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大学 浙江温州 325035)
功底眼界责任兼容
——读《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有感
●方均斌
(温州大学 浙江温州 325035)
2013年初,笔者有幸读到张奠宙先生主笔的《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电子稿,很受感动,这是一位数学教育前辈在自己80岁之际,送给我们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先睹为快之余,思绪万千.
2008年笔者有幸成为张先生指导的访问学者,5年来常聆听他的教诲.这5年,张先生的身体一直欠佳,他曾经做过2次心脏支架手术,耳聋(需要助听器才能勉强听出部分声音),两腿需要扶着轮椅才能走一小段距离.但他每天在自己感觉身体尚可的时候(最近他几乎每天都受到高血压、房颤的困扰)读书和撰写,之前他常在笔者面前提起,自己需要撰写一本研究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的书.今天,终于有幸在第一时间读到了全书.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5年来与张先生接触中的所见所闻,谈一谈自己的感想,与读者一起分享.
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在哪里?这是这本书的核心主题.相关的研究表明,我国数学教育在世界上的国际横向比较中的学生优异表现,与我国数学教师良好的数学功底密切相关.我们不能因我们在数学教育上的某些不足而全盘自我否定,把原本属于我们的优势损失殆尽.兼容并包、形成流派、保持优势、呈显特色,应该是我们数学教育今后发展所必须坚持之路,而拥有一大批具有深厚学科功底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我们数学教育能够走在世界前列的灵魂.
张先生在书稿中历数东西方数学教育的比较与融合.他十分关注马立平老师的博士论文.马老师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功底要好于美国.马老师的研究在美国产生了轰动,继而也在世界范围内传开了,产生了西班牙文、韩文译本.既然数学功底在教师身上存在差异,那么学生在数学成绩上存在的差异也就可以理解了.
张先生原先从事了30年的高等数学(函数论)研究,他一直强调数学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数学功底.他列举了我国目前数学教育中出现的诸如“数学教育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入学考试,不考数学”等“去数学化”等现象,并表示了自己的困惑.对于一般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他在书中指出:“目前中小学学科教育中存在的现实并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什么是有效的教法,而是不知道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内容,以及如何具体地将这些理念落实到课堂上.”突出地强调了数学教师对学科知识理解的重要性.其实,他早就提出过“要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究其实质,其核心思想与国外近几年的研究热点——MPCK(教学内容知识)十分吻合.
张先生对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前辈关心并积极参与数学教育的研究十分关注.在与张先生平时的接触中,他对谷超豪、张景中、徐利治、王建磐、史宁中、张英伯等数学家关心和参与数学教育改革非常欣慰,但他认为这样的数学家还是太少.
开阔的视野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全书共分成综述、理念、特征、改革4大部分.该书认为要保持数学教育的中国特色应该持有“兼容并包·自觉自信”、“合理对接·均衡发展”、“中外结合·继承创新”、“面向未来·植根本土”这4个观点.
张先生从东西方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出发进行了概括性分析,然后对东西方数学教育理念进行了对比,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几个重要特征进行概括和分析,最后对我国的数学教育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全书,我们会对我国数学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眼界也大为开阔.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看待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该书起到了示范作用.
该书有很多独到的视野和论述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仅举一例.书中多次提到美国对数学教育的重视: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数学运动”,乃是由于苏联的人造卫星率先发射成功,引起美国朝野关注自然科学教学的落后,包括数学教育的落后.随之在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掀起了一场波及全球的新数学运动.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在数学教育上又有大的动作:
2006年4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成立“全国数学咨询委员会”(National Mathematics Advisory Panel,简称NMAP),要求NMAP“依靠现有最佳科学研究的证据”提出改善美国学生数学知识和成绩的方式,向布什总统和斯佩琳斯部长提供咨询建议.
