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九彩龙”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

2013-01-31 12:50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龙舞平湖舞龙

刘 平

龙与中华民族有着久远而广泛的联系,按民间传统风俗习惯,在新春佳节和元宵节,全国各地多以舞龙欢庆。平湖林埭的九彩龙,以久远的地域风情传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龙舞中脱颖而出,于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先后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展示表演,获得多方赞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平湖九彩龙”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充分挖掘地域风情,加大创新发展,成为一个有着突出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平湖九彩龙”的源起与发展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其雏形在新石器晚期已经形成。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图腾舞蹈,龙舞的历史流变也就反映了汉民族生活繁衍的历程。[1]

(一) 平湖与龙的渊源

1.植根于江南水乡稻作文化的龙图腾祭祀。江南龙舞植根于稻作文化的生产生活,进而表达为一种信仰习俗。稻作生产离不开水。如果天气久旱不雨,农民们就要舞龙,以祈求下雨。舞龙求雨就成了一种与稻作生产密不可分的民俗活动,对久旱盼雨的农民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2]

而春节舞龙,更多的是表达一种丰收的喜庆以及对风调雨顺的感激与乞求。农谚“正月正,家家场场调龙灯”,反映了林埭过年时的龙舞习俗。

2.起源于平湖独特地域文化的民间传说想象。九龙之说源于乍浦九龙山,是位于平湖乍浦杭州湾北岸的连绵山丘,东起独山,西至雅山,因山有九,称其为九峰,又因其山形似九龙盘卧,颇具龙的体形与气象,遂以九龙山泛指乍浦沿海诸山。平湖东湖也有龙的传说,东湖九水汇流,如九龙蜿蜒,九龙吐水,气势逼人,东湖也曾直称“九龙江”。在民间,人们根据山形水势为平湖附会了众多龙的传说,人们也把濒海拥湖的平湖称为龙的故乡,更孕育了丰富多彩与龙相关的舞蹈、体育等民间艺体活动。

3.传承久远的平湖民间舞龙习俗。龙被喻为力量的象征,吉祥的化身,也寄寓美好的愿望。舞龙和赛龙舟,在平湖城乡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西周《穆天子传》已有“刻大桐木为虬头”的记载。古代龙舟用独木雕刻而成。古东江的龙舟竞渡,最初是越国水军先遣部队的一种水上竞技演练,以后又作为祭祀水神、祈求神灵庇护的一种“图腾祭”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既娱神又娱人的民俗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和赛龙舟已是春播秋收和逢年过节时常见的民俗活动。林埭镇老艺人史宝山回忆说:“听祖父讲清朝顺治年间就有舞龙人在此地舞龙,距今有300 多年流传历史。”

(二)“平湖九彩龙”的当代创作演变

为抢救和挖掘文化遗产,1982年在全国十大民间艺术普查中,平湖文化馆对搜集到的23 个民间舞蹈加以遴选后,将小桥村和新篁圩村的传统舞龙这一民间艺术加以整理。由此,平湖文化工作者开启了平湖九彩龙的当代创作复兴之路。

1.“平湖九彩龙”动作套路演变。平湖九彩龙动作套路来自民间,很多动作都是民间艺人们发挥想象,吸收别人的长处,在舞龙的实践中不断创作出来的。据老艺人史宝山回忆,过去舞龙动作简单,仅有“一字龙”“游龙”“滚地龙”几个花式,没有高难度动作。为了观众的情绪,只能重复动作,延长表演时间。1986年,为了提高舞龙表演水平,文艺工作者对舞龙的动作套路进行不断改进,龙舞由原来的四五个动作发展成二十八个动作,“一字跃”“团龙”“腾龙”“游龙”“出海龙”“盘龙”“跃龙”“跪地龙”“躺地龙”“绕角龙”“穿龙”“龙出水”“大劈龙”“之字龙”“高拧龙”“上蹿龙”“下蹿龙”“背靠龙”“大举龙”“圈盘龙”“翻身龙”等二十八个动作出神入化,激动人心,极大地丰富了舞龙表演,提高了舞龙的难度和技巧,同时也增加了观赏性。近年来,平湖九彩龙动作套路从舞法上做文章,使舞法变化更为丰富。

2.“平湖九彩龙”表演形式演变。在20 世纪80年代初,九彩龙从单龙独舞到九龙翩翩起舞,在表演形式上做了大胆的突破,精益求精,向高难度跨越。将原来仅由男青年舞的一条龙,发展成由8 名女青年分别手持绘有八种颜色的云牌共舞。1987年,又将原有女子舞的八块云牌改为八条小龙,并根据东湖漾九龙港、乍浦九龙山的民间故事定名为“九彩龙”。大龙由9 名男青年表演,小龙由8 名女青年一人一条进行表演,使原本仅适合广场表演的节目也能在舞台上表演,打破广场舞蹈格局,表演场地从庭院、广场走上了舞台。2000年,九彩龙每条小龙由5 人表演,大龙由9 人表演,使节目更富观赏性。2010年对原有节目形式再次进行创新,吸收外地舞龙经验,9 人舞大龙,2 条小龙各由1 人来舞,4 条小龙各由3 人来舞,2 条小龙各由5 人来舞,人员按1 人、3 人、5 人、9 人配置,使28 个动作套路全部用上。经过20 多年的演变,九彩龙演员与队形变化增多,使表演形式更加灵活、热闹、活跃。

