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体验”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

2013-02-01 03:01储著源
关键词:价值体系微观建构

储著源

(1.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2.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安徽 合肥 23005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1](P9)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基本实现理论化、系统化,但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国民生活,切实实现对全社会的价值引领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提炼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这既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向前推进,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微观化、生活化,实现自下而上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构之进路。而“中国体验”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党和国家开始高度关注国人的个体价值观以及其社会心态之状况,体现了“中国体验”与核心价值观在以人为本根本价值取向上的高度一致性。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一、“中国体验”概述及其价值观解读

所谓“中国经验”,是中国学界从中国发展实际出发,在总结近年来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发展模式的概括。微观上,它侧重于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的审视。有学者提出,那些结构性或制度性的宏观变迁即所谓“中国经验”只是这种变迁的一个侧面,变迁的另一个侧面是中国人民在此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我们将这种微观变化或精神世界的嬗变称为“中国体验”。[2]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体验”呢?周晓虹强调,“‘中国体验’是社会变迁的观景之窗”,“考量的领域规则是微观的精神或社会心态嬗变”,其基本内容是:“‘中国体验’是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这些微观变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生观、金钱观、幸福观一直到流动意识、职业伦理和婚恋行为”[3];“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精神景观,既包括积极的心理体验,也包括消极的心理体验”[4]。另外,周晓虹还强调“中国体验”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精神嬗变,对其他民族或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有学者提出,“‘中国体验’是一种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精神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社会学表达,包括两个层面:价值观与社会心理”[5]。还有学者提出,“聚焦于社会转型进程中以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迁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体验,既呈现着最鲜活的当代体验和日常情感,又展示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和文化渊源”[6]。

对于为什么要提出“中国体验”这个概念,学界也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回答。周晓虹提出,“中国体验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能够“通过观察,成功地说明中国社会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究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怎样的精神冲击,他们在这种冲击下又形成了何种独特的社会心态,而这种社会心态最终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社会的走向,那么,我们所关注的‘中国体验’就一定具有自己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3]也有学者强调,“中国体验的提出,表明中国社会学家已经意识到比制度建设更为重要的任务是人心的安定,意识到直面改革攻坚所要遭遇的深层社会心理问题”[5]。

综上可知,“中国体验”探讨的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的价值观、社会心理、生活态度等精神层面的变迁与现状,其当代价值属性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对“中国体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解读不能用普世价值的眼光,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引领。只有这样,“中国体验”的当代价值才能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只有植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人的价值观才能引领世界。成伯清提出,关注“中国体验”,“就是要确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并由此昭显中国人的意义世界的世界意义”[7]。

笔者认为,“中国体验”强调的是社会生活中具体个人或者具体生活领域的价值需求变化和精神发展轨迹,其学术理念就是要关注生活中的人,既关注处在社会顶端和中心位置的人,更关注处在社会边缘的人。因此,“中国体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发展状况,关注他们的幸福感,切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那么,“中国体验”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呢?对此,侯惠勤提出了20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劳动优先,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谐进步”[8]。更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般”和“具体”之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目标、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9]。笔者认为,人是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主体因素,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体验”的研究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坚持用核心价值观推进人民群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的形成和发展,引导人民用核心价值理念去评判、感受和享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果。

二、“中国体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联

首先,从基本内涵来看。“中国体验”考量的是“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秩序”。[7]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10](P255),两者关注的都是人的价值观和精神建设,“中国体验”将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向微观推进提供学术思维借鉴。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关注和加强人民精神家园建设是其应有之意,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追求。

其次,从研究对象来看。成伯清提出,“中国体验”是“在以宏大叙事来描述、理解和统摄一切的做法之外,走近日常生活世界、心态世界和情感世界,以真正贴近社会运作的实际”,是“关注中国人自身的生命历程,也就是创造自身生活的历程,展示生命存在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的历程”,更是“从精英式的指点江山转向普通民众的现实世界,从宏大的社会结构转向微观的日常生活,从表面的光鲜转向社会生活故事的全部”。[7]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要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融入广大人民的心路历程,与身边的大事小事结合,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建构积极向上、健康奋进的生活观、幸福观等。

再次,从研究特征来看。“中国体验”的研究领域较具体,研究重心下移,研究对象微观化,从宏大研究视域转入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已经初步实现国家富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冲突时常发生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参差不齐,文化需求、精神状态、生活态度存在极大的差异,这些都是重大民生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必须细化、微观化,从最基层和最基本领域做起,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体验”的微观心理感受中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原因,体会到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切实感知自身生活发生的改善与变化,从而构建健康的心理,并自觉认同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中国体验”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微观探析

从“中国体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研究的思路方式、研究对象等来看,两者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借鉴“中国体验”研究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至少要做到两个方面的微观化:一方面是建构主体要微观化,也就是要尝试按阶层、群体等界别,分门别类地建构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方面是把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理念微观化,自然而然地引领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1.建构主体微观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主体微观化,就是要关注每个社会阶层、群体、团体甚至是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是党和国家的各级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里的构建主体是一个宏观性的群体概念。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继续从宏观向微观推进,针对社会的某一类具体的群体或者个体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庞大的理论体系转化为具有实践性特征的核心价值观,其对象就是直接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正如周向军所指出的:“人人都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人民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和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发挥公众人物特别是各界知名人士的独特作用,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合力。”[11]

