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山区经济重在扶持欠发达县

2013-01-31 04:49张叶
浙江经济 2013年21期
关键词:县市欠发达生态效益

文/张叶

浙江山区县域经济分化明显,多数仍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欠发达山区县需要借鉴发展水平较高的山区县的经验做法,选择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

山区(如不作特别区分,则含丘陵)是指山地丘陵面积较大而盆地与平原面积较小的区域。山区有独特的自然、经济特点:生态资源丰富而生态平衡脆弱,生态环境承载力相较于其它地区明显偏低,同时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落后于非山区。自然,发展山区经济要考虑这些特点,更需要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并把两者协调起来。进一步讲,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取得经济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就是生态经济模式。

近些年来,浙江山区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但是,总体发展水平落后的格局没有改变。并且由于多种原因,山区县域经济分化明显,少数山区县(市)步入了发达县的行列,但多数仍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特点各异

近些年来,浙江山区经济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因基数较低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山区内部发展分异加剧,一些山区县市已挤入发达及较发达县行列,而另一些山区县发展较慢,仍处于欠发达状态。

经济发达的山区县有二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有发达的产业集群;二是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杭州市所属富阳、临安就是例子,易受到中心城区的要素辐射。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量工业企业迁往相邻的县市,促进了这些县市的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利用相邻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在使用外资、先进技术及人才等要素方面也占尽了先机,助推了这些县市的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此外,某些政策也起了相当作用,如省管县体制及强县扩权政策有助于县域经济发展及县域经济的分化。

在分析了比较发达的山区县经济为什么比较发达之后,就比较容易找到欠发达山区县经济不够发达的原因所在。一是地理位置偏僻。不发达的山区县多数处在深山远山,远离较大的城市中心,交通相对不便,而且山地面积比例高,生态较为脆弱,禁止或限制级开发区域面积大,有效土地面积较少。二是产业集群规模小,有的还称不上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不高,呈发散布局状态,缺少强有力的支柱产业。区域内主导产业特征不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模式的选择

山区人民富有创造性,山区经济发展因山区不同的发展条件而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类是“无中生有”模式。如以商贸物流为主的义乌模式、以五金产业为主的永康模式。这类模式内容各个不相同,但实质相同,即都是对当地资源依赖度低的“无中生有”模式。义乌、永康模式表明:若产业选择适当,则无论从环境保护还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这类模式是最佳模式。同时给人以启示,即无中生有模式形式可以被复制,但内容不能被复制。比如,东阳以横店影视基地为依托发展影视产业及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可能有比较好的前景;临安以青山湖科技城作依托发展成浙江的硅谷也不是没有希望,如此等等。

另外一类是“有中生有”模式,就是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的模式。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安吉的竹产业。安吉是中国竹子之乡,产量居全国县级单位首位。目前,围绕竹子已形成了从种植、加工、销售、休闲、文化创意等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在安吉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竹子产业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有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得较好的一个产业。目前的安吉经济在山区县市中居中上水平,而且环境优美,是为数不多的国家级生态县。

浙江山区自然资源特别是农林牧渔资源丰富,因此“有中生有”模式也是可以被复制的,当然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从上述两类模式中,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即要成为县市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大致应具备“特色、规模、技术、品牌”四个条件。

发展新举措

探索生态效益补偿实现机制。处于高山深山区的经济欠发达县市分布着各类保护区。从功能区划看,这些保护区一般是生态敏感区,是禁止或限制开发的区域。禁止或限制开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不仅使本区域受益,也使相邻区域受益,但本区域为此损失了经济效益,这些受损的经济效益应由其它生态效益受益地区加以适当补偿。生态效益难以确切计量,但一般认为是远高于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的,补偿可根据受损失的经济效益作大致估值。可以考虑按生态效益生产县的地均生产总值给予补偿。如某县的地均生产总值为200万/平方公里,若禁止或限制开发的区域面积为100平方公里,则应予以补偿的数值为2亿元。而受益地区的政府可以通过向本区域内的企业收取生态效益使用费筹措这笔资金,当然也不排斥其它办法。

推进山区县交通通达工程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经济较为发达的山区县通常地处交通要冲,而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交通状况相对较差,而且远离区域中心城市。省、市、县三级政府要通力合作并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山区欠发达县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县市政府所在地通高速公路或高速铁路,中心镇、中心村通较高等级公路的目标。与山区道路设施建设与利用相适应,有序推进高山深山生态移民,积极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最大程度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选准产业发展模式。从产业模式看,无论是无形模式或是有形模式,山区发达县市产业规模大、集中度高,集群特征明显,而欠发达县市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集群特征弱。实际上,从浙江全省看,无论是山区县还是非山区县,经济强县一般有发达的产业集群(主要特征是形成支柱产业,在全省或全国的占比大),如绍兴纺织、萧山化纤、慈溪小家电、富阳造纸,等等。若要加快欠发达山区县发展步伐,选准产业发展模式是很关键的。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产业模式。从培育主导产业入手,发展成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当然,产业集群也要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与管理创新上。

政策适当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倾斜。浙江实行省管县体制,在该体制下又实行强县扩权政策,这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县域经济分化。从区域协调与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看,政策应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适当倾斜。一是人才支持,可考虑干部和专业人才短期或长期到不发达山区县工作,由省安排专项资金给予不发达山区县工作津贴。二是项目支持,在相同条件下,优先介绍、安排省内外、境内外项目。在地方政府的权限内,给予更多项目建设自主权。三是资金支持。建立欠发达山区县发展基金。由省、县财政各出适当比例资金,同时吸纳社会其它资金。基金可根据规模大小收支状况发挥多方面作用,如移民安置、项目融资贴息、科技研发补助等。

猜你喜欢
县市欠发达生态效益
关于欠发达地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漫谈生态效益特性
欠发达地区大学生人才招揽政策评析
小而美的“项目制”:县市报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统筹推进县市“多规合一”规划的建议
县市报如何创新两会报道——以浙江集团旗下县市报的探索为例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
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县市报观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