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社区教育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导致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失衡,其中,以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尤为明显,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社区教育发展问题的重要方向。在归纳与梳理近十年我国有关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社区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大中城市、发达地区社区教育起步相对较早,发展速度快,社区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教育活动开展正常;而在欠发达地区,即那些在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处于劣势的地区的社区教育相对滞后。
在社区教育资源方面,有学者认为,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有一定的数量积累做基础,但是,在内容和题材方面则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1]与实际需求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和题材上,都还不能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也有学者指出,因受制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地方经济困难,以及社区意识的缺失,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常常不能保证社区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能制定完善的投入机制,致使社区教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社区教育队伍人员素质不高,社会共建社区的意识尚未形成。[2]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的薄弱,教育经费的缺乏,政府的不重视,导致了社区教育设施建设的落后。[3]
在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建设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存在许多偏差,错误地认为社区教育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实际意义,并未把社区教育提高在自身思想意识层面,认识不深刻,因而,也就不能给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组织上的帮助,组织强有力的领导。[4]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现在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的管理中缺乏一个专门负责的领导机构,导致社区教育发展的活动你难以开展,操作性不强,组织网络建设急需完备。[5]同时,由于社区教育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教育,根据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具备政府财政等方面的支持条件,政府组织网络建设明显缺位。[6]
不难看出,学者们主要都是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来考量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府的着力点都放在经济的提升上,从而导致这一地区社区教育的资金和组织网络得不到保障,社区共建意识还未形成,社区教育的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社区教育面临一个发展滞后的局面。
国内学者较普遍地从教育的角度来探讨社区教育的内涵。诸如,“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社区教育是指反映和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对社区全体成员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和过程;社区教育是指政府对社区居民实施的一种文化服务,以及居民个人需求与发展的一种学习型活动。因而,社区教育的内涵要素应该体现社区教育的最本质的成分。”
有学者认为,社区文化、社区性格、社区环境、社区组织是社区教育的四大要素,其中,社区文化与社区性格要素尤为重要,不仅集中反映一个社区教育所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行为观、历史观等等特定象征,更是某一特定社会区域群体共同的较稳定,对现实的态度倾向和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7]也有人提出社区教育有五大要素的观点,即社区教育主体、社区教育的目的、社区教育内容、社区教育条件以及社区教育方式。其中,社区教育目的起着总领性全局的作用,其它四个要素都是为达到这一目的服务的。[8]或认为,社区教育的内涵要素由社区、学校、教育机构、参与者构成。[9]其中,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作用凸显,学校和教育机构是社区里的单位构成,是最直接的资源获取的方式,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
综上所述,学者们是从不同的视角对社区教育的内涵要素做了详细的论述,看似不同,但仔细探究,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之所在。比如,其中的“社区环境”与“社区教育条件”的提法实际上是相同的,都是强调社区环境状况;“社区教育方式”与“社区组织”的含义也是一致的;而所谓“社区教育主体”与“参与者”,都是指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动参与者与操作者。
社区教育模式,旨意在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加强社区整合力、向心力、自治力的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统合、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是反映社区教育体制、机制、结构功能、层次及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标准样本。
在模式构建方面,有学者从整体发展的视角归纳,我国近几年形成的区或街道为中心的辐射型模式、大型企业为中心的厂区模式、学校为中心的辐射型模式、以及学区为中心的辐射模式,已构成我国社区教育的基本格局。[10]也有人从主导作用的角度,将其划分为政府主推模式,社团协推模式教育实体主导模式,社区组织与市民共促模式。[11]或从理论指导的层面,将其划分为实践型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和理论型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12]
在模式运行方面,有研究者从实践活动类型的角度,把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划分四种模式:以街道办为中心的连动型社区教育模式;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综合型社区教育模式;以中小学校为主体的活动型社区教育模式;以地域为界限的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13]也有人从管理体制的角度,把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划分为:以区或街道(乡镇)为主体的地域型体制模式;政府机构与社区合作办学的体制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型体制模式;社区学校(学院)实体型的体制模式。[14]或从社区教育实体开展形式的角度,划分为:以街道办事处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以社区教育实体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15]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模式构建和模式运行两个方面,对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模式教育模式进行了阐释,主要是从实践的主体/活动的类型/主导的力量等角度来分类,从中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模式是政府与社区、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的结果,既是统筹型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又是连动综合型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基于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状况,其发展社区教育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许多学者都对这一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做了相关研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在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关系方面,有学者明确指出,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终身教育需要通过社区教育把教育纳入社会大系统,使其成为社会各部门共有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职能。[16]认为,今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的发展将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17]并提出,今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将更加将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要素资源有机整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18]
在文化发展趋势方面,基于教育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也必然成为发展文化的一部分的观点,有学者着重强调,将文化作为社区教育的抓手,重视挖掘社区教育的本土资源,发挥本地特色,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文化。[1]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提出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要重视社区文化关怀,要突出文化主题,要走发展文化内涵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文化氛围明显缺失,发展社会文化,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一个地区的发展也是需要以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点的,作为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途径,就需要把社区教育纳入发展文化的范畴,通过文化关怀,来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12]也有人从社区教育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出发,明确指出社区教育是发展社会文化的必要途径,社区教育的和谐发展能够发挥社区文化在社区成员中形成良好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进而又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是推动社会文化不断前进的助推器。[19]
在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学者指出,今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的管理重点应该由政府管理转向公共治理,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社区自治并举的管理局面。[20]进而提出,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将形成“政府领导、行政主导”的基本管理形式,政府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其他部分的协调合作,兼具“教育主管、部们协作”的形式。也有人提出,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要走出一条由政府主导进而转向政府引导的特色发展之路。[21]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保障。应该先由政府主导,要求政府加大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政府的作用下,在社区教育各方面发展的比较完善时,转而在机制上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由各个社区按照自己的优劣势,着力有条件有针对的发展。
