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友 李惠娟 陈广耀 汪小伟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
自Kintsch和van Dijk (1978)提出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建立表层表征(surface model)、基础表征(text-base model)和情境模型(situation model)三种层次的表征理论以来,引发了情境模型研究的高潮。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Zwaan,Magliano和Graesser (1995)提出的事件标记模型(The Event-Indexing Model)认为,情境模型包含时间、空间、主人公、因果和目标五个维度。此后,大部分研究是针对读者如何建构和更新情境模型而展开的,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当情境模型中某个维度发生转变时,读者如何将该维度的转变更新入原有的情境模型,或者是如何建构新的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探讨当两个或多个维度转变时,读者对这些转变的更新是如何进行的问题(Therriault,Rinck,& Zwaan,2006)。
以往关于情境模型中多维度更新的研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情境模型中维度转变越多,对句子的理解过程就越困难,表现为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增加(Rinck & Weber,2003);另一种观点认为,多维度的转变不仅不会增加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反而对目标句的阅读有促进作用,表现为多维度转变的目标句阅读时间要小于单维度转变的目标句阅读时间(Copeland,2006)。
在情境模型的时间、空间、因果、主人翁、意向等五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中,关注最多的是时间与其他几个维度的关系,这是因为任何事件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框架中(何先友,李惠娟,魏玉兵,2011; 何先友,李英迪,2009)。因此,时间维度和其他维度是如何进行同步更新的成为了一个核心问题。Rich和Taylor (2000)关于主人翁、时间、空间维度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包含主人翁变化、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化的句子阅读时间都显著增加了。Magliano,Miller和 Zwaan (2001)考察了电影中时间、地点和主人翁活动的变化是否使被试把情境看成是连续的,结果发现被试对电影中的这些维度变化的判断与文本中的判断非常类似。Rinck和Weber(2003)关于主人翁、时间与空间维度的转变的研究也获得了与Magliano等研究(2001)一致的结果。这些研究表明,时间维度与其他维度不同的是,时间在每个句子中都要进行编码,与其他维度的更新都有相互联系。鲁忠义,仝宇光和张丽芳(2010)对情境模型中目标状态与时间信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在顺序发生的事件建构中,只有在无目标和目标达成条件下才出现时间转换的大小效应,也出现了时间距离的远近效应,而在未达成目标条件下,则都没有出现; 在回溯事件的建构中,读者把回溯事件表征为时间距离的背景信息,目标促进了信息的整合。鲁忠义和马红霞(2011)又探讨了情境模型加工中主角情绪与时间转换因素对情境模型加工的影响,发现时间转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主角情绪状态的加工,主角担心-担心的情绪状态在大的时间转换条件下,前后两种相同的消极情绪可能会产生一种叠加效应,使读者的情境模型加工更加困难,而在小的时间转换条件下,读者对从放松转向担心的情绪状态的加工会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空间信息是读者用以解释情境的主要维度(Zwaan & Radvansky,1998),以往研究者主要关注了因果维度和空间情境模型之间的关系,但研究结论存在着一定的分歧。Friedman和 Miyake (2000)认为,情境模型的空间维度和因果维度是分别加工的,彼此没有大量的相互作用。然而,Zwaan等(1995)研究结果发现,在更新过程中,空间和因果维度之间存在抑制关系,有空间转变时,因果维度转变的阅读时间长于没有空间转变而只有因果单一维度转变的阅读时间。李莹,莫雷和王瑞明(2007)探讨了因果连贯对空间情境模型回溯建构的促进,结果发现,因果关系不但会影响文本中明显提及的空间信息的通达,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促进空间情境模型的建构,并且情境模型的建构是为了保持故事因果连贯需要而进行的回溯建构,当故事结构不需要利用空间信息进行因果解释时,则不会在阅读中即时建构空间情境模型。
