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再思考

2013-01-31 09:35孙文中孙玉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约束理性改革

孙文中,孙玉杰

(1.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社会学系,北京 102488;2.集美大学 政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3.安徽省亚珠集团,安徽 亳州 236800)

“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再思考

孙文中1,2,孙玉杰3

(1.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社会学系,北京 102488;2.集美大学 政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3.安徽省亚珠集团,安徽 亳州 236800)

基于对张维迎教授提出的“理性思考中国改革”命题的再思考,认为理性思考中国改革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不能割断历史,“向前看”更要“向后看”,反思中国改革的三个约束——权力约束、意识形态约束、知识约束;二是利益补偿要促进社会公正;三是必须形成改革共识,在民众参与基础上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再造社会活力,以期走出由于改革停滞造成的转型陷阱。

张维迎;政治体制改革;理性思考;转型陷阱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改革处在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时期。有人说“中国社会的气质正在发生变化”;有人说改革已经终结,已经死亡;有人说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停滞时期[1]。一种沉闷而焦躁的社会氛围在悄然形成。在2006年,经济学家张维迎发表了两篇长文《理性思考中国改革》①和《再谈理性思考中国改革》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文,也如张自述“情绪发泄多于理性思考,直觉判断压过逻辑分析”。文章提出了“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特别是主张“对政府官员既得利益的补偿”的观点,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甚至是“谩骂”。基于中国改革的思考还在继续,本文结合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以张维迎的《市场的逻辑》为文本,谈谈“理性思考中国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为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一、“理性思考中国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理性思考中国改革”:向前看更应向后看

要“理性思考中国改革”,就要注意当前中国由于渐进式改革陷入的转型陷阱③。要使中国改革摆脱这种陷阱就要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约束条件,从前车之鉴中找到一些启发。中国以渐进性改革的路径来实现社会转型,最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之中。因此,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不仅要有前瞻意识,更要从中国的历史积淀中寻求智慧。换言之,“理性思考中国改革”,向前看更应向后看。

“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不能割断历史。当然,有人主张中国改革应该向前看,这以张维迎教授为代表。在《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中,张维迎教授认为:“理性思考要求我们实施一项变革政策时,必须本着‘向前看’的精神……而不是向后看,纠缠于历史旧账。”[2]张维迎作为一位学者对历史的态度与政治家对历史态度一样,即“向前看”。但是没有弄清楚我们的过去,我们又如何理性思考中国未来的改革呢?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讨论仍然有许多禁区,使我们不能对历史上的有关问题进行公开、公正地讨论。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李楯说,“党史上已经不新的史实在公众看来还是很新鲜,很多人对于党史的了解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这个问题不解决,永远把人民看成小孩子,给人民看(经过修饰的)教科书,不认错,中国就没有前途”。[3]可见,历史上的问题,没有或者不让搞清楚,不仅影响当下,而且影响中国改革的出路和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因为“我们还缺少对自己的历史的了解,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被某种修饰的历史所遮蔽,我们不能客观地看清楚自己的过去,当然不能理性地处理当下,以及走向未来”。[4]所谓尊重历史,反思历史,其要义就在这里,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真实研究,才能发现现实社会运作的真相,我们才能不在某个相同的地方犯下同样的错误。李锐也说过:“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科学历史观。从战争年代到执政以后,从理论到实践反思‘专制体制’的过程及其后果,这仍是我们尚未完成的一项巨大任务。”[5]因此,在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今天,不仅要“向前看”,更要“向后看”。“向后看”主要看:一是某些阶层或利益集团,利用不法手段致富的“原罪”问题④;二是某些官员阶层,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取巨大经济利益和权力地位,形成了“官二代”“官三代”问题;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要允许公开、公正地讨论和分析,不要遮遮掩掩。当然,“向后看”并不是要追究责任,而是要向历史负责任,向曾经的“不义”道歉。“历史的作用绝不仅限于治疗痛,它还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只有敢于‘向后看’——真实回顾,才能真正‘向前看’。”[6]没有科学、理性地“向后看”,没有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就不会有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正如著名学者朱学勤所说:“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打开自己的黑箱,彻底反省在这一黑箱里的所有行为,这样的民族是不会长进的民族[7]。”