综上所述,众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途径,将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社区教育是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走出一条“经济、社会、文化、文明”一体化发展战略道路;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要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实现社区自身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社区教育。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有关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一直在不断加强。研究者们对社区教育的内涵、社区教育理念、社区教育的功能与作用的认识趋于一致。同时,在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有关社区教育的发展问题也有所创新。但是,这些研究仍然显现出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研究成果大部分停留在“泛泛而谈”的讨论层面上,所用的研究方法十分相近,只是从社区教育的地位、作用、策略等方面着手,并未从更深的层次对社区教育的模式、内涵、行为进行务实性研究,致使研究成果显得泛泛而空乏。因而,在后续研究中要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互动。
这种互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要以理论研究促进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应该为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行动指南,在方向、原则、目标等方面具体阐释欠发达地区社区发展的要义所在,吸收和研究有关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先进理论,对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具体理论进行深入探讨,揭示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在各个方面的规律和特质,为实证研究提供结实有力的理论基础,从而促进实证研究的顺利开展。(2)要以实证研究反哺理论研究。开展实证研究能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从实际运行操作的角度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这又能够为理论的完备提供必要的实证支撑,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理论构建。所以,在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同时,必须要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互动,既注重研究结果的实际应用,又加强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通过两者的良性互动,推动社区教育的和谐发展。
社区教育是融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会为一体、结合多种教育模式精髓的一种教育模式。但是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面临着发展不完善,发展滞后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者在研究欠发达社区教育时应该立足我国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从整体上把握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寻求出这一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问题,设计出长效的组织体系。要注重局部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的融汇,在局部中体现整体,在整体中凸显局部,推进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和谐发展。(1)在研究整体的同时要关注局部研究。不仅要在整体上把握欠发达地区的研究,还需要针对欠发达地区里不同地域、不同社区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据本地区的特色,探寻出符合自身现状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整体的指导要求下,更加注重局部特性的体现。各地区的社区教育要因地制宜地得到健康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区教育带来的乐趣。(2)在研究局部的同时要从整体着眼。局部是整体中的局部,不能将局部割裂于整体之外,专注于一时一地的实践总结和归纳,还需要从整体着眼,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将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投入到整个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之中,形成一个动态的相互结合的有机整体,在整体的指导下,使局部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运用局部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相结合,还必须要将系统性和动态性的指导原则贯穿其中。社区教育作为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以及系统内部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状态。对于社区教育的发展而言,不宜处于割裂和静态的研究层面上,而应该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动态意义上的深入研究,以多维共进的研究生态,推进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和谐发展。
整合我国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研究,不难发现,在进行调查研究中,文献法和调查法运用得较多,其它的研究方法很少涉及,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社区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对社区教育问题进行综合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科学研究方法来全面分析与评价,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分析社区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历程,阐明社区教育理念、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运用社会调查和统计和访谈的方法,对社区教育发展现况和未来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把握社区教育的现状,分析现行的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综合考量社区居民的需要、社区发展的需要和学习化社会的需要,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并且进一步完善社区中还未完备的工作方面。在对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研究中,大多都是在同一层面上的探讨,却没有进行多纵向的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使得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略显单薄。因此,今后不仅要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更需要在多维化这一更高的层面上来剖析社区教育的发展,使社区教育发展的各个问题在广度上得以扩展,深度上延展,将多维化研究与多样化研究贯通起来。
社区教育研究由单维、双维向多维化的发展,是进入新世纪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具体表现为多个研究领域和多样研究方法的同行共进,研究领域由注重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研究,演变为整体或全局性研究,研究方法也从传统方法向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相融合方向转进。这些因素的重合表征着多维化研究趋势的发展。可以从社区教育的功能分析、社区教育的资源分析、社区教育的领域分析等多维度来深入研究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在多维化的研究中,又将多样化研究贯穿其中,实现多维化与多样化的纵横捭阖。多样化研究是基础,多维化研究是趋势。多样化研究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多维化研究强调从多个视角全面的把握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在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研究中,要促进多样化研究与多维化研究的贯通,在多样化中体现多维化,多维化里又贯穿多样化。
[1]陈乃林,刘建同,张志坤.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7.
[2]李志平.浅论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8(5):45.
[3]汪惠惠.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建构——以黔西南州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0):70-73.
[4]陈元姝.浅析社区教育管理中的政府行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34.
[5]姜华.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教育与职业,2009(3):165.
[6]张光辉.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8):22-23.
[7]关颖.论社区诸要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制约[J].浙江学刊,2000(4):72.
[8]陈敏.从社区教育的五要素看成都社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安社会科学,2012(4):33-34.
[9]孙亚玲.社区教育的基本问题[J].云南教育学院学,2005(4):68.
[10]王芳,佐斌.国内社区教育的未来模式[J].教育探索,2002(7):110.
[11]朱关龙.社区教育发展模式透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3):64.
[12]包国庆.社区教育模式与社区文化关怀[J].高教探索,2002(4):70.
[13]周波.城乡统筹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26-27.
[14]黄云龙.我国社区教育的嬗变、发展态势及其时间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5(9):55.
[15]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J].温州大学学报,2002(1):44.
[16]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58.
[17]宋西玲.新世纪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7):8.
[18]马宇.试论社区教育与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J].宁波大学学报,2002(2):32-34.
[19]钟岚雨.社区教育文化若干问题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4(1):28.
[20]叶忠海.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4.
[21]李金宝,李景峰,薛俊生.中国社区教育及其发展趋势探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