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源
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探索
陈文源
(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处,福建 厦门 361008)
从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入手,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现状的分析,探索改进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新思路,为进一步丰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改进;高校学生社团;机制
学生社团由于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符合青年学生特点,是学生步入高等学府所向往参与的校园组织,也是高校充满生机的一道风景线。从考生对高校咨询情况来看,高校社团活动状况是考生重点了解的内容之一。纵观全球知名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无不管理规范,富有特色,精彩纷呈。许多政界、商界、军界、科技界、艺术界精英人物都是当年大学社团活动的活跃分子。所以,一所高校知名度和在校学生发展状况,都与组成这所高校的文化底蕴重要内涵之一的学校社团活动有关。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发展,高校学生的信息量及接触面的拓展,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大学生对参与社团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但我国高校在社团的定位、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还未形成较为科学统一的认识,已明显影响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导致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还没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通过对高校社团状况的科学分析,探索高校社团建设的新路子,对高校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根据自己理想、兴趣爱好与特长选择社团并参与具体的活动,使自身的理想信念、知识面、个人能力、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得到提升,这是高校学生参加社团的原动力。由于高校社团具有组织形式的自发性、群体目标的整合性、活动的灵活性、体制结构的松散性、成员的广泛性等鲜明特征[1],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和积极参与,其对校园良好学术氛围与人文文化等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现在部分大学生虽然学业成绩很好,但在人际关系的处理、复杂环境的适应、逆境中的自我调节等方面比较薄弱,使自己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高校学生社团可以部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尽管社团内成员和环境在知识和素养上可能和以后进入社会面对的人群和环境有所不同,但在社团内经过熏陶会对自己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奠定一定基础,而且社团还可能面对社会开展诸如调研、考察、志愿者在行动等实践活动,这会让大学生提早对接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根据对厦门市人才网招聘信息的调查,相当部分用人单位所需求的是具有工作经验人员。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国每年毕业季都举办校园招聘,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重点考虑的选项之一,一些学生干部和社团活跃分子往往具有较强竞争力。所以,学校社团发展状况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一定关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沟通协调、组织、社交、语言表达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今后就业提供有益的帮助。(2)有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社团的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性质活动,推动在校生积极参与科研,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为今后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基础,而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不仅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且还为他人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3)有助于职业素质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社团的社会调研考察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有助学生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要求,增强学生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端正就业观念,社团活动有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校园和谐安全是高校管理的第一要务。学生社团在构筑和谐校园方面有显著作用:(1)学生社团本身就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形式成立的,这种的运作模式对学生在校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2)学生社团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个体社会化,促进与他人沟通,与社会交流,为和谐共处奠定基础。(3)社团宽松和自主的特点可以使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逐歩得到矫正,由此对校园的和谐有极大促进作用。
社团为不同类型同学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给相对封闭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一所高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加以传承,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和大学生在其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给校园文化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这对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传承学校的优秀传统,提升学校的文化底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再殖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连为一体,成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课余生活以及社会应用等有机的连接枢纽。(2)高校学生社团不断拓展其社会功能,力求与社会文化接轨、融合,从中获取作用力,并向社会发挥反作用力,促进社会文化再殖。