(二)反思“中国改革”的三个约束

中国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三个重要约束:权力约束、意识形态约束和知识约束。这三个约束条件相互渗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而且这种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1.权力结构约束

政府是改革的对象,同时又是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自然,任何改革措施都会受到一些政府官员或明或暗的抵制,他们总是企图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操纵改革,从事寻租活动[8]。中国政府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种或明或暗的角色分配,就使得中国经济改革从一开始就存在缺陷。其实,权力结构约束不仅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事业产生了巨大的约束,使我们的政策制定不仅没有前瞻性,而且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权力结构约束问题,现在仍然没有实质的改变,过去有遇罗克的《出身论》,现在到处都是“级别论”、“身份论”⑤和“官二代”或“官三代”。这种权力结构,已经严重压制中国的发展,以至于出现了“群众都已经过了河,领导还摸着石头”的现象。从整个中国改革过程来看,走的渐进式道路,往往是“突破在地方,规范在中央”。在现实中,无论是个体经济还是私人经济,都是先从某些地方自发产生,然后通过高层领导人的讲话肯定,之后党代会确认,最后全国人大立法确认。过去的中国,大的政策变化都遵循这一套路[9]。这种局面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实质改变。国家的改革事业要有一个长期、整体的规划和方案,而且这种规划和方案要达到战略性思考的高度。国家制度的安排更要有前瞻性,不能光走在时代后面,制度创新更不能让基层群众去呼吁⑥,甚至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才能改变。从中国农村的改革发源地安徽小岗村到中国改革开放大业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⑦。这种权力结构的约束,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制度创新,还会继续下去,我们的改革事业也一定还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进一步推进,权力集团定型化。从这个时候开始,定型下来的力量左右体制变革,一种扭曲改革的机制已经形成。这种约束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力量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⑧:一是权贵集团;二是国有垄断集团;三是金融—虚拟经济集团。在改革的初期,权力集团主要通过利用政策和体制上的漏洞为自己谋取利益。此后就是“设租”,即利用手中的权力或垄断性资源,设置关卡与障碍,并从中牟利。更进一步的是权力集团的攫取或掠夺。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瓜分,包括对矿山等重要资源的攫取和垄断。

2. 意识形态约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一直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以至于走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弯路,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这种意识形态的约束在改革时期有增无减,对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意识形态的约束使得改革政策在形成过程中不能公开讨论,集思广益,增加了实施中的风险。特别是,意识形态的约束使得除了经济学家外其他社会科学的学者难以参与改革的讨论,无形中把他们中的一些人推到了改革批评者的阵营中。”[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不仅公民很少能够对国家大事进行开放式、多元化的争论和探讨,即使是少数高级知识分子也很少能够对国家大事进行批评建议。“中国知识分子是最爱国的,但他们爱国的感情常常得不到理解……知识精英和国家之间,国家没有对知识精英的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保持敬意,在深层制约了中国科学和文化的发展。”[11]国家要创设制度安排,应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

3.知识约束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也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在其周围,因为领导人认识到“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12]。同样,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也不可能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功。“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3]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国家建设和改革方面的知识准备明显不足,更需要鼓励知识分子参与进来,发挥其聪明才智。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各级领导人建设国家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又没有能够很好地尊重知识分子。到了改革时代,这一问题依然存在。这也是我们现在社会发展中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张维迎教授所说的“知识的缺陷”现象的确非常严重。知识的缺陷使我们走了不少弯路,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这一点上知识分子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许多人不敢说真话,坚持真理。总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发展受“知识缺陷”的制约,改革开放后,要减少这种失误,就更要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⑨。

