的。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面对这些考验和危险,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已经成为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必须着力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二是如何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的根本性建设。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抓住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我们要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就要着力研究和回答如何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大课题。三是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以后的最大危险。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我们党内有所滋长,严重损害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当前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核心问题就是为了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执政活动涉及的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方面,也包括党治国理政、推动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这就决定了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增强党的执政规律探索的系统性、协调性、有效性,为整个探索和研究制定出既具有宏观行、战略性又具有可行性、操作性,既突出重点又彼此相互衔接、协调推进的总体规划,客观上要求加强对探索的顶层设计和高层谋划。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亟待深化的今天,加强对这一探索和研究的顶层设计日益显得重要和迫切。探索党的执政规律的科学的顶层设计和高层谋划,不能由上层领导想当然地靠拍脑袋拍出来,而只能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充分汲取人民群众和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探索和研究党的执政规律,既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又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群众和基层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其实践活动是探索党的执政规律顶层设计的源头活水。离开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探索实践,党的执政规律探索的顶层设计就会成为没有着落的空中楼阁和随水漂浮的无根浮萍。搞好党的执政规律探索顶层设计,必须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重视基层鲜活的创造性实践,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充分汲取群众和基层的智慧和营养的基础上提出探索党的执政规律规律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要坚持开门搞顶层设计和高层谋划,让群众和基层充分参与设计与规划。只有群众参与、基层认同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才是可靠的和切实可行的。
自2001年我们党提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的研究和探索为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这些探索实践因其实践主体在全国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而其探索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相对有限。与那些地域性较强省份的探索实践不同,河南的探索实践既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区域性探索,又与党的执政规律整体性探索具有惊人的相似或接近,因而在全国各区域性探索实践中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是由河南基本省情与中国基本国情的高度相似性,以及河南发展阶段与中国发展阶段的高度契合性和同构性所决定的。无论从地理位置、人口规模,还是从社会结构、历史地位上看,无论是就面临的发展任务来说,还是就需要破解的发展难题而言,河南都是全国区域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省份。河南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省,又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三农”问题比较突出,这同我国的基本国情最为相似和接近。河南是中华民族的祖根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摇篮,在文化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河南曾经的辉煌、鼎盛、衰落与复兴的历史轨迹,与中国的历史轨迹是两条几乎完全重合的曲线。所有这些,就决定了党在河南的执政活动与在全国的执政活动在许多方面都有相近或相似之处,因而河南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超出了区域性的层面,不仅可以验证或印证整个党探索认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为全党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发挥正能量作用。经济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