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审视他人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自我,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的要求。为此,他们急切寻找能够弥补自身不足和缺陷的平台,社团宽松、民主、无拘的氛围,不带门槛的加入,非常适合大学生的潜能得以激发,才华得以发挥。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社团的发展一直相当缓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我国高校学生社团也得到快速发展,在高校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目前高校社团的发展状况来看,存在许多共性的发展难题,这些难题归结起来就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纵观我国高校社团,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并真正起示范作用的优秀社团占少数,相当部分社团勉强维持现状,更有部分是昙花一现,尚未形成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是其原因之一。首先,高校社团整体发展结构失衡影响到社团可持续发展:(1)高校社团类型结构存在失衡。据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海珍08年对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科技大学、桂林工学院三所高校学生社团调查分析,社团中兴趣爱好类占总社团数一半以上,其次是学科类社团,艺术类、政治理论类和志愿者服务类社团所占比例最少。[2](2)社团成员结构严重失衡。据李海珍08年对广西三所高校调查分析,大一、大二学生占参加学生社团人数的九成以上,甚至很多社团负责人是由一、二年级学生为主。[2]除高年级学生课业较重,须考虑毕业就业等客观因素外,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社团吸引力随年级增高而减弱。(3)社团发展横向比严重失衡。由于社团发展历史、可持续发展能力、活动承接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导致少数优秀社团得以生存并壮大,而大部分社团则发展缓慢或停滞,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局面。其次,尚未建立完善的社团干部培训机制影响到社团可持续发展。社团干部培训机制可循环造就一大批社团活动精英,通过这些干部带动,促进社团持续发展。再者,高校社团管理机构结构的不合理影响到社团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社团管理模式基本是由团委领导下学生会管理或组成社团联合会隶属团委会直接管理,团委是在校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不论哪种模式,都存在多头管理,管理过程中还需与其他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交叉,存在管理效率低,沟通面大,执行难等弊端,导致服务与协调能力明显不足。
我国高校社团经费来源单一。据李海珍08年对广西三所高校调查统计,社团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社员的会费收取,占到所有经费的60%以上,[2]其他资金输入有限。虽学校有一定投入,但因高校规模扩大,学校需投入的项目多,经常是捉襟见肘,划拨到社团的经费严重不足。社团为举办某一活动,外联部常常组织大批社员,多方寻求社会赞助。争取社会赞助本身就不易,加之社团与社团之间的竞争,有些社团之间因此闹矛盾,有的社团只注重拉到赞助而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导致赞助承诺无法履行,造成赞助难以持续。另外,大多数社团目前普遍存在没有固定活动场所,据李海珍08年对广西三所高校调查,学校为社团活动提供场所所占比例一半还不到,存在较大供需差距。[2]资金和场地严重不足导致社团活动减少,质量难以保证,挫伤学生积极性,降低社团在学生中的吸引力。
教师的倾心指导是社团强有力的保障之一。据对高校社团的了解,现在社团的指导教师主要是由高校团委或学生处等非专业教师担任,经常是一人要承担几个社团指导工作,专业性不强,力量严重分散,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工作量界定模糊,难以激发教师积极性,这是造成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不足的根本原因。尽管部分高校也聘请了专业教师作为社团指导教师,以强化教师对社团指导,但是由于学校对专业教师年度考核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方面,对社团指导几乎没要求或分值很小,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潜意识认为社团指导工作只是“副业”或额外承担,指导的积极性不高。
高校社团管理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为学校设立的行政机构对社团经费划拨、场地安排、指导教师配备、社团考评等方面进行管理。内部管理为社团组织机构设立、社团制度建设、社团活动、社团决策形式、人力资源和财务等方面的自行管理。从外部管理方面看,存在指令性管理多,服务性管理弱的弊病,一些社团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处理。从内部管理方面看,存在社团制度不完善,执行不规范,社团活动形式单一,活动次数少,决策忽视群策群力,社团财务开支不透明等管理上不尽人意之处,这些管理上的问题离析了社团的凝聚力,影响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使社团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有的甚至倒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校内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团发展所需,已严重制约社团各项活动的开展,许多高校由于担心管理上难以把持,对将丰富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社团活动谨慎忌讳,造成校内资源不足又不敢引入校外资源补充的两难局面。
定期举办学生社团活动成果展示,并将其纳入年度社团考评之中,对社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能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促进社团活动常态化;另一方面可提升社团成员的凝聚力、自豪感和社团影响力;再者可推进社团活动的创新。目前部分高校在这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统筹规划,使得社团苦于没机会展示自我,扩大自身影响力,也就无法让在校生对校内每个社团情况做详细的了解,造成学生在选择社团时比较茫然,无法在充分了解基础上选择加入。
学校对社团管理、服务、指导到位与否与社团的发展密切关联。针对我国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国外高校社团的一些成熟做法的学习和借鉴,结合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社团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促进社团管理科学化,运行规范化。