3.“平湖九彩龙”舞龙道具演变。舞龙的道具近年逐步发展,逐步完善。20 世纪80年代中期,当地文化工作者对舞龙的道具进行了较大改良,改变了过去只在白布上涂抹单一色彩,创制出极富特色的九彩龙:大龙改为金黄色,小龙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白八种颜色。设牛头、鹿角、马耳为龙的头部,龙头有近百种装饰。以鱼尾为龙尾,并增加龙珠来引路。重新包装后的龙九种颜色,色彩鲜艳,煞是好看,九龙共舞,热闹非凡。其间,九彩龙包装也多次变易。如今,九彩龙基本回归到九种大色彩,九条龙、九种颜色,在相对的统一中又流光溢彩,五彩缤纷。

平湖九彩龙走过了30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1984年,当时的徐埭舞龙队首次进城闹元宵,引来万人争观。近年来,每逢佳节,平湖九彩龙都会受邀飞上舞台。特别是每年西瓜灯节期间,总少不了九彩龙的身影,成为平湖人民喜庆的象征。平湖九彩龙还捧回了一个个国家级、省级奖项。1988年参加浙江省“华星杯”舞龙大赛,获制作和演出两个一等奖;1995年在北京参加第九届“龙潭杯”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赛获优秀奖;1996年在文化部全国第六届“群星奖”评奖中获得优秀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平湖九彩龙在世博文化中心参加了“春涌浙江”浙江民间艺术展演第三篇章“龙之魄”的舞龙表演和行街表演。

二、“平湖九彩龙”的现状

(一) 存在的问题与困扰

与其他非遗文化项目一样,平湖九彩龙进入新时期,在进行复兴与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良好的历史发展契机,也遭遇着现实困扰与严峻挑战。正如平湖地方文化研究者陆伯鑫、徐水明先生所指出的:“1996年以后,平湖九彩龙似乎风光不再,再无横空出世之能了,只能作潜藏龙宫待时飞。”

1.龙舞植根的传统民俗土壤正在消失。龙舞与龙的图腾深深植根于江南水乡的稻作农耕文化传统之中,虽然平湖农村现在还广泛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但其生产方式、劳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现代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化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再也不用以传统隆重的仪式来求天祈雨。尤其随着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域新农村建设成果不断体现,“两分两换”“十改联动”,让农民一改传统旧模样,搬进新的农村聚居区,过上了与城里人相近的新农村生活。原来发源于农耕文化的平湖九彩龙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传统民俗土壤。

2.龙舞展示的时间、阵地发生了变易。不再为春天的开播祭祀,也不再固定于春节、元宵等节气而舞龙欢庆,甚至因为农民纷纷搬进江南新农居而不再有过去的晒场晒坝和农家院落,连传统的舞龙场地也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电视春晚等新民俗。平湖九彩龙在这种农村新旧民俗的更替中正失去其固定的展示时间和展示阵地。

3.传承人的流失、断代致使龙舞主体缺失。平湖九彩龙是发源于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当地民众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九彩龙的精彩得益于当地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当地文化工作者的整理创新,但由于众多的历史原因,真正懂得九彩龙的老艺人日渐稀少,而具备相当的体力条件以及武术基础的舞龙老艺人就更加难找了。龙舞主体缺失,其艺术精髓就会逐渐流失损耗。传承体系的不健全,还将导致九彩龙表演技术动作的退减,而只是流传一些简单化的技术动作,失去其难度动作和复杂动作,降低表演的观赏性和精彩度。

4.经费短缺致使九彩龙捉襟见肘。发展经费的短缺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难题,作为一个长期保护和发展的文化项目,没有固定的业务经费安排,可以想象其日常运作的困难。而平湖九彩龙又是一个大型的民间民俗舞蹈项目,光是参与表演的人数至少30 人以上,还要加上众多的创作编导、锣鼓打击乐伴奏人员等幕后人员,日常的创作、排练、演出以及道具更新、服装购置都需不菲的投入。没有适度经费投入和保障的九彩龙当是行之恐不远,腾之恐不高。

鉴于以上原因,平湖九彩龙面临诸多的发展困难,平湖九彩龙这一独具龙韵和地域风情的龙舞民俗如何发扬光大,重振龙威,现实紧迫感更加强烈。

(二)“平湖九彩龙”的发展契机

有挑战就有机遇,有关注就有发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在嘉兴全力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平湖九彩龙,获得了崭新的良好发展机遇。