二、反思中国改革:利益补偿促进社会公正

改革中的利益补偿问题,要照顾到农民和工人等社会阶层的感受,特别是考虑到农民和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种牺牲,不仅仅是为国家的工业化贡献了资金和原料,更有巨大的生命牺牲⑩,对他们进行补偿,是对我们社会良知和正义的补偿。这种补偿对于促进社会公正,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现实紧迫性。在改革中,一些补偿官员利益的做法会危及社会其他阶层的利益,伤害他们的情感,尽管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争取官员对于改革的支持。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部分以失败告终,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康梁变法,等等。它们失败的最大原因都是因为官员的反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是否处理好改革中官员的利益问题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补偿官员”是改革中的理性行为,希望用此法换取改革的成功。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到今天,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政治改革,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不仅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就连大家都熟悉的“党政分开”“政企分离”也不提了。“1978年至今的28年,终于得以以建设为中心,可以说是进入了大治时代了,而其间仍有风波起伏,且官员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垄断横行,民生仍然艰难。究其源,还在于改革只有经济这一半,而且这一半也还是残缺不全,政治改革极其缓慢。不但是跛足前行,而且是在暗箱操作中前进,许多事情仍然是不透明的,民治的程度很低。”[14]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政治改革是最大的改革,也是最难的改革。它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中国改革的命运,只能理性对待,不能感情用事。中国人的历史发展思维不善于接受“改革”、“维新”的方法论,而善于接受“革命”的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近年来,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步履艰难,盘根错节,底层群众上升空间越来越狭窄,社会怨言四起,政府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因为,“强势利益集团,必须放弃某些利益,让渡某些权力。如果占据优势社会地位的集团寸步不让,贪得无厌,和平转型就无从谈起,而只能按照历史的自身逻辑,等待着历史轮回来决定新一轮的转型方向……其结果,整个民族将再次陷入灾难”。[15]因此,体制改革使政府与官员失去的仅仅是部分本不应该拥有的权力,换来的则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生活。

三、当今中国改革最需要的是理性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53年,中国的发展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但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出现激进的势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更是领导人头脑发烧的产物。就在中国人遭受饥饿,甚至大面积死亡时,我们的对外援助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1950年—1964年底,我国对外援助金额达人民币108亿元。这些援助金额中,又以1960年—1964年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用得最多”。“我国给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军事援助将近90亿元人民币。阿尔巴尼亚总人口才200万,平均每人达4000多元。在当时,中国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元。”[16]更可悲的是,现在仍然有人认为此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必要的。此后领导人的不理性更是到了顶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许多人沾沾自喜,甚至开始讨论“中国模式”的问题。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的未来可能更多地面临后发劣势,而不是后发优势。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的确有了很大的提升,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国人更应该有一种自信和胸怀走向世界,包容世界,影响世界。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中还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在以一个经济大国身份活动于世界舞台的时候,引起摩擦也在所难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未来发展更要理性思考。尽管国际国内的许多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但我们必须明确地意识到,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些最基本问题没有变化,一些新的情况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存在的问题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朝着另一个方向走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尤其要警惕所谓“中国模式”产生的误导。近些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中有一种很危险的倾向,即处处将自己与世界主流文明对立起来,甚至将一些暂时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实际上条件成熟时应当加以摒弃的东西升华为中国模式。尹保云教授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陷阱中的发展,这种提醒对于我们明确所面对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由于政治因素,“不争论”成为常态,使我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还处在非理性阶段。仅举几例为证。一是《宪法》难以落实。《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在现实生活中,《宪法》的作用,有时候甚至还不如领导人的批示有用。“从辛亥革命至今,中国一直面临着‘有宪法而无宪政的困境……每一部宪法都罗列了许多公民权利,但在实践中却难以落到实处。如何实现从宪法到宪政的根本转变,已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17]二是领导人“悬浮”于社会现实之上,很少深入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三是虚假的社会与数字,把人民绑架在幻象之上。正如杨宪益老先生所说“千年古国贫愚弱,一代新邦假大空”,而且,此种现象愈演愈烈。四是对国家政策缺乏公开化、多元化探讨。国家政策被一手包办,领导人讲话都是纲领性的,大会表决都是一致通过,很少有反对意见,甚至全国人大代表也不提反对意见。这些都不利于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因此,“中国,不能总是停留在赞颂上,中国还要思考、前进”。

