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语文导读教学的创造性价值
——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的实践价值

2013-01-31 11:46
中学语文 2013年1期

高 燕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关照语文导读教学的创造性价值
——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的实践价值

高 燕

“三主四式”导读法是钱梦龙于1982年针对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 “讲读”教学模式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它有着明确的科学内涵:“‘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读教学改变了语文“讲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的格局,促就了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促就了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互动,促就了语文教学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移。

钱梦龙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三主”理论为语文“三主四式”导读法搭建了基本的理论构架,“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如果说“三主”是钱梦龙所创导读法的灵魂,那么“四式”便是其躯体。“四式”具体为:“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是四种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三主四式”导读法的具体内容可参见钱梦龙 《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结构模式》一文)。“三主四式”导读法拥有科学的理论构架以及实践构架,但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这种教学模式虽创立于新课程改革之前,但至今还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

一、促进了语文有效教学的达成

语文有效教学就是发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作用的同时,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融入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达成预设教学目标,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新课标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便是“知识与技能”,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的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体会不同的阅读过程与方法带给他们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并进行不同的价值评价。

美国教育学家加涅认为: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三主四式”导读法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生发,在维护了语文教学的民主性与人文性的同时,通过教师在“四式”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过程、思维发展的“导”,创造性地成就了语文的有效教学。以“三主四式”导读法为指导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认知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存在于教学的每一阶段,克服了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自读”模式的设计,打破了以往语文课堂中将所有学生归于同一教学起点的弊端,不仅照顾了学生阅读能力的个别差异,还能由此通过不同学习能力阶段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读”的解决过程中对全体同学进行能力的共同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更不用说在“练习式”与“复读式”中基于学生学情对学生习得知识有选择的巩固与提高。

以钱梦龙老师 《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同学们在自读中提出了不少问题,我看了大家做的问题卡片,发现你们很会提问,有不少问题很有思考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大家提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挑选一部分,给卡片编了号,请拿到编号的问题卡的同学,按序号提出问题,现在开始。

生:(读1号卡)鲁迅在雷峰塔倒掉以后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示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读文章必须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大家想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联系什么来考虑。(生齐:时代背景)不错,时代背景,尤其是读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大多针砭时弊(板书并稍作解释),如果不了解当时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就不知道他写作的意图。……(时代背景介绍)一座古塔倒掉,当然有些可惜。但从整个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是不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生齐:不是)但鲁迅却为此事写了两篇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有一些满脑袋封建思想的文人,也就是鲁迅文章里说的什么样的人?(生齐:脑髓里有点贵恙的)借雷峰塔的倒掉,大唱哀歌,散布很多维护封建礼教、封建统治的言论,总之,他们希望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旧秩序。这种借一件事做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的手法,叫什么?有个成语,知道吗?

生:借题发挥。

师:对。这就使鲁迅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针锋相对,也来一个借题发挥,写下了这篇文章。请大家联系课文想一想:鲁迅借的什么题?发挥了什么意思?

生:他也是借雷峰塔倒掉这个题,抨击了那些希望恢复封建社会的文人。

师:说得好极了!他还用了一个很高级的动词,(笑)听出了没有?(生齐:抨击)你会写吗?

生:提手旁一个“平”。

师:这个字很容易读成“píng”,他不仅会写而且没读错,真不容易。不错,鲁迅的这篇文章抨击了那些妄图恢复人压迫人的封建统治的人。……封建势力的垮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课文里有一个句子非常深刻地表达了这个思想,看谁能把它找出来。这可是个“高级难题”,读书傻乎乎的人肯定是找不到的。(笑)

(学生看书后不少人举手)

师:啊,看来大家都不傻。(笑)好,你说。

生: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师:好极了!完全正确。但是你能不能再说一说为什么找了这一句。

生:“塔是终究要倒的”说明封建势力是终究要垮台的。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关键词,如果你能找出来,我算佩服你了。

生:“终究”。(师插:为什么是关键?)说明塔的倒掉是“必然”的。

师:啊,佩服,佩服!(笑)他找出的这个句子是文章的中心句,我们叫它“文眼”。读这样含意深刻的文章,只要找到了文眼,就是抓到了中心思想,也就基本上读懂了文章。同学们很会读文章。同你们讨论问题,我感到很愉快。现在讨论2号卡片。

生:(读2号卡片)从本文的标题看,是议论文,但跟过去学过的议论文不同,写得有些杂乱,究竟是什么文体?

师:他说鲁迅的文章有些杂乱,你们说呢?

生:杂乱。不杂乱。(议论纷纷)

师:请起来说。(请意见不同的同学分别发表看法)

……

师:两位同学的意见都正确。这篇文章看起来是有些“杂”,但是“杂”而不“乱”。这种文体就叫“杂文”(板书)。杂文里常常要发表议论,但是跟议论文不同。关于这种文体的特点,到我们读完了文章以后,再一起讨论。刚才有位同学虽然话(指“我……我想鲁迅写文章是不会乱来的”)说得不太漂亮,但道理是对的。文章看起来似乎“东拉西扯”,可是都跟雷峰塔的倒掉有关。本文的标题是“论雷峰塔的倒掉”,这就提示我们,塔的“倒掉”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现在我们就来理一理这条线索。这件事并不难做,只要把文章里有关“倒掉”的词语找出来就行了。例如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师插:能不能简化到最少的字数?)听说……倒掉。