笔者结合中央文件精神和学术界研究成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主体进行了初步的划分,这是一种基于群体性的微观分类。

一是在工作时间之外的党政军、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这一类人是最早也是最善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者,作为公众人物和公职人员,他们践行核心价值观不仅在工作时间内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工作时间之外也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起到引领和旗帜的作用。时刻用自己的行动来建构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其基本责任和义务。首先,公职人员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将其贯彻落实于社会实践中。只有公职人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对其他社会群体起到引领作用,使广大社会成员都发自内心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公职人员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研究积极培育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对策与方针。再次,公职人员要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是这一群体中的榜样,他们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宝贵的精神内涵,也成为国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

二是教师和学生。各级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主体。教师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建构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非常关键。顾海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贯穿落实于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家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之中,要融入高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工程;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需。[12]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主动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价值观,要创新思路,要把校内和校外资源充分结合起来,利用自身优势来承担起建构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责任和实践责任。“最美教师”张丽莉在生命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给了学生、长江大学的英雄大学生搭建人梯救人等,是新时期核心价值观在教师和学生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三是农民工和产业工人。在当代中国,农民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面。并且,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出新时期农民工的精神风貌,不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结合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创作出各种优秀作品,成为积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杭州长运公司司机吴斌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他们占了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的价值观在社会中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个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面貌的影响。当然,他们的意识形态也容易受到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党和国家要积极介入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可利用城镇居民在享受文化资源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特别应着力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益文化活动、文化素质培养等方面。农村居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他们享受的文化资源十分有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条件有限,但他们是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的土壤,他们的价值观直接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程度。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积极引导农村居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并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解决生活难题、改善民众生活来培养农村居民认同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五是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这类人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又一个特殊群体。可利用他们的地理位置、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通过他们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将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人群,例如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人,各种交流访问的代表团和专家技术人员等,这类人群谈不上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我们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和道德魅力可以影响到他们,并可以通过他们走向世界。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价值追求等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通过我们身边时刻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事迹来感动他们。

2.核心价值理念的微观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3]“提炼与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紧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异于离开人们核心价值观念生成的实践根基和现实基础,就不可能真正准确地提炼与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核心价值观建构要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理念并将其微观化。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意愿。[1](P9)首先,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当前,学界研究最多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通俗化,有利于广大人民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形成自己的价值理念,更有利于形成完整的价值判断标准。“要以通俗、易读、上口、难忘的语句在全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细则,渗透到各行各业和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最终成为民众的自觉行为,要用朗朗上口的语句和平实的案例介绍和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方面的微观要素,使民众知之、信之、行之。”[15]其次,要建立各级党委宣讲团基层宣讲常态化机制,将宣传教育重心下移。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党的优秀理论家能够下基层用理论和事实来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会大大缩短人民群众接受、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间。党的各级机关要把这件事当做常态化的工作来抓,这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能否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1](P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人民的愿望、信念和根本利益,广大人民“在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10](P260)。帮助广大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能帮助他们自然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是共同理想核心内容。首先,要加强广大人民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历史的学习,要用真实的历史和客观的现实告诉人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其次,要通过各种微型活动和微观途径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要让国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经历者和建设者,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再次,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与创新的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只有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10](P260)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1](P11)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1](P11-12)可通过组织各类代表参观考察全国各地代表中国荣誉和骄傲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等,让人民亲身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人民的爱国之情。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尊重人民的意愿和智慧,合理引导他们参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使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10](P26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1](P12)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最简单的体现,与人民的生活也结合得最紧密。因此,这也是从微观角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容易做到的一个方面。可以在基层开展丰富多彩、主体鲜明的文化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组织下,出现了文化下乡、服务基层的潮流,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此外,可通过树典型,培育和弘扬雷锋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16]为救落水少年壮烈牺牲的二炮军官沈星、“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导游”文花枝等,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示范者,应大力宣传,从而引领大众。

[1]本书编辑组.人民日报重要报道汇编[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周晓虹.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理解社会变迁的双重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2011(6):12.

[3]周晓虹.中国体验:社会变迁的观景之窗[J].探索与争鸣,2012(2):13.

[4]周晓红.“中国经验”与“中国体验”[J].学习与探索,2012(3):31.

[5]王浩斌.“中国体验”是一种时代精神[J].学习与探索,2012(3):33.

[6]连连.中国体验是一种历史印记[J].探索与争鸣,2012(2):20.

[7]成伯清.“中国体验”的意义和价值[J].学习与探索,2012(3):37.

[8]徐贵权,奚刘琴,管爱华.聚焦文化发展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度追问——“第五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2):148.

[9]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127.

[10]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1]周向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四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16.

[12]顾海良.努力形成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新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12(5):4.

[13]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36.

[14]黄蓉生,白显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表达[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4.

[15]代吉林,汪时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微观建构与现实推进[J].科学社会主义,2011(6):71.

[16]王伟.弘扬雷锋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道德与文明,2012(2):13.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微观建构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建构游戏玩不够
微观的山水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