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萍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 宣城 242000)
中科院预测,在“十二五”末,我国很可能迎来“服务经济时代”,这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拐点。面对即将到来的“服务经济时代”,如何把发展服务经济作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服务经济(Service Economy)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崛起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体来说,服务经济是指服务经济产值在GDP中的相对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或者说,服务经济是指服务经济中的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
服务经济不等于服务业,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包含服务产出、服务业就业、服务消费、服务贸易、服务业投资五大主要经济活动。发展服务经济是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途径,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与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发展服务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开始转向服务经济。目前,世界经济总量的2/3是服务经济,所有发达国家都历史性地转向了服务经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及就业比重占GDP的比重均已达到70%以上,少数接近或达到80%,他们已抢先尝到了服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当前,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即使是低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大多在45%左右。因此,发展服务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
2.发展服务经济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我们强调科学发展,就是不光要注重经济发展,更要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人们的需求从单纯的生理范畴升华到生理与精神、文化并重的境界,当社会的发展从单纯的物质产品追求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因素的协同发展时,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发展服务经济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发展服务经济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3.发展服务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务经济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所以,发展服务经济,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
1.总的态势较好。(1)规模增加。“十一五”以来,宣城市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1年,宣城市的服务业总量只有67.3亿元,2011年,服务业总量已达到了219.4亿元,总量是2001年的3倍多。“十一五”以来的6年间,服务业总量年均增长10.9%,比“十五”期间平均增速提高2.1个百分点。(2)范围扩展。“十一五”期间,宣城市以老城区为中心的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已经基本形成,主要有商业、美食、步行街以及专业市场商圈等。同时,在城东建设了物流集聚区,在城北建设了休闲度假区,在城西建设了以科技为特色的会展商务新区,在城南建设了文化产业集聚区。(3)贡献明显。一是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2011年宣城市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达到59.1万人,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0%。服务业已经成为宣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主要途径。二是服务业对税收的贡献不断增大。2011年,服务业完成了税收62.5亿元,比2008年的14.7亿元翻了两番多,比2010年增长18.6%,其中实现地税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36.8%,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达到60.3%。
2.存在的主要问题。(1)总量不大,发展不足。2011年,宣城市服务业的总量虽达219.4亿元,但与周边城市相比,只相当于芜湖服务业总量458.7亿元的 47.8%和湖州 578.3亿元的37.9%;与皖江城市带的9个城市相比,宣城市的服务业的总量排在第6位,只占9个城市服务业总量的6.1%。此外,宣城市服务业还存在着发展不足的情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从生产性服务业中最重要的金融业来看,虽然宣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三产比重由“十五”末的5.1%上升到6.6%,但仍然低于全国12.0%的水平,在安徽省排名11,金融业对GDP和税收贡献偏低。(2)发展水平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宣城市现代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来管理的现代服务业较少。同时,宣城的服务业还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目前,宣城市没有一家国家级的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没有一家企业(公司)发行了企业(公司)债券;宣城市虽然旅游公司很多,但没有一家上规模;宣城市还没有一个上规模和上水平的现代服务业聚居区等。(3)增速滞后,发展不平衡。2000年到2011年宣城市工业增加值由41.97亿元增长到350亿元,增长了8倍多;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则由61.72亿元增长到219.4亿元,只增长了3.5倍。显然,由于工业增速远远快于第三产业,这直接导致服务业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0.61%下降为2011年的20.7%。服务业比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招商引资导致工业加速发展,致使服务业在地方经济中比重不高。与此相伴的是全市各县市区发展极不平衡,2011年,宣城所辖五县一区一市中,只有宣州区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了50%,其他均在 40%以下,最低的只有27%,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4)缺乏人才支撑。目前,宣城市的服务业普遍存在着人才缺乏的问题,有的服务性企业引进了新的高科技的设备,没有人会用,有的企业是缺乏高端的技术人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如广德县华企软件公司有许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的项目,但由于缺乏高端的技术人才,发展不快。
