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瑜,解建仓,朱记伟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48)
陕西农村居民点水土资源整治模式研究
肖 瑜,解建仓,朱记伟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48)
农村居民点;水土资源;整治模式;陕西
分析了陕西省农村居民点水土资源利用现状,指出宅基地废弃、“空心村”现象严重、水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为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陕西省地形地貌和气候等特点,针对陕南山区、关中平原、渭北旱塬和陕北黄土高原4个区域,提出了各区域农村居民点水土资源整治规模发展模式及典型(零散)利用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治工程措施。
水土资源是农业、农村、农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资源整治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必要措施[1-2]。目前对农村居民点土地资源整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工程方案出发进行研究,颜文涛等[3-4]提出扩建、原规模整治和逐步搬迁三种居民点建设规划方式;二是从市场运作方案出发进行研究,谷晓坤等[5]认为农村居民点运作模式可以是政府主导,采取市场招投标或选择专业公司参与的形式。对农村居民点水资源整治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对策方面,戴向前等[6-8]提出严格防治水源污染、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加强工程投入等对策和措施;二是农村居民点供排水规划设计方面,张统等[9]指出农村饮水水源主要为浅层地下水或雨水,供水管网铺设不合理,大部分生活用水没有净化就直接使用,沙鲁生[10]提出农村污水处理以分散处理为主、充分利用生态处理技术、污水再生利用等思路。本研究从陕西农村居民点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出发,分析水土资源特点,研究其整治规模发展模式和典型(零散)利用模式,以期为陕西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目前,陕西农村居民点用地形式主要为村民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生产用地等。用地结构依然延续封建小农经济形式下形成的结构,大部分居民点没有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没有合理规划,饮用水主要来自浅层地下水或河流湖库,自来水普及率低,饮水安全令人担忧;基本没有排水设施,多以自用自排为主,污水乱排现象严重。
(1)农村土地资源短缺,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现象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村民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放弃原有旧房破窑,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区新建住房,村庄建设没有规划,抽样调查的19个县市35个村庄4 661个农户的各类用地比例如表1所示。此外,还有一部分村民长期外出务工,房屋无人居住,以致破损倒塌,形成“空心村”。根据2009年陕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废弃宅基地占地率为12.1%,全省约有5.67万hm2村内闲置地需要整治[11]。
表1 调查村各类用地情况
以上情况造成农村居民点土地大量浪费,然而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耕地资源短缺问题,其表现是人均耕地少且耕地质量普遍较差,更为严峻的是耕地数量在连年迅速递减。以陕西省为例,截至2009年12月31日,农用地1 847.8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9.8%;建设用地82.32 万 hm2,占 3.9%;未利用地127.56 万hm2,占6.2%。全省新增建设用地0.93万 hm2,其中占用耕地0.61万hm2。据《陕西省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绘制了陕西省2001—2009年耕地年减少量变化图(图1),由图可知耕地减少的趋势在变缓,这得益于近年来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政策的有效实施。
图1 陕西省2001—2009年耕地年减少量变化
(2)农村供排水无科学规划,饮水安全不容忽视。陕西省大部分地处我国大陆内部的黄土高原区,是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省份之一,2010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574.60亿m3,较多年平均量增加29.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37.57 亿 m3,地下水资源量 173.14 亿 m3,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为136.11亿m3,全年总用水量74.60 亿 m3[12]。水资源总量少,人均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左右[13],全省约3/4的水资源量分布在面积不到全省总面积1/3的陕南地区,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降雨分布也很不均匀,陕南年均降水量926.2 mm,而关中和陕北年均降水量分别只有670.9和464.7 mm。陕西省不仅水资源紧缺,而且饮水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据调查,截至2008年全省还有5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600多个乡镇缺水,有1 200多万农村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45%)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调查随机抽取的25个县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及供水方式见表2。从表2和调查情况可知:农村居民点饮用水主要为浅层地下水和蓄积雨水,自来水普及率低(全省约为34%);没有完善的排污管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屋外,随意流淌或直接排入河道,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对饮水安全构成了威胁。
表2 调查地区农村饮用水源及供水方式
(3)农村居民点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居民点环境和基础设施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还关系到农村的规划以及村容村貌等方面问题。我国农村居民点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主要以点源污染为主,面源污染次之,环境状况整体持续恶化。农村环境不改善,小康社会建设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主要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文化性基础设施和生活性基础设施。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新建不足;文化性基础设施由于投入不足,修建量严重不足,且功能单一;生活性基础设施近年来建设较多,但质量普遍不高。就陕西省来看,农村居民点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养殖业废弃物乱排严重;②生活垃圾没有集中收集,基本是随意乱倒;③生活污水没有集中处理,就近排出院落,任意流淌;④农业生产废弃物随意堆放,污染环境;⑤村镇道路建设不完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生产生活;⑥公共娱乐休闲设施短缺,缺少固定的场所。