师:好,就用“听说倒掉”。大家就以此为例,一路找下去,最后就可以把线索理出来。

……

钱老师从学生“自读”时遇到的问题出发,有选择的选取于教学目标有关的一部分与同学讨论、解决,利用第一与第二张卡片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分别探讨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章的基本思路,并穿插了字词知识(针砭时弊、借题发挥、抨击);文体知识(杂文)、写作手法知识(借题发挥)等,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做出了及时评价、点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教学目标的达成。

钱梦龙所提倡的“导读”教学不同于多数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的“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五大板块”的刻板教学,而是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创造性地将语文知识教学于无形中融入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中:①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同时,教师在学生的思考方向偏离课堂主题时,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主线上来。例如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体的探讨来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但又适时地说道“关于这种文体的特点,到我们读完了文章以后,再一起讨论”,使教学具有计划性,抓住了教学的重心。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在学生思路阻塞,处于瓶颈状态时,推动学生思维向前行进。例如钱老师在与同学们讨论第二个卡片上的问题时,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杂文”文体的特点后,才告诉同学们这种文体被称作“杂文”。归纳杂文特点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必然比直接将杂文的概念灌输给学生更利于理解、记忆。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语文学习方式

兴趣是每个人前进的最强劲的动力,积极的语文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养成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对语文学习的自主意识。在“导读”教学中,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文的求知欲望。运用“三主四式”导读法,教师可以基于对教学内容的熟悉,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从不同方面进入文本,利用学生的兴趣点设置可供讨论、学习的问题,在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前提下,趁热打铁,进入新知识的领域。

以钱梦龙老师《死海不死》的教学起始片段为例。

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

生: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

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钱老师从教学伊始就运用独特的“导”的方向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触动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与表达欲望,学生在他的带动下迅速地开动大脑,进入教学情境。

正如钱老师展现给我们的一样,“导读”教学追求对学生自主意识的触发,而不是强制学生“认真听讲”。教师不是提出问题,而是提供话题,促进课堂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导读”教学中教师的“导”对学生还具有一定的激励性,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不足或错误时,教师的适时引导有利于学生发现、发挥自己的长处,改进学习的途径和方向。这样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取长补短形成独特个性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乐趣,最终反作用于语文学习,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正如上文提到的钱老师《论雷峰塔的倒掉》中的教学实录中,钱老师指出一位同学“话说的不太漂亮”后又紧接着说“但道理是对的”。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给予学生以鼓舞,通过教师对自己的肯定这名学生必然会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进而获得学习的乐趣。

“自读”中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读”“练习”“复读”中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促使其获得学习的乐趣。这是 “三主四式”导读法带给学生的不可忽视的正面影响,创造性地培养了学生形成积极的语文学习方式。

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而弗牵”的“三主四式”导读法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平等对话,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表现为引发学生进行的自主表达。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必然也是对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主四式”导读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在这一师生共同作用的活动中,学生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但最终的答案是依靠自己的辨别、思考所获得。“导读”法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钱梦龙老师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总是会提出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鉴赏能力。例如《驿路梨花》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呢?我想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然后请你们回答我,你喜欢这篇课文吗?无论喜不喜欢,都要讲出道理来。

(学生朗读课文)

师:(在学生朗读课文以后)现在请大家回答我的问题: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大家可以随便谈,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生:我喜欢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能引人入胜。

师:“引人入胜”——好!大家听,他的语言挺丰富的(指生)。你能不能具体说一说,为什么这篇文章引人入胜呢?

生:这篇文章……

在省略的教学实录中,钱梦龙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了及时的点拨与点评,并引导其他同学说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对于钱梦龙老师抛出的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钱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方式。老师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的及时点拨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承载语文学习内容的文本所展现给学生的画面并不全是与学生生活经验直接相关,教师的引导有利于触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成对文本展示内容的想象。

“自读”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形成实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教读”中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拨发展了其逻辑性思维能力;“练习”中引导学生对习得内容的巩固与实践训练了其总结、归纳的思维能力;“复读”中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对比,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教师“导读”的创造性价值极大地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

四、养成了学生的独特个性

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每个人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只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达成有效教学。

我们不可否认,集中教学很容易忽略个体的发展差异,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将学生置于同一起跑线进行教学,造成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教学进度,基础好的同学不屑于重复劳动,以至教学效率低下。在导读教学中,不论是“自读”中教师引导每一位同学发出质疑的声音,还是“教读”“练习”“复读”中教师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大家各抒己见,及时点拨鼓舞学生获取期待价值,适时激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都是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努力,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养成独特的个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钱梦龙曾明确提出“三主四式”导读法是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但并不是一个定式,并非确定不变。“三主四式”导读法是指导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基础模式,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其扩展、应变。“常中有变,变中守常,常式体现规律,变式则是对规律的灵活运用。”这是钱梦龙对其提出的导读法的基本认识。语文课堂上导读法的运用应以学生为核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阅读教学活动。

“三主四式”导读法创造性的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与“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学“少、差、慢、费”的问题,且对今日语文教学仍具有实践价值,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将“三主四式”导读法运用于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界对“导读”教学相关问题的争论一直都未停止:以训练为主是工具说的代替,忽视语文的人文内涵;师生在教学中应是平等的,以教师为主导是对学生的漠视……。那些批判声很大一部分是对“三主四式”导读法的片面理解,将其倡导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肢解分析:提高母语运用水平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范文学习,学生可以在对文本的诵读、品味、鉴赏中体会不同语境下不同语言的运用,增强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导读”中受到文本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的熏陶,更不消说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本就是统一于语文中的;而“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更是于“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与限制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并不存在对学生的漠视。因此应全面、客观地对待“三主四式”导读法于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价值,聚焦学生的发展,发挥“导读”教学的创造性价值。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