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喜娜
中医治疗肝阳上亢1例
彭喜娜
肝阳上亢属于中医脏腑病机理论的范畴,其病理特点为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肾阴虚,引起阴虚阳亢、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头重脚轻、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疗法;肝阳上亢;体会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见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三者病症,其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可导致肝火上炎,久而肝火内耗肝阴,阴虚阳亢进而形成肝阳上亢。中医认为,郁而不舒为肝气,浮而亢逆为肝阳。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经验,采用中医治疗肝阳上亢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肝阳上亢”1例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患者,男,52岁,个体经营者,于2010年7月15日来我院就诊。主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左上下肢麻木,发病近三年,两年前检查血压在166/94mmHg(22/12.5kPa),诊断为高血压病,曾多次口服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转来中医门诊治疗。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心悸,恐惧,烦躁易怒,夜多不寐,面色红赤,左上下肢时感麻木,小便赤色,大便秘结,口渴饮不多;舌质红,苔微黄,唇赤;血压180/94mmHg(23/12.5kPa)。诊断:肝阳上亢。治法:平肝潜阳,养血熄风。处方:夏枯草12g、双钩藤12g(后下)、全当归10g、杭白芍12g、羚羊角粉1g(分冲)、菊花10g、川杜仲12g、怀牛膝10g、潼蒺藜8g、夜交藤12g、女贞子8g、生牡蛎30g(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7剂[1]。二诊:服上方7剂后,病势减轻,左侧上下肢麻木好转,惟夜梦多。此肝急得缓,肝风势平;夜寐多梦者,真阴亏损,阴虚导致阳亢,水不涵木,今病势虽减,肝阳燥热犹在,仍按前法,减去怀牛膝、潼蒺藜、女贞子,加入酒黄芩12g、生地12g、牡丹皮12g,继服5剂。三诊:诸症逐平,惟胸闷食呆,腰酸脚软,梦遗二次,精神疲倦,口味淡,小便短涩,脉象虚缓。此肝阳久亢,肾阴亏损,阳平而阴未复,故腰酸梦遗;木抑而土未复,故胸闷食少继之而出,拟予补土泄木、育阴潜阳,处方组成:白术12g,杭白芍12g,广陈皮6g,焦山楂15g,炒神曲12g,炙甘草6g,生地12g,淮山药12g,白茯苓12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阿胶珠12g,制鳖甲8g,天麦冬各8g,牡丹皮12g,枸杞子10g,嘱服5剂后复诊。约日来时,欣喜告愈。测血压128/75mmHg(17/10kPa)。
按肝阳上亢的病理机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2]。”这段经文的意义是说,人身机体的阴精(指血液)常随机体的阳气而出入升降,如果阳气过盛则压力增强,脉流就失去常规而疾急,故本证的脉象多弦数。疾发甚暴,脉象弦数而有力则为实证;若病由渐而成,脉象细数虚弦无力则为虚证。宜用甘寒养阴、柔肝滋肾、降逆潜阳之法,如古人所云:“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而弦且胀。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肝胆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故且赤口苦,舌质红,苔微黄,唇赤。
本病的主症和兼症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之语。患者大多性情暴躁,胸怀不畅,情绪紧张,或因环境恶劣,心烦发怒,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升而郁于上,使人昏厥,血气即上逆,不能周营于四肢,则上下肢麻木不用。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肾水以漏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之气下降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调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倘若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则肝阳上亢诱发原因风阳上升,窍路阻塞,使头目不清,眩晕跌仆,肝阳上亢[3]。
本案治法平肝潜阳,养血熄风。在初诊处方中未从清热着眼,致使病势虽减而效果不速。二诊方中加入酒黄芩、生地、牡丹皮三味中药,效应捷如浮鼓,顿悟血燥生热,则风阳上升,治疗肝阳上亢重证偏热者,清热之法不可少,而清热非兼滋肾阴不可,故生地、牡丹皮为本证辅佐清热之良药。
[1] 高汉森.方剂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李秋平.肝阳上亢诱发原因[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10).
R242
A
1673-5846(2013)01-0257-02
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河南南阳 47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