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空间组织演变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综述

2013-02-01 05:42郭鹤群王玉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1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工业资源

郭鹤群 王玉华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特别是被称为“异军突起”的农村工业,为中国GDP年均10%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乡镇企业中的农村工业企业数达2 941 079个,从业人员有71 052 541 人,完成总产值 288 293.8 亿元[1]。但农村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土里利用效率和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取得的[2],并且随着农村工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农村的工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3 186万t,其中乡镇工业的排放量为2 146万t,占排放总量的 67.3%[3]。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开始了新的产权制度改革,大量的原有乡镇集体企业通过多种改制方式变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私营企业[4]。2000年前有65%的农村工业转变为私营企业[5]。至2010年,集体企业仅占乡镇企业中的0.43%,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共占乡镇企业的95.37%[1]。中国农村工业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空间组织演变阶段,各地农村工业正逐步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空间集中。为了深入研究农村工业空间组织演变,与区域资源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区域分异规律,本文以综述的方式,对当前农村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现状进行分类梳理,并总结其中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更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农村工业空间组织演变过程与特征

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其空间组织演变也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本文从空间组织演变角度将我国农村工业发展分为分散布局、简单集中、产业集群三个阶段。

1.1 分散布局阶段(1958-1983年)

此阶段农村工业的发展走的是分散化、小规模、数量式扩张的发展模式,一部分资源指向性强的农村工业呈现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点状布局,另一部分同时兼顾资源与运输成本而呈现出沿主要河流或交通干线呈线状分布。

1.2 简单集中阶段(1984-1996年)

农村工业突破了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三就地”限制,得到了广泛发展,其空间布局也开始发展变化,部分企业开始向乡镇甚至县城集中,但集中程度较小,仍处于简单集中的初级阶段。至1992年全国拥有各种非农乡镇企业2 097万家,有1 900多万家分散在自然村里,占92%,7%的企业设在建制镇,只有1%的企业建在县城里[5]。

1.3 产业集群阶段(1997年至今)

包括农村工业在内的乡镇企业经过1997-2002年的分化重组,许多国有中小企业和乡村集体企业,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大都转变为个体私营企业。农村工业的空间布局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和小城镇集中。至2010年,全国乡镇企业园区9 854个,入驻企业1 107 967家,从业人员2 778万人,完成总产值132 787亿元,占全部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6%[1]。

2 农村资源环境效应现状研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社会各界对农村工业对当地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视。而农村工业对当地资源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生态环境问题两方面。

2.1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效率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小城镇工业用地占32%以上,这个数值远远高出同期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日本11%、美国5%、德国7%的小城镇的工业用地比例[6]。关于农村的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学者们主要认为农村集体用地的模糊产权僵化的管理制度及工业用地模式是导致农村工业企业用地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2.1.1 土地产权问题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的研究所形成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类。

制度学派学者认为,造成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不明、产权内容虚化、土地征用制度缺陷等[7]。

法律学派学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法律脆弱,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土地经营权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在实际运用中缺乏有效的操作性。

经济学派学者认为二元经济制度是导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异化和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制度性因素,城乡二元制度使得城市国有土地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不断增值,而农村集体土地只能按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价格低价征用[8]。

2.1.2 管理制度问题研究

有学者认为,农村工业化正处于制度非均衡状态,这是导致阻碍农村工业化可持续发展和土地高效利用的主要原因。所谓农村工业化的制度非均衡,是指一些制度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村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而另一些制度又供给过剩或过时,对农村工业化产生严重的掣肘作用。具体来说,现阶段供给过剩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和农村税制,供给不足的制度包括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税收优惠制度、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制度及乡镇企业融资制度[9]。

2.1.3 工业用地模式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工业用地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分散型模式与集聚型模式不协调。一方面一些地区有大量的开发区存在,开发区内土地闲置情况严重,企业引不进来,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游离于开发区之外的分散用地的企业,形成了一种结构上不协调的矛盾。

(2)集聚型用地模式内涵不集聚。由于集聚型用地模式的各开发区内产业结构趋同或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密度较差,导致集聚型用地模式的开发区、园区数量太多,规划面积过大,土地闲置现象严重。

(3)生态型用地模式太少。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生态型工业用地模式还太少,在国内的生态产业和生态园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10-11]。

2.2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对于农村的工业污染,目前的研究多强调是由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低下、掠夺式发展模式、管理制度滞后、政策执行不到位、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经济二元结构,以及社会参与、宣传教育、信息公开等机制的不健全等造成的[2]。

2.2.1 农村资源环境与政府、市场机制研究

有学者指出,在我国转型时期,政府机制失灵和市场机制失灵是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政府机制失灵主要表现在我国现行的环保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双重管理模式,导致地方政府从当地经济利益出发以资源环境为代价,在环境保护上容易推诿责任。市场机制失灵表现在生产者付出资源环境保护的成本时,得不到相应的内部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悖。生产者将污染的代价转嫁给社会而自己不承担后果,则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断加剧环境破坏[12]。

2.2.2 农村资源环境与城乡二元结构研究

有学者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城市环境的重视,大中城市的环境逐步改善,而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则逐步恶化。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呈现由城市、工业、居民向农村、农业和农民快速转移的态势,可见,与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相对应,也存在严重的城乡环境二元结构,即不断改善的城市环境质量与不断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13]。