中国的数学教育还没有被国家领导人直接关注过.根据笔者的理解,张先生并非是说一个学科教育一定要受到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注,而是他敏锐地注意到,世界第一大国领导人对数学教育的高度关注,表明这个学科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张先生在书中还指出:“1949年建国之后,又曾全面学习苏联(一个数学超级大国)的经验.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更是全方位地引进和学习欧美数学教育观.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既具有自身悠久的数学教育文化积淀,又能全方位地从包括苏联和美国在内的国外数学教育吸取营养.”向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不是要全盘否定自己,而是要激励自己.在做了100多年的学生之后,也应该走向世界,向国际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和张先生谈话时,他经常提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没有人来分析数学教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他平时多次提及我国民间文化中的箴言——“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这句箴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计算的特质.他认为,和西方相比,我国公民在运算的速度上占有优势——速度影响效率.他认为,正因为我国普通公民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才能够使得我国的劳动大军在改革开放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数学教育功不可没.
张先生在这本书中不仅看到中国特色的“大众数学”所起的作用,也在疾呼我们要关注现在精英教育的缺失.在书中,他引用北京师范大学张英伯教授的2段话特别意味深长:“数学英才教育的缺失,是当今中国数学教育的重大隐忧.与发达国家的数学教育相比,我们95%以上的学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数学好成绩,但是在5%的数学英才培养上,已经落后了一个世纪.”“美国在英才教育方面的举措,值得认真借鉴学习.尽管美国普通学校的数学教育并不成功,但是对5%优秀学生的英才教育却非常着力.这成功的5%支撑了美国在经济、科学领域长盛不衰的人才基础.”张先生认为,要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正本清源,弘扬数学竞赛的精英教育的本义,去除“奥数教育”的功利色彩.
张先生在该书中的全方位视野审视我国数学教育,客观评价我国建国以来的数学教育成功与不足,读完全书,确实让我们知道自己的长处,对我国数学教育未来发展更加有了底气和信心,也知道了自己将来的努力方向.
自2008年笔者跟随张先生访学以来,他经常提及“中国的数学教育特色”一词,认为建国以来,我国数学教育到底走的是怎样的一条路,应该有人去总结.他反对那些盲目跟风的做法,那些对我国数学教育采取全盘否定的做法,他更是忧心忡忡,他曾经说过:“有些人动不动就来个‘转变观念’,一提及‘传统’就认为是不好的,这很令人担心.”从这本书的整体撰写过程,笔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张先生在后记上写到:“本书的写作,没有机会立项,更无基金资助.”其实,张先生在平时经常做一些对我国数学教育发展起着极大作用但又不求任何回报的工作.每当我国数学教育做出了一些成绩,他都能够“喜形于色”,每当他在各种媒体中看到数学教育中的一些偏差做法,他则表现出自己的担忧.他是《数学教学》的前主编,至今在该杂志上每期都能够看到他对一些教育现象的评价,观点敏锐,视野开阔,成为《数学教学》杂志的一大特色.有一次,他对笔者说:“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把建国以来的数学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基本否定了,很难受!”他在本书也提及:“历史是一面镜子.想要正确地认识中国的数学教育,必须以廓清历史事实、认识历史规律为基础.我们在建国初期曾经全面学习苏联,后来经过1958年的教育革命、1960年的冒进革新以及1963年制定数学教学大纲,这是中国数学教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晚近以来,对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开始那17年的数学教育,学界的认识差异很大.因此,必须经过认真地收集资料和分析讨论,才能取得统一认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经历那段时期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多半已经谢世.硕果仅存的几位亟需用口述历史等方式进行采访,将他们的亲身经历‘抢救性’地记录下来.”是啊!张先生提醒了我们,过去我们只管做,不做总结和评价,最后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一些教师在文章里一提及“传统”2字似乎都有贬义和落后的含义就是例证.张先生这本书就是给我们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示范,只有在客观评价我们的行为后,后面要走的道路才有底气,才能继往开来.
张先生在该书的后记中最后指出:“2012年就要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却又深感责任沉重.但愿在今后10年里,中国数学教育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有关数学教育中国道路的科学论述,在国际上展现一个新的面貌.”这是一位年届80岁的老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肺腑之言.
