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义荣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组织和进行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意识”,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素质。
“好奇”是一切发现的原动力。小学生涉世未深,正处于认识世界阶段,他们常常会怀着一颗有悖“约定俗成”的心感知客观环境、求证主观定论;虽然他们的许多认识和理解很多时候会显得单纯、肤浅、幼稚,甚至可笑,但这也正是他们突破成见、发现真理的发端。在小学生的意识形态里,不唯贤、不唯上、不唯书是一种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他们这种心态下的思维表现不光要予以呵护,还要对他们思维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性、科学性的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褒扬。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基础上,发掘出他们每个人的思维潜力,提升他们独具个性的思维素质,不断积淀他们新思维的智慧。
课文或课后的拓展阅读材料中,许多发明、科技成果都来自人类原始的好奇心。仅人类从仿生学的角度有所发明的例子就有许多。如鲁班依据锯齿草外形发明锯子,人们通过观察模仿鱼鳍发明船桨,受动物爪子的启迪发明起重机的挂钩,模仿萤火虫原理发明人工冷光,依据电鱼发电原理发明伏特电池,模仿动物的鳞甲设计屋顶的瓦楞……
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好奇”让人类在科学发展上获得了并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真知。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妈妈晚上做手术时用镜子反射灯光,制造出“晚上的太阳”,之后又发明了电灯……大科学家牛顿很小的时候就在思考:为什么月球会围绕地球转,地球会围绕太阳转?月球为啥不会掉落到地球上?地球为啥不会掉落到太阳上?……正是由于他对一切都好奇,才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教师在引领学生领略乌鸦衔石喝水的智慧后,对学生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假如你在户外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办?还会有比乌鸦喝水更好的办法吗?又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时,可以试着给学生提出诸如“你能找到既可以避免危险又能救人的其他办法吗”这样的问题;在学习《曹冲称象》时,可以试着限定条件,让学生置身于曹冲所处的环境下,去思考其他的或更好的称象的办法……结合着古人闪烁出创新火花的思考,学生的创新表现欲就会被激发出来。此时,教师对他们的思维给予充分的空间和自由,他们的求异思维之火就会越燃越旺。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好奇”是人的天性,它应该受到尊重和呵护;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探索宇宙奥秘的角度来说,“好奇”是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的教育观,要从发展人的角度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鼓励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发现和创新。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在现实基础上的跨越性思维。对于小学生而言,想象就是他们能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一种思路、意境的思维变化。许多时候,他们的想象也许互不关联、毫无根据。但作为教师来讲,我们应把它视作是学生发展思维、形成思维品质、学会创新的表现。
在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趣》一文时,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叙述作者“童稚”时的“物外之趣”,突出文章展现少儿想象力的经典之处。让学生与沈复一起回到幼时,去感受把夏天蚊子扇动翅膀时发出的响声想象成雷鸣,把众多蚊子飞动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跨越时空地参与作者“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与作者同步感受“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再与作者一起“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把癞蛤蟆出神地想象成“庞然大物”,把癞蛤蟆的到来看做“拔山倒树而来” ……通过与作者一起把我们平时不屑一顾的蚊子、土坷垃、杂草、癞蛤蟆进行想象,构想出丰富的情节,与作者一起陶醉于怡然自得的想象之乐中。然后,适时地激发学生或将自己类似的思维经历梳理、表达出来,或进行类似的有意思考,学生心中奇异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就会逐步表现出来。
此外,教学中,我们还要尽力引导学生不断拓宽自己想象的空间,形成留心观察、不断丰富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能将自己所看到的实物、感知到的意趣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我们可以就作者能将普普通通的蝌蚪游于小河,想象成小蝌蚪误把鸭、大鱼、大白鹅、乌龟当成妈妈的丰富情节;结合《大海的歌》中作者把海风比做“琴师、花神、大力士”来感受大海的浪花美、涛声美、帆影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类似的情形进行大胆的想象、表述、表演等。
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起到引导、启迪的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被逐步激发出来。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就会插上创新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定势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它同时会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利于推动对问题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入,另一方面也会给展开多角度思维造成一定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灵活引导学生不断突破对同一思维对象的思维定势,大胆求异。
教学中,教师引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求异思维时应多角度审视和利用教材。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以将两小儿争辩的理由充分展开,引发多元争论;在欣赏《曹冲称象》的故事时,可以由曹冲称象的智慧引发学生进行类似的联想;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以从科学或可行性的角度,引发学生对“愚公移山”行为“智”与“愚”的评判;还可以在写作训练中,给学生罗列、选读、点评同一题目下的不同范文,引导学生另辟写作的蹊径……
从某种程度上说,具备多元想象的能力才具备创新思维素质。巴尔扎克曾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傻子”。其用意就是提醒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学会求异、求新,而不要去嚼别人嚼过的馍。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思维中众多不同色调的“花朵”同时绽放,这也能很好地体现我国当前改革图强所提倡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时代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把自己的工作与推动民族兴旺发达紧密联系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培养和塑造时代新人,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