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国 万会平 杨 文 彭彩然 董巧丽
(三峡大学仁和医院康复科,宜昌443000)
静脉血栓是四肢损伤及截瘫患者常见和多发的并发症。有资料显示,截瘫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2.5%~58%,肺栓塞的发生率约为5%~10%。所以,静脉血栓的尽早发现和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十分重要。本文主要讨论脊髓损伤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处理。
1.1一般资料5例患者均为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期间脊髓损伤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33~58岁,平均年龄46.5岁。其中左下肢4例,右下肢1例;大腿部位血栓4例,小腿浅表静脉1例。5例均为下肢部位 (大腿、小腿或足背)出现肿胀后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而明确诊断。
1.2处理方法出现症状后 (包括明确诊断后)患肢立即制动并抬高,第一时间测量固定部位肢体周径,肌注低分子肝素钠5000U,1日1次,以及口服华法林2.5~5mg,每天1次,或合并复方阿司匹林两种药物口服(注意监测凝血功能)。每日测量患肢周径有无变化,治疗5~7天后根据情况停用低分子肝素钠,继续口服华法林1种或合用阿司匹林2种,每3天查1次凝血功能,调整华法林用量,使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正常值(0.8~1.2)的1.5倍到2倍之间。
所有病人用药3天后肢体肿胀均有缓解,治疗1到2周内肿胀减轻比较明显。用药后每1~2周复查1次彩超,其中4人血栓消失,时间为2~5周,1人血栓发生附壁再通,时间为2周左右。之后患肢开始活动,行功能锻炼,继续口服华法林约3~6月,期间继续检测凝血指标1周1次,并根据凝血指标调整华法林用量,具体停药时间根据病人活动量的变化而定。服药期间及停药后随访,5例患者均未再发生血栓,治疗效果满意。
静脉血栓的发生机理最早为1856年Virchow所提出,共3条,即:静脉内壁损伤、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1]。从临床观察可以看出,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平面以下失去交感神经血管收缩作用和下肢肌泵作用,而且双下肢发生失神经性和废用性肌萎缩,血管床减少,血管运动调节功能减弱,早期肌张力降低。加之受伤后因疾病需要或自主原因绝对卧床休息,均会使双下肢血流流速减慢,血流瘀滞,血液浓缩,从而易于血栓形成。所以DVT患者的尽早发现与治疗十分重要,甚至会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通常情况下,DVT的发生会出现一些临床症状,典型的早期症状为患肢疼痛、肿胀,也有些患者的疼痛变为下腹部及腹股沟周围 (脊髓损伤病人疼痛往往不明显),患肢较健侧肌肉发硬、皮肤紧张,活动后以上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心率加快等症状。静脉血栓不仅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影响康复训练的正常进行,严重者血栓脱落阻塞较大动脉,造成肺栓塞而导致患者猝死,因此DVT的提前发现意义重大。目前运用彩超检查手段对截瘫患者的下肢静脉进行必要筛查、定期复查十分必要。彩超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98.6%,特异性为90%,准确性为97.8%[2]。对于未出现症状的患者,彩超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截瘫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急性期一般宜完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肢体高于心脏平面,避免患肢的大幅度活动。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等因腹压增高使静脉内压力急剧升高导致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3]。禁用消肿药物,以免脱水后血液粘稠加重血栓。目前对于血栓的治疗,早期应用肝素,低分子肝素钙是目前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最常用的药物,其药理作用为在血栓形成的早期有更为有效的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降低,生物利用度高,可达到90%以上,理论上能降低并发的出血危险性。它的优点在于凝血时间不需监测,可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半衰期长,可减少药物用量[4]。除此之外,中医药的运用在临床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5]。对于一些栓体较大或者面积较广的患者,可考虑安装滤网,并终身服用抗凝药物。
[1]汪钟,郑植荃.现代血栓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56-62.
[2]王春萍.脊髓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7):101-102.
[3]徐秀梅.截瘫患者定期进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的必要性分析[J].北方药学,2011,8(12):83.
[4]罗娟,吴毅,胡永善.脊髓损伤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康复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0):2864-2866.
[5]王晨霖,侯金永,王辉亮.截瘫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中医正骨,2001,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