张先生在1995年至1998年期间担任了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进入世界数学教育的领导机构.他曾先后访问欧美10余国,可谓朋友遍天下.学术视野之开阔,人缘之好,是一般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难以企及的.他是数学教授却文采极好,对数学史尤其是现代数学史有过很深的研究,他曾经说到:“‘文理兼通’使我一生受用不尽.”他原先学习俄语,为了工作的需要,50多岁才开始学习英语,他的爱人说:“我女儿常拿老张的英语口音进行调侃!”他可以与一大批数学家进行沟通,同时他也能够与国内外数学教育家、教育家、历史学家乃至普通的数学教师进行学术和思想上的沟通,这对他开阔学术研究视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可见一斑.
其实,张先生除了语言、学术上具备与他人沟通的极好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他在我国当代数学教育界名望很高,却很平易近人.笔者未与张先生接触的时候,心中很忐忑,但接触后,发现自己的顾虑是多余的.张先生戴着助听器静静地聆听笔者的想法,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来没有架子,给人以很平等的感觉.一些与张先生接触过的人都愿意把自己最新的想法向他请教,他也因此都能够拿到我国数学教育的第一手资料,不断地迸发出数学教育研究的灵感,本书的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出这些.
张先生的宽广胸怀也在提醒我们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的晚辈们,数学教育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自己的勤奋外,还要有与人积极合作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我国数学教育队伍庞大,不同的人其研究着眼点、学科背景、学术视野包括其性格特点都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张先生在整本书里所频繁提及(有30多处)刘佛年老师的名言——兼容并包,或许是对年轻人不仅是在学术交流而且在为人处世上所应持胸怀的最好诠释,也是促进我国数学教育能够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3年5月21日是张奠宙老师的80岁生日,他出生在浙江奉化,是我国教育界尤其是我们浙江省数学教育界的一个骄傲.2013年过生日之际,他的《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数学方法论稿(修订版)》、《数学教育随想集》、《新概念:数学文化教程》等4部数学教育书稿将相继推出.笔者有幸提前读到《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感想万千,情不自禁地写了一些感想,也算是表达为张先生的80岁生日祝寿的一份心愿!
《中学教研(数学)》征订征稿启事
《中学教研(数学)》是由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数学教育学术类刊物.本刊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出版宗旨,是浙江省内唯一面向全体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学生的优秀刊物.本刊设有“名师论坛”、“教学研究”、“解题技法”、“课堂聚焦”、“研究心得”、“高考中考”、“初数新探”、“高考中考”、“竞赛之窗”等栏目,突出“科学性、前沿性、指导性、实用性、服务性”.关注新课程改革进程和高考动态,向读者提供最新的教研成果和教学经验,为广大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解疑排难.
本刊自2011年实行“高考试题评析”征稿以来,得到了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积极响应.为此,2013年本刊继续实行“高考试题评析”征稿,第8期将重点刊登围绕2013年数学高考试题评析与研究论文,敬请广大教师与教研员踊跃投稿,来稿请标注“高考试题评析”以便及时审理,截稿日期:2013年6月30日.
来稿时请您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篇幅一般控制在3 500字左右;
(2)作者署名写在篇名正下方,请写清姓名、单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email;
(3)正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精确,文字精炼;
(4)参考文献请写清姓名、篇名、刊名、出版年、卷(期)号、起止页码或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
(5)来稿请以电子文本形式发送至zxjy@zjnu.cn,来稿请标注“高考试题评析”;
(6)如不愿进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的请勿投本刊.
请勿一稿多投,来稿3个月未收到本刊录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来稿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稿件录用后我们会以邮件、电话等形式和您联系.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并寄样刊2本.
来稿文责自负,本刊对采用的稿件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中申明.稿件自发表之日起,其专有出版权即授予本刊.本刊稿酬已含光盘、网络传播的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凡对此有异议者,请在来稿时声明,否则将视作同意.
订阅方式:向邮局订阅或直接向编辑部订阅(错过邮局订阅日期的读者,可随时向编辑部补订).向编辑部订阅的可直接邮汇订刊款,附言中注明订刊期数.
《中学教研(数学)》邮发代号为32-17,月刊,每月5日出版,大16开48页.每期定价5.00元,全年60.00元.
地址:浙江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数学)》编辑部(321004)
邮箱:zxjy@zjnu.cn 电话:0579-82298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