另外,在环保立法、居民环保意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城乡不均衡性。

2.2.3 农村资源环境与产业结构研究

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三个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以及二产中重工业比重过大,都会导致对自然资源和物质材料的过度需求[14]。而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其产业类型多为投资效益高、技术要求低、污染程度大的第二产业,农村产业结构的类型决定了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资源的消耗种类和数量、对环境污染的程度,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将对当地资源环境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从而极大的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3 农村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根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用调查、监测和分析的方法,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判断,并说明其与人体健康、生态系统的相关关系。

2.3.1 现有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多侧重于城市,对农村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较少。因此,在进行农村环境监测评价时,部分监测项目与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并不能完全适合农村[15]。

经过对现有研究中所采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16-18],可以看出农村环境评价指标主要考虑农村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从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三方面,选择能反映整体环境质量水平的具体指标,建立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2.3.2 现有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析比较

环境质量评价涉及的范围不同、评价角度和评价目的不同,从而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指运用多个指标对多个参评单位进行评价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专家评价法实际上是经验估计法与意义推求法的综合,即是由少数专家直接根据经验并考虑反映某评价观点后定出权值。这种方法人为性较大,一般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确定不同因子的权重大小[19]。

层次分析法按各环境因素的隶属关系和相互关联程度进行分组,形成一个不相交的层次结构,对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思路简单、便于计算,可用于复杂的非结构化的问题,具有较广泛的实用性[20]。

多因子分析法对空气、固废、废水、土壤等几个方面制定评分标准。制定评分标准尽量对每一项环境影响进行量化,采用评价表各因子重要性参数来计算重要性总值,确定重要性指标,根据重要性指标可划分多个等级,得到环境因素控制分级,从而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2.3.3 现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前沿方法

作为综合指数评价方法的一种,生态足迹法是定量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环境影响及效应评价研究方面。生态足迹法计算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的差距,从而判断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安全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程度[21]。

生态足迹法具有资料可获得性好、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强、区域可比性强等优点,不仅能定量评价人类活动对当地产生的资源环境效应程度,也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纵向分析比较,判断区域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3 农村资源环境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农村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现状的综述分析发现,虽然目前在农村土地产权问题、农村环境评价及保护等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可用统计数据不连贯造成研究结果缺乏时间连续性。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等数据的不连贯性对研究造成了一定困难,且得出的研究结果不能反映出农村资源环境质量在时间演变过程中的纵向比较。

(2)缺乏最新统计数据造成研究结果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农村环保数据方面,侧重于对农业污染的普查统计,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污染源普查中,对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并未进行区分,因而采用早期数据进行的相关研究所得结果对农村工业的现实发展缺乏相应的指导意义。

(3)农村工业空间组织演变与资源环境质量演变缺乏平行对照。当前研究现状偏重于农村工业对当地资源环境的现时影响,缺乏对较长时间内的演变趋势研究,以及两者之间的演变过程的对照研究,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缺乏深入分析。

4 讨论与展望

(1)在充分地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资源环境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可结合各地区的农村工业及城镇化发展程度,从宏观层面对全国各省市的农村资源环境效应进行整体分析比较,并选取典型地区的典型企业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完善企业、部门、区域、国家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研究系统。

(2)结合不同地区的横向比较分析,增强对农村资源环境效应的时空动态发展的纵向研究力度,沿着农村工业发展的时间轴,对区域资源环境效应进行纵向分析比较,明确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与发展规律,对农村工业及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借鉴。

(3)采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常用的生态足迹法,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对农村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为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同时也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直观的衡量指标。

[1]中国农业部.2001年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37 -138.

[2]梁流涛,曲福田,冯淑仪.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管理创新探讨[J].软科学,2010,24(8):53 -57.

[3]环境监测司.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1.

[4]Li H,Rozelle S.Insider Privatization with A Tail:the Screening Contract and Performance of Privatized Firms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75(1):1 -26.

[5]中国统计局.1993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6]陈前虎.浙江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结构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0,(6):48 -49.

[7]税杰雄.试析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J].农村经济,2005,(9):26 -29.

[8]刘荣材.关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07,(1):86 -87.

[9]陈龙江,邓启明.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制度非均衡与政府角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1-85.

[10]张翠娜.工业建筑节地的设计对策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1]董伶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浙江省工业用地模式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0.

[12]聂国卿.我国转型时期环境治理的经济分析[J].生态经济,2001,(11):27 -29.

[13]朱德明,赵海霞.关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二元环境结构[J].现代经济探讨,2005,(6):32 -34.

[14]王芳.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实证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8.

[15]胡冠九.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19(4):1 -3.

[16]董明朝.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指标体系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8.21(8):105 -107.

[17]宁昭玉,魏远竹,徐学荣.福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2):37-41.

[18]刘三长,李桂祥,黎元诚.南方地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技,2012,24(A02):46-48.

[19]邵云,李斌,赵光明.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0):73 -76.

[20]郭天配.中国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21]Federici M,Ulgiati S,Verdesca D,et al.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for Passenger and Commodities Transportation Systems:The Aase of Siena,Italy[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3,(3):155 -169.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工业资源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北京地铁环境质量问题调查与对策分析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工业人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