1.转变观念促发展。观念的落后是最可怕的落后。要摒弃“服务业就是搞搞商贸流通”的老观念,摒弃“重生产、轻服务”的发展思维,充分了解现代服务业的内容还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旅游娱乐等新兴服务业,充分认识到未来服务经济将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把服务业作为一个真正的产业来对待。同时,还要制订服务经济总体规划和行业规划,包括区域布局、主要行业和品牌培育规划等。在发展指标方面,要贯彻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但要强调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奠定服务经济基础。
2.结合优势定准位。宣城市主要有五大优势:(1)区位优势:宣城市是安徽省向东发展、长三角向西拓展的前沿城市,同时也是大皖南、大皖江的中心城市。这些优势将会给宣城带来大量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产生积聚效应。(2)空间优势:“十二五”期间,宣城市的中心城区将会按照西进、北跨、东联、南控四个方向来扩张,并形成“一城三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这为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空间。(3)主导优势:今后,宣城将建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如文化产业园、物流园和高校园等,以此拉动周边配套商业、地产、文化休闲娱乐等产业的建设,从而带动服务经济的发展。(4)生态优势:宣城市西北有山、东北有江、市区有河、南面有湖,可以发展以旅游度假、商务服务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将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5)文化优势:宣城拥有“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中国鳄鱼之乡”这两个重量级的城市名片,也是别人无法复制的独特资源,不但可以通过它来提升城市形象,还可以推动宣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结合以上优势和特色,宣城市的发展可以定位为皖东南中心型服务城市、长三角特色服务业集聚和外包试点城市等。
3.突出重点做实功。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把生产性服务业纳入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框架之中,在优势小、发展相对落后的领域主动接受辐射,在潜力大、比较优势明显的领域尽快形成特色。一方面要挖掘内部潜力,强化引导服务,另一方面要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具体抓两个层面:核心层面,抓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外围层面,抓金融业、物流业、会展业、商业服务业等。二是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1)商贸服务业:重点建设“田”字形城市中央商贸区,分步推进东、南、西、北商圈建设,最终形成“一核四圈”的商贸服务主体格局。打造沿河景观商业带和城区全覆盖的商业服务网络。鼓励城市商业品牌建设,扶持一批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品牌企业。(2)旅游业:充分利用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狠抓旅游的转型升级,不断开发旅游新品、精品,特别是适应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多元化体验式旅游,提高服务质量。(3)文化产业:要重视培育文化要素市场,积极开发文化产品,精心打造特色品牌,扶持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建立若干文化产业基地,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集群,加速广播影视、媒体传播、创意设计等行业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要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开拓新的服务经济领域,坚持城乡统筹,加大投资力度,使人民的生活质量有新的提高。要注重健全社区服务产业链,建设多项便民、利民服务配套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
4.创新机制抓配套。一是加强产权和要素流转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产权交易、土地流转、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等。一方面,要促进其在更大范围的流动与优化重组,另一方面,要健全对创新成果、要素保护开发利用的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二是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宣城市应积极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作用,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协同发展。要提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质量和产业特色,优先考虑其引领、支撑与带动功能,规避产业雷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协会建设。宣城市发展服务经济,最为现实的路径就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因此,一方面应促进行业协会自主发展,完善其同政府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引导其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关系。四是引导服务经济的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健康发展。要重点扶持培育服务行业领军企业,使其成为行业发展“领头羊”。同时,要健全对中介服务组织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其走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5.培育人才强支撑。一是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要制定高端服务人才开发计划,开辟“绿色通道”,在服务经济各个领域引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影响、行业权威的核心人才,并以其带动一批人成长。二是吸引专业人才。要加快实施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工作重点计划,积极利用人才交流、兼职、顾问、租赁等方式引进外地人才,对人才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充分照顾。三是充分挖掘和培养本地现有的服务业人才。依托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定向培养招收服务业生源,同时,开设各种研修班、培训班,定期输送服务业高层次管理人员到发达城市进行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市场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服务业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培养一批了解服务经济发展规律的政府管理人员,以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好的环境,包括用人环境、工作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等,切实增强服务业人才竞争软实力。
[1]张 祥.转型与崛起: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服务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姜长云.我国服务经济发展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2):23-25.
[3]章新洲.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努力建设美好安徽[J].决策,2012,(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