在权力约束、意识形态约束和知识约束下,我们再反思中国的改革现状,可以发现,在资源垄断日益严重,利益集团日益坐大,意识形态约束日愈益严密,改革知识储备相形见绌的情况下,变革社会的现实动力已经越来越微弱。但是中国改革的停滞导致社会上不满在增加,变革的共识也在凝聚。况且近年来,既得利益集团的圈子在不断收窄,许多群体被甩出圈子之外。这都是进行变革的现实动力。因此,通过以上反思,我们要认识到:要走出由于改革停滞造成的转型陷阱,就必须通过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凝聚改革共识,在民众参与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再造社会活力。 唯有如此,中国的改革才会不至于陷入停滞状态,中华民族的未来前景才会蒸蒸日上。否则,改革会进入死胡同,社会发展也会陷入死水潭,民生建设和福祉提升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注释:

①张维迎.理性思考中国改革[N].经济观察报,2006-03-03(41).

②季 红.张维迎:再谈理性思考中国改革[J] .经济导刊,2006,(8):26-35.

③转型陷阱是指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维持现状,希望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形成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并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具体参阅: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社会进步研究所,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 “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J].开放时代,2012,(3).

④关于原罪问题有不同观点。参见马立诚.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6;冯伦.野蛮生长[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⑤“级别论”:从少年的杠级,到成年的股级、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副厅级、正厅级、副部级、正部级、副国家级、正国家级,老年人也分为副处级老同志,正处级老同志,副厅级老同志,正厅级老同志,副省级老同志,省老同志,等等;“身份论”:党派,公务员,事业编制,临时工,农民工,等等.

⑥刘 黄,木 佳,孙大午.呼吁国家制度创新[N].中华工商时报,2004-06-08.

⑦刘 芳.历史中的“我们”——当代中国的民间写史者[J].瞭望东方周刊,2011,(5-6).

⑧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社会进步研究所,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 “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J].开放时代,2012,(3):135-136.

⑨可惜的是:中国到今天仍没有解决好一个问题,就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国人发明的科技和著作在国外起到重要作用,在国内则无人问津。今天又成为世界上人才流失最多的国家。参见:张茉楠.中国知识精英流失全球第一[J].中国经济周刊,2011,(44):21.

⑩可以参考: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M].北京:光明日报社,2002;陈桂棣,春 桃.中国农民调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二下)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多万.

[1]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社会进步研究所,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 “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J].开放时代,2012,(3):125.

[2][8][9][10]张维迎.市场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徐 梅,乔 芊.郭道晖:不让党史泯灭[J].南方人物周刊,2011,(32).

[4]苏小和.我的自由选择[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5]李 锐.完善我党领导的几点想法[J].炎黄春秋,2007,(10):1-3.

[6]王维江.五十年代历史学家的命运[J].炎黄春秋,2009,(6):40-45.

[7]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M] .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11]喻 尘,谢 泳.中国知识分子退步了[N].南方都市报,2007-02-16.

[12]毛泽东选集(二)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8.

[13]邓小平文选(三)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14]燕 凌.祝贺《炎黄春秋》十五周年[J].炎黄春秋,2006,(8):80.

[15]傅国涌.我期待和平转型[J].同舟共进,2010,(3):12-13.

[16]钱亚平.60年,我们援助了谁[J].瞭望东方周刊, 2011,(21):28-31.

[17]张千帆.中国宪法为何难以落实[J].炎黄春秋,2011,(5):1-6.

责任编校:裴媛慧,孙咏梅

2013-05-30

孙文中,男,安徽亳州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农村社会学。

F12

A

1007-9734(2013)04-0012-06

猜你喜欢
约束理性改革
改革之路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改革备忘
马和骑师
改革创新(二)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
瞧,那些改革推手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