如果一间高校拥有大量生机勃勃的社团,那么这所高校就拥有浓厚和谐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生活氛围。而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是社团生命力的基础。首先要解决目前社团整体发展结构失衡问题:(1)通过对社团布局优化,由多个单一方向的社团组成社团群落,使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由此解决类型结构存在失衡。(2)通过增加社团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在社团中真正学到想学的东西,保持社团吸引力长久不衰。通过课业调整,解决高年级学生参与社团的后顾之忧。在社团活动中融入就业相关内容,提高高年级学生参与率,以此来解决社团成员结构失衡问题。(3)通过稳定发展较好社团,扶持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社团,增加优秀社团数,以此解决社团发展横向比失衡问题。其次,要加大对社团干部的定期培训。社团干部经民主推选产生后,须经基本管理和活动策划及组织等的初期培训后方能上任。以后每年举办一期培训,可以以一些社团运作过程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方法的方式进行。再者,学校应设专门机构直接管理社团,做到机构设置扁平化,改变管理部门过多过杂、效率低、沟通协调困难的现状。
社团活动需要经费的支持。由于经费来源单一,我国高校社团活动经常是入不敷出,难以维续。因此必须拓宽经费来源:(1)我国高校对社团虽有一定经费支持,但拨付金额少,对社团活动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学校必须加大对社团活动资金的投入,每学年要划拨固定经费。(2)开放本用于学校创收的一些校内盈利资源(如商店、餐厅、书店、理发店、服务部等),划归学生社团自主经营创收,学生社团作为经营主体,所得收入全部免税作为社团活动的经费。(3)借鉴外国高校经验,成立社团基金会,广泛向校友会、社会友好团体募捐,扩充社团经费来源渠道。(4)充分利用社团自身优势,在报请管理部门批准后,允许学生社团通过举办音乐会、报告会、组织旅游等收费项目进行创收。利用社团自身优势,通过对社会经济实体的一些有偿服务(如技术支持、协助调查、协助营销、协助举办活动等),扩大活动经费来源。应充分挖掘校内场地资源,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安排,避免有时场地空置,有时又扎堆需求的不合理状况出现。
社团指导教师是社团的主帅,其对整个社团具有深远的影响。高校社团发展与一支强有力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首先,社团指导教师必须是专业相符,有较高学术造诣或某项专长。其次,要有丰富组织管理才能。再者,要有责任心和亲和力。为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可以将教师指导社团的业绩与其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相结合,并直接计入其工作量。
首先,要构建规范的管理模式:(1)实行成立审批制。发起成立社团的学生要向校社团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出具社团的章程,提交会员名单(会员应当是已注册的表现良好的学生)和聘请的指导教师(必须要有两位指导老师)[3]。(2)建立考察转正制。学生社团在正式获准成立前,一般都要接受校社团管理部门较长时间的考察[3]。只认可众多学生社团中条件较为成熟的社团为正式社团,其余为等待获得校方认可的非正式社团。有没有获得学校正式认可最大体现在学校给不给社团一定的经费支持。(3)推行年度考核制。学生社团每年必须接受校社团管理部门年度考核,合格者重新注册登记,以获得延续认可资格。(4)形成活动申报制。应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学生社团活动申报制度,学生社团要提前数周提交使用户外空间申请或校内建筑申请,校方审核通过并安排活动场地。其次,要健全社团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功能。制定《大学生社团管理规则》,在学校官方网站上设立社团专用网页,网页提供社团申请指导、申请流程、管理规则、社团申报成立的电子注册系统、社团举办的活动注册系统(含户外空间申请系统和校内建筑申请系统)等[3]。再者,要完善社团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社团评价考核体制,考核优秀的社团继续批准为正式社团,在社团活动经费和场地等方面优先照顾,不合格予以取消社团资格,其余为继续考察的非正式社团。
在高校校内资源不能满足社团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应大胆将社会资源引入社团。社团在立足校园同时,应面向社会,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外部动力。一方面,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同时,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不断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校正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引入也为学生提供将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平台,从而满足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学校每年应精心策划举办最少一次的社团成果展示活动,让每个社团都有机会展现自身的活动成果。除此之外,还可分散在各个领域展开,比如学术社团可在学术研讨会、课题研究会上展示活动成果;文体社团可在学校乃至周围社区的文体活动中展现自我等等。有些社团还可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来体现自身成果。通过各种展示平台,增强社团活动的助推力,促进社员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社团活动常态化、多样化。
[1] 王志峰. 大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 南京: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6.
[2] 李海珍.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桂林市部分高校为例[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廖良辉. 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以美国哈佛大学为研究实例[J]. 青年研究, 2005(4):45-49.
Improv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CHEN Wen-yuan
(Medical college of Xiamen, Xiamen ,Fujian, 361008, China)
Starting with th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tudents’ association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students’ associ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innovative opinions of improv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about these students’ associations. The purpose would be give some beneficial suggestions about enriching and activating the associations further more, 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associations and enhancing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ssociations.
Improvement; students’ associ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chanism
G645.5
A
1673-1417(2013)03-0095-06
2013-06-15
陈文源(1962—),男,福建龙海人,中学高级教师,学士。
(责任编辑:马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