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医院校教育※

2013-01-31 11:29付正丰岳秀永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中医学传统思维

付正丰 岳秀永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重庆404120)

传统文化与中医院校教育※

付正丰 岳秀永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重庆404120)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教育

1 传统中医文化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人文基础

中医学植根并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其长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数学、历法、算术、地理、天文等人文和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与现代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带有浓厚的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利用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解释生命现象和揭示生理病理以及诊疗规律,并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学知识体系和技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展示。

中医学的起源和特点,注定了与文学和哲学的渊源。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哲学史观,想研究学好中医是不容易的。从古到今,凡名留医史的,皆是饱学之士,所以医家的人文素质是他们成就医业的基础。纵观历史上许多著名医家他们或是儒学大师,或者旁涉百科,如朱丹溪、张景岳、喻昌、徐大椿等。只有培植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全面提高中医人的传统文化素养,把握中国传统思维方法之特征,才能真正体悟中医之真谛,正如前辈言:“只有博学于文,始得精专于医”。可见,传统文化是中医高等人才培养的人文基础,培植传统文化土壤是高等中医教育的重要内容。

2 中医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

从小学到高中学习阶段,在高喊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中成长的孩子们,主动或被动接受的主要是数理化外语等西方科学文化的熏陶,养成了现代微观、分析、还原式的思维方式。同时,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强调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即“两条腿走路”,因此有限的中医教育时间变得更加有限,造成学校的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传统文化的缺失。现代中医院校普遍开设西医课程,中西医课程开设比例普遍达到了6∶4,有的甚至达到了5∶5。中西医并行开课的教学模式,将两种不同的概念术语、思维方式同时交替向学生灌输,导致学生对两套医学概念和术语相互混淆,加之固有思维模式的形成,造成初学者对于相对直观的西医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对于较抽象的阴阳五行寒热虚实等中医术语则难以理解,从而很难形成对中医学习热情和兴趣。

从中医院校目前开设的课程结构来看,人文素质类除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某些院校也探索性

的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了一些医学人文课程,诸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但作为中医学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程则普遍没有开设,或者也仅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作为对中医生进行中医文化教育的“四大经典”和医古文课程,其课时数则一再减少,甚至在有的院校已变为选修课。从而使中医学生弥补传统文化缺失,领会中医思维方式的最好机会最终丧失。

3 传统中医文化对医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伦理道德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规范,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道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道德中心倾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成仁”,“兼相爱、交相利”等传统道德观念一直是人们所尊崇的美德。利用这些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的精粹,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追求滋生了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与中国传统美德背道而驰的歪风邪气,给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面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通过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只有提高中医学生的道德素养,才能在高校和一些腐化的社会风气之间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养成良好的医德。

4 中医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面对21世纪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医学要得以传承和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传统文化特色,坚持中医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才能确立自己的学术定位和科学价值,才能自己赢得世界的尊重,否则,中医学将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失去自己赖于生存的根基。

4.1凝聚社会合力培植传统文化土壤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发挥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艺术全社会的合力作用。通过举办国学教育讲堂、拍摄富有中医医药文化内涵的电视片、设立中医药博物院、发展中医药膳饮食、编写中医药文化科普读物等形式,在全社会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熟悉祖国传统文化思维。

4.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中医传统文化氛围高等中医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富有中医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则是中医才培养的重要资源。人们常说:“环境创造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品牌和形象,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也是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的重要平台。中医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软、硬文化两个建设角度,通过校歌、校徽、校旗、校风、校训的设计,以及广场、碑牌、路标的建设,宣传“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思想,彰显古今名医大家的崇高医德和高超医术,对学生进行从视觉到心理的中医文化熏陶,强化对中医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科技传承传统文化,例如在网络上设立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页,上传古典书籍、教学录像、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鼓励学生阅读,发表心得体会。

4.3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传统文化育人效果首先是中医教育的课程内容需要调整。课程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合理的课程设置又决定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的高低。中医作为医学学科,临床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是中医在诊断疾病与施治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是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1]中医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在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只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做指导,在反复研习中医经典著作时才融会贯通,才能在临床上得心应手,灵活应用。因此要在在合理减少西医课程开设比例的基础上,增加“四大经典”以及“医学古文”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比例,增加诸如“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学”等传统文化课程,形成对中医大学生进行多学科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全面提升大学生中医传统文化素质的基础上,使其掌握中医思维方法,把握中医文化理论精髓。

其次可以对中西医课程的开课顺序进行合理调整。中医学生人学前的思维习惯属于西方文化体系的分析还原思维,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的中医学所需要的思维基础不相适应。而现在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是中西医两种课程体系同时并进,这种设置很不利于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形成。因此基于中西医的不同文化思维体系和学生已有的思维习惯,中医院校应改变目前的课程体系,调整中西医的开课顺序,减少学生中医思维形成的障碍。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思维方法的形成与拓展等方面的知识,适宜放在第一个学期学习,在中医思维方式初步形成后再逐步开展西医课程,有望有效提高培养和学习效果。

[1]鞠新刚,姜真,王庆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08,2(3):73-78.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0.038

1672-2779(2013)-10-0056-02

��杨 佳

2013-05-05)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No:2012XJ13]

猜你喜欢
中医学传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