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雕文心 致知致用以致远——读者视角的远程教育研究规范与学术境界

2013-01-31 13:54朱祖林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17期
关键词:结论参考文献学术

□ 朱祖林

在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遵从严谨的学术规范、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期刊的必要格式。在这方面,有众多的专门著述和网传经验,如“万卷方法·研究规范与写作指导丛书”、《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美国心理协会写作手册》、《这个领域,如何认定好的学术研究》、《好论文是如何炼成的》、《怎样写好论文——一个大学教授、审稿专家的写作经验》……等等。这些著述与经验从研究者、学术组织、审稿人的视角为目标读者作了系统介绍,其内容无论是对于初入门槛者还是有多年研究积累的熟手而言,都是极有价值的“宝典”。

好的论文总是由好的内容和好的写法来支撑的。一篇有质量的学术论文,通常凝聚着研究者经年累月的学术积淀和严谨治学的学术境界。通过认真研读,一般是可以还原作者的研究设计、技术路线、句型章法,可以体验不同作者在研究功底与学术境界方面的层次和差距。因此,在这里,我想变换一个讨论的视角,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谈谈自己多年筛选文献、研读文献的体会,算是对有关远程教育论文撰写规范的初步讨论吧。

在利用中外文献数据库检索筛选符合自己研究需要的主题文献时,我一般会优选博士学位论文、业内公认的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作为检索源,(这类文献通常都经过比较严格的评审才得以发表),然后根据题目、摘要对第一次检索结果作个初步筛选。我会特别留意“标题”是否概括了全文要旨,是否抽象空泛,是否啰唆冗长;“摘要”是否简明扼要地呈现了目的、方法、结果、意义等“四要素”(尤其是中文文献)。遇见不恰切的标题、不得要领的摘要,我通常会认为这篇文献没有进一步阅读的必要了。

在审读标题、摘要之后,我会关注“引言”与“参考文献”。“引言”通常是对论题相关文献的精要述评,让读者明了此项研究的缘起背景、前人的思路和成果、当前状况以及本文的存在价值。如果缺少了这种继往开来的前端引入,“引言”就很容易忽略前人的进展、此项研究的继承性与创造性,从而模糊了该文的学术视野和起点水准。“参考文献”映射了此项研究的学术基础和起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引言”相互印证。我很在意文献研究是否聚焦、文献使用的适切度、该项研究与相关文献的结合是否紧密、是否使用了重要的文献、是否引用了最新发表的文献。如果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够(通常应该在10篇以上),引用的还都是五年以前的文献,文献来源多是影响因子低的非主流期刊,参考文献缺少代表性、经典性、新颖性……,我会觉得这篇论文的文献研究不够,文献基础陈旧,没有跟进前沿,其学术起点水平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局限。遇见这样的论文,自然也不会接着去阅读了。

因为长期从事实证研究,在审读了“标题、摘要、引言、参考文献”之后,我会重点关注“研究设计”。在这部分,可以了解该项研究的理论基础、操作定义、研究假设、研究边界、模型构造、研究方法,可以观察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是否匹配、研究涉及的变量是否凝聚在一个清晰连贯的概念体系、总体逻辑是否清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研究边界与数据分析结果的意义支架是否契合……可以说,研究设计是一项研究的起点,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总体安排,严格规范的研究设计有助于保障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看过研究设计,自然是关注“结果、结论与讨论”了,这部分可谓是文中精华。“结果”是数据分析的产物,一般只呈现重要结果而不是所有结果,结构清晰、组织良好的呈现方式和简洁明了的语义表达(如图表),便于读者快速把握数据的意义和特征。有的作者将统计分析软件输出结果不加整理地直接复制呈现,这至少泄露其眉毛胡子一把抓,对“结果”的要义把握能力、意义的结构化呈现能力有待提升。

“结论”是基于研究结果的抽象和推定,与研究结果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这也是给读者留下良好印象的最后机会,但是结论部分常见不足之处,如复述研究结果并把结果当作结论,研究结论与研究结果之间缺少逻辑连贯和内在黏性,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在极端的例子中还会见到作者的武断、草率、目空一切。

“讨论”主要包括对该项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异同比较分析(如果结果存在差异性,则进一步分析差异性成因),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与启示,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后续研究展望。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能够为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带来什么?这会有助提升研究者的创新能力、研究成果的原创价值。与已有研究相比,若是没有新的贡献,至少说明这项研究几乎是多余的、没什么价值。在远程教育研究中,很难将一项研究做到尽善尽美,因为受制约的因素或者说需要控制的变量太多。因此,有必要很坦然地在“讨论”中讨论此项研究的局限及其后续研究,让读者明白该项研究的结论是在什么样的控制条件下取得的,对此项研究“结论”的采用推广要与其研究设计结合起来,若作溢出研究边界的应用需要小心谨慎。在某种程度上,后续研究展望既是对突破局限、深化研究的期待,也是对未来研究计划的预先注册和产权保护。

看似抽象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一旦落实到具体论文时,总是有很多细节可以具体感知的。从言传可见的外在形式看,标题、摘要、引言、研究设计、结果、结论、讨论、参考文献等,是远程教育研究论文必备的结构要素,遵从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要求,是作者必修的“外功”。从心鉴意会的内在底蕴看,论文所透示的视野、逻辑、见地、贡献、积淀、文风、气度、境界等,则是作者需要修为的“内功”。在“好”的学术论文中我们一般都会见到直陈要义的标题、简明扼要的摘要、继往开来的引言、恰切厚实的文献基础、严谨规范的研究设计、呈现要义的研究结果、基于结果推定的研究结论、客观冷静的深入讨论、平和朴实的心态文气……等等,这些细节的组合既体现了论文要素与研究规范的契合水平,也展现了研究者内外兼修的情怀底蕴。

常言道,因小见大,由微知著。一篇学术论文犹如一面镜子,既映射出作者的“外功”与“内功”,同时也在考量着读者的鉴别能力与欣赏水平。每个读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我看来,正面欣赏比苛刻批评更加重要,这种心态有利于我们在一项研究中欣赏其优长、镜鉴其缺陷,从而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拓展研究视野,强化规范意识,提升学术境界。

我很赞同南洋理工大学黄龙翔教授所言,“要求自己写的每一篇论文,都提供一个‘肩膀’(不论这个‘肩膀’是大是小),让进行相关研究的同仁能够站上去,或至少能作为他们攀登下一个高峰的其中一块垫脚石”。这种要求实即一种学术责任、学术期许、学术境界。

从很多“好”的学术论文,我们能够体会到其作者视科研为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遵守规范,内外兼修,格物致知,研以致用,宁静致远。若将该作者的代表作汇聚一起研读时,更可感受到其间浸润着纯粹的探究热情,乐此不疲的进取精神,但不见为稻粱谋的急功近利。在这样的佳作面前,读者与作者是可以潜对话的,其心境是可以相通的。常读这样的佳作,研究者一定会受到感染,内外兼修,致知致用,持之以恒,厚积薄发,不断超越,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嵌入学科知识演化进程,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垫脚石”,靠实力去达到自己想要的学术境界。

为致知而探究,为致用而治学。从读者视角看,论文作者若能内化读者的学术关切,既有利于研究者谨遵研究规范,积淀学术底蕴,提升学术境界,也有利于促进其成果的扩散,并以其成果为媒介对读者产生正向影响,或曰传递真正做学问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结论参考文献学术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
学术
惊人结论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