陕西省地域南北狭长,从南到北有山地、平原、黄土台塬和黄土高原等地形地貌,水土资源状况迥异,社会经济发展也有所不同,因此研究中按照区域水土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特点,将陕西居民点划分为陕南山区、关中平原、渭北旱塬和陕北黄土高原4个区域,通过分析各区域特征,提出水土资源整治规模发展模式如表3。
2.1.1 陕南山区农村居民点
陕南山区位于秦巴山区,除汉中盆地之外都是高山峻岭。秦岭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陕南山区有着充足的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中药材之乡”和“天然药库”的美誉,更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必须确保水源安全。但是,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加上山区山势陡峻、地质结构脆弱、暴雨多,致使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陕南山区居民点基本位于浅山、中山地区,规模小且分散,用地极为紧张,人均耕地0.028 hm2,人均建设用地60 m2,均低于陕西平均水平。民居建设有合院和前店后宅等建筑形式,以合院式建筑为主。
基于陕南独特的自然资源,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宜采用生态恢复型、休闲旅游型和特色农业型的发展模式。陕南山区应该实行迁村并点,沿河川建设中心村,大力建设基础设施,科学规划供排水系统,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基础设施的利用率。生态脆弱地区,应该采取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以生态保护为重点;景观条件优越及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完善交通及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以第三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中、高山地区且生态环境良好的居民点在完成迁移之后,可依靠气候温润、降雨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尤其是硒含量较高、水质和空气污染小的特点,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发展中药材和茶叶等的种植与生产。
表3 陕西农村居民点分区特点及整治模式
2.1.2 关中平原农村居民点
关中平原是渭河冲积平原,该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经济发达,粮油产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2/3,是陕西省的精华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旅游资源丰富。在新世纪头10年末,国家确立关中—天水经济区,这将是关中地区快速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机遇。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引起水土资源短缺矛盾加剧,所以必须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为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扫清障碍。关中平原农村居民点多以片状分布的独院式为主,人均用地130~150 m2,高于国家规定的115 m2的标准。
基于关中平原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因素,适合采用休闲旅游型、畜牧养殖型和特色农业型发展模式。对于靠近城市的近郊农村,可进行居民点内部整治,优化布局,规划供排水系统,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形成以休闲旅游业为主的模式;在离城市较远、土地资源丰富的居民点,可采取整体搬迁新建居民点,合理规划,杜绝人畜共居现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发展畜牧养殖业,为城市提供安全可靠的畜牧产品;在交通便利、水利设施良好的地区,实行迁村并点,节约土地资源,形成规模性种植,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如蔬菜、水果的种植。
2.1.3 渭北旱塬农村居民点
渭北旱塬区地处渭河以北黄土高原南部边缘地带,该区土地面积3.79万km2。整个区域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人畜饮水较困难;绿化面积少,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该区居民点分布较分散,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较大,达到150~250 m2,水土资源利用率较低。但是,渭北旱塬拥有地域辽阔、雨热同季、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和环境污染较轻等特点。
基于渭北旱塬水土资源及气候特点,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宜采用生态恢复型和特色农业型发展模式。居民点小且分散的应采取迁村并点,大力发展中心村,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点分散、占地多以及居民饮水安全和集中排水问题,彻底解决居民点内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土资源集约利用率,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应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以生态恢复为重点。将分散的居民点集中后节约出来的土地可以整理复垦,在兴修水利设施的基础之上发展特色农业,如利用光热条件种植苹果等。
2.1.4 陕北黄土高原农村居民点
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陕西省北部,土地面积8.01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8.9%。区内遍布高原沟壑,气候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耕地瘠薄,作物复种指数低,耕作粗放,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依靠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保证了经济的发展。陕北不仅拥有丰富的能源,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陕北的民俗文化堪称一绝,陕北民歌、安塞腰鼓等都闻名于全国;陕北还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圣地,其陕北精神更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陕北居民点以散居形式为主,也有少量的聚居形式,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大于250 m2,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基于陕北黄土高原自然资源和环境特点以及历史文化遗迹情况,农村居民点建设与发展适宜采用生态恢复型、休闲旅游型和畜牧养殖型模式。对于植被覆盖少、土壤侵蚀严重地区,应将村庄整体搬迁到环境较好地区,分散的废弃宅基地经整理后植树种草,以改善生态环境;对于少量的窑洞聚居居民点,可进行内部整理,重新规划土地利用和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修复窑洞或建造仿窑洞的各种房屋,发展休闲旅游业;区内土地肥沃、水资源利用率较高且牧草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发展畜牧业有一定基础,居民点可进行整体搬迁新建,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居民点、牲畜圈,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发展畜牧养殖业。
进行农村居民点水土资源整治时,会涉及到村庄内部零散的废弃宅基地,由于土地面积小、生产设施不全,常常难以实施规模性的整治,这些大量的零散废弃宅基地就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区内水土资源整治典型(零散)利用模式见表3。