“平湖九彩龙”这一民间舞蹈艺术被嘉兴市和浙江省编纂的《民间舞蹈集成》收录,2009年林埭镇被授予“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10年还被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为省级非遗名录。2009年林埭镇党委提出了“厚德务实、龙腾图强”的林埭精神,举办龙文化艺术节,大力挖掘龙文化,特别是将龙舞艺术大力发扬,各个村相继建立起舞龙队伍,为了让“九彩龙”文化有个正式的名号,林埭镇成立了平湖九彩龙艺术团,艺术团由舞龙队、舞狮队、器乐队等组建而成。2012年恰逢龙年,还举办了“龙年龙乡龙舞大赛”,吸引全省的舞龙队参赛。

三、“平湖九彩龙”的传承与发展

(一) 传统民俗技艺与现代体育艺术相结合

新形势下平湖九彩龙的传承与发展,要积极与时代同步,吐故纳新,在保留、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对平湖九彩龙风格体系进行变革,使它具有经典性与时代性,将其传统民间民俗技巧技艺与现代的舞蹈、体育、武术等融会结合,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只有充分挖掘和积极梳理平湖九彩龙民间艺术的相关素材和特性,结合现代的审美情趣和技巧水平,逐步改进和提高平湖九彩龙的扎制、配饰、武术、舞蹈、音乐、表演程式等,才能使平湖九彩龙这一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 传统节日与现代庆典相结合

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都需要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传统节日中欢乐、喜庆、祥和、祈吉、平安等民俗在现代庆典中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越来越强烈了。平湖九彩龙应该牢牢抓住这个机会。原本活跃在农历新年喜庆中的平湖九彩龙,在当今的传统节日中,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同样可以继续大显身手,丢弃其原来迷信落后的一些内容,增加其祈福纳吉的色彩。更应当结合目前各地经常性举办的各类现代庆典活动,在新的民俗节日中,如各地举办的文化节、旅游节、商贸节中继续大放光彩,尤其要在像平湖当地举办的西瓜灯节中担当起弘扬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主角来,发挥平湖九彩龙强烈的仪式感、喜庆感和观赏性、娱乐性。让平湖九彩龙舞“活”在传统节日民俗和新的节庆庆典之中,让平湖九彩龙能够获得更多展示的机会。

(三) 传统师徒授艺与现代群体传承相结合

为更好地解决平湖九彩龙传承人发展延续的问题,可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一对一、一对二传授的基础上,扩大传带的规模性和群体性,广泛吸纳人员,使平湖九彩龙的创作者、表演者、参与者快速地发展壮大。利用学校进行传承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学校传承可以有效扩大传承面。[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4]龙舞可以走进小学、中专,甚至大学,与大学体育课程相结合,学习传统体育文化,在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亮丽的同时也充分显现出龙舞的体育元素。

(四) 传统地域文化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相结合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将平湖九彩龙这一传统的地域文化与城乡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公共文化的扶持政策,依靠广大社区的群众和社会力量,经常性地开展九彩龙的表演观赏、娱乐健身以及相关活动,加大宣传推广,让广大社区居民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民俗文化、民间舞蹈、传统体育活动只有社区民众的广泛参与,才能获得最普遍、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其对传承发展、发扬光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五) 传统民俗风情与九龙山旅游开发相结合

平湖九彩龙的创作本身就有源于九龙山的传说成分,具有天生的地缘因素。而九龙山作为嘉兴市一个重要的旅游开发基地,经由当地政府和上市公司九龙山共同开发,已投入数十亿元进行景区和旅游项目建设。可设想,将九彩龙作为一个展示当地传统民俗、山海风情的节目,并辅以现代的声光技术,增强其观赏性和娱乐性,在景区进行定时、定点演出,以商业化的表演为九彩龙的发展奠定市场的基础。

九彩龙是平湖和嘉兴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多方结合,焕发其自身的文化魅力和地方特色,接受市场的洗礼,面对大众的检验,使其文化价值、民俗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整体提升,为嘉兴文化大市、强市的建设书写华美的篇章。

[1]章辉.非物质遗产的艺术特点及成因——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9 (3):113-119.

[2]金天麟.浅谈“后申遗时期”平湖九彩龙的传承[N].平湖文化报,2012-05-02 (3).

[3]安剑群,樊花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人龙舞”的文化传承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1):69-73.

[4]周和平.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谈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点[Z].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简报,2008 (2):2-4.

猜你喜欢
龙舞平湖舞龙
舞龙
卓越平湖晴翠售楼处
吟荷
断龙舞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中秋舞龙
浅析栖霞龙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构想
平湖秋月
溪洛渡大坝上游平湖初现
湛江与佛山两地人龙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