(1)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将零散的废弃宅基地整治后用于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蔬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日渐提高。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需要精耕细作,因此小面积的种植不但使得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更有利于果品质量的提高。
(2)花卉苗木等景观植物繁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在繁华的都市更愿意看到绿色的景观植物,花卉苗木繁育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优势产业。利用零散的宅基地进行花卉苗木繁育,可以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社,或通过招商引资建立花卉苗木繁育基地,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不占用基本农田,做到土地资源充分利用。
(3)文化广场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相应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在提高。对零散的废弃宅基地进行整治与改造,建设文化广场,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而且还体现了新农村的文化面貌和精神风貌。
(4)涝池或排水井建设。对零散废弃宅基地整治后可以将其建成涝池或排水井。根据地形及需求确定涝池的容积,涝池中的蓄水可以供应村庄的农业种植和牲畜用水,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修建排水井,可以收集生活污水和雨水,通过对污水进行处理,解决污水乱排的现象,从而美化环境。
(5)宅基地重新整合。对于村庄整体分布较分散且存在零散废弃宅基地的情况,可以将离村庄较远的居民迁移到零散的废弃宅基地并给予一定的补偿,使村庄用地更加紧凑与合理,同时也便于集中建设供排水等基础设施。
农村居民点水土资源整治,必须有一定的工程措施作为保障,这些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道路工程、房建工程和供排水工程等:①土地平整工程。在规划方案确定之后要先进行土地平整,以满足后期各项建设的施工要求。②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建设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③道路工程。道路工程是一方经济发展的先行军,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农村居民点建设中一定要重视道路工程建设。④房建工程。对于迁村并点、整体搬迁及内部整理的居民点,都需要实施大量的房建工程,质量合格的房建工程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与保障的基础。⑤供排水工程。该项工程关系到农村饮水安全、村容村貌美观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在居民点水土资源整治工程中要重视供排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以上各项工程建设,各地区在水土资源整治过程中,可根据各自的特点与实际需要选用,既可以采用一种,也可以实行多种工程相结合,总的目标是达到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未来数年内,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加快,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笔者在对陕西农村居民点水土资源整治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陕西省地理区位和特点,结合特有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文资源等因素,提出了陕南山区、关中平原、渭北旱塬和陕北黄土高原农村居民点水土资源整治规模发展模式和典型(零散)利用模式,以期为陕西省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土资源集约利用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提供参考。
[1]Petr Sklenicka.Apply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land consolidation effect to three contrasting study areas in Czech Republic[J].Land Use Policy,2006,23(4):502 -510.
[2]Gonzalez X P,Alvarez C J,Crecente R.Evaluation of land distributions with joint regard to plot size and shape[J].Agricultural Systems,2004,82(1):31 -43.
[3]颜文涛,邢忠,叶林.基于综合用地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以宝鸡市台塬区新农村建设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7(2):67-71.
[4]张晓平,朱道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的农村居民点斑块整理模式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244 -249,297.
[5]谷晓坤,周小萍,卢新海.大都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效果评价——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9(5):832 -835,839.
[6]戴向前,刘昌明,李丽娟.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与对策[J].地理学报,2007(9):907-916.
[7]周扬,欧阳峰.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解决对策[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3):84-86.
[8]李志萍,陈肖刚,朱中道.郑州市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2):89-91.
[9]张统,王守中,刘弦.我国农村供水排水现状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07(16):9-11.
[10]沙鲁生.农村排水工程探析[J].中国水利,2010(19):57-59.
[11]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农村村庄用地调查[R].西安:陕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
[12]陕西省水利厅.二○一○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R].西安:陕西省水利厅,2010.
[13]陕西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及全国50%[EB/OL].http://news.h2o - china.com/htm1/2008/01/663681199682156 1.shtml.
S157.2
C
1000-0941(2013)02-0023-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9170);陕西省科学计划研究项目(2012JQ5014);西安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118-211103)
肖瑜(1987—),男,陕西眉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土资源配置、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2012-08-15
(责任编辑 赵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