Zwaan和 Radvansky (1998)认为,情境模型表征了情境的多个方面的信息,如因果、空间、时间、主人翁的目标和情感等,其中,时间信息与空间信息是读者用以解释情境的两个最重要的维度。因此,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之间的关系(Rinck & Bower,2000; Rapp & Taylor,2004)。Rinck和 Bower (2000)的研究发现,空间维度的通达性部分依赖于时间维度。迟毓凯,莫雷和管延华(2004)的研究指出空间设置的存在离不开特定的时间,时间和空间共同组成了情境模型的框架,这也是情境模型变化更新的重要标志。Rapp和 Taylor(2004)的研究探究了时间长度和空间距离对语篇信息更新的影响,他们发现读者表征文本时间时依赖空间变化和主人公活动时间的交互作用来建构情境模型。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对于情境模型多维度转变的研究还相对不足,并且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分歧。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在情境模型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这两个维度之间存在着某些重要的关系,但二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还没有专门的探讨。记叙文中,主角空间位置的变化总是在时间转换的情况下完成的,读者对空间位置的追踪关系着对时间信息的表征过程。同时,时间信息的变化并不一定引发空间位置的转变,这是因为时间是线性的、连续的,而空间是非线性的。主角在同一空间位置的停留也伴随着时间的持续。总之,情境模型中各维度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关系,一个维度的变化影响着其它维度的加工。鉴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在情境模型中的重要性,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加工的相互影响来看,不外乎存在无关、抑制和易化三种可能的关系。无关关系是指在加工过程中时间和空间(或空间和时间)维度是相互独立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加工没有相互影响。也就是说,读者在相同程度上加工这两个维度,它们二者之间不会相互作用。在维度A (时间或空间)和B (空间或时间)同时发生转变时,虽然两个维度都会影响整个目标句的阅读时间,但是维度间无相互影响。这种情况下,包括两个维度转变的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和单维度转变时的阅读时间应该无显著差异。
抑制关系是指时间和空间(或空间和时间)维度都发生转变时,时间维度的转变引起对空间维度的更新所需时间大于只有空间维度发生转变时所需的时间,或者说,空间维度的转变引起对时间维度的更新所需时间大于只有时间维度发生转变时所需的时间。
易化关系是指时间和空间(或空间和时间)维度都发生转变时,时间维度的转变引起空间维度的更新所需要时间小于只有空间维度转变时所需的时间,或者说,空间维度的转变引起对时间维度的更新所需时间小于只有时间维度发生转变时所需的时间。
一般认为记叙文由四要素或六要素构成,即所谓的“四要素说”或“六要素说”。四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六要素是在四要素基础上增加“原因”和“结果” (东华,1989)。因此,几乎所有的记叙文通常先介绍时间信息,之后会逐渐引出空间、人物和事件信息。如果记叙文中时间信息发生变化,接着就可能引发空间、人物以及事件相关信息的变化。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时间信息首先被根植于读者的脑海中,建构相应的认知表征,这一表征就成为理解其他信息的一个锚定点(anchoring point),从而加速其他信息的理解,最终理解整个事件。同时由于个体经验的长期累积,某些时间信息与某些空间、人物及事件信息经常伴随出现,从而形成了时间信息与空间信息或其他信息的较为稳定的联结,一旦时间信息发生变化,它就会自动触发(trigger)空间或其他维度的信息的更新。因此,当时间信息发生变化时,个体就倾向于预期空间等其它维度的变化; 而当空间信息发生变化时,读者也可能预期时间等其他维度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时间与空间在记叙文中的相对地位的不同,时间维度对空间维度的触发与空间维度对时间维度的触发可能具有不对称性。鉴于此,我们提出,记叙文中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经常是捆绑出现的(这种捆绑可能是以某种内隐的方式完成的),但由于时间信息在记叙文各要素中的首发性(即突出地位),因此,时间信息对空间信息的触发与空间信息对时间信息的触发具有不对等性,时间对空间信息的触发可能大于空间对时间信息的触发。我们称之为时空信息加工的捆绑-预期假设(Binding –Expectancy Hypothesis)。根据该假设,我们预期时间信息与空间信息之间应该存在易化关系,而且时间对空间的易化要大于空间对时间的易化。
通过考察时间和空间(或空间和时间)维度同时转变时(转变发生在同一个句子中)目标句阅读时间的变化,进而考察两个维度同时进行更新时二者的关系。
2.2.1 被试
华南师范大学 36名在校大学生,所有被试均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无阅读障碍。实验后获得少量报酬。2.2.2 材料
30篇实验材料和15篇填充材料,实验材料和填充材料格式相同,区别在于实验材料有目标句而填充材料则无目标句。为了排除目标句阅读时间的差别不是由于句子本身长度或难度造成的,我们建构的实验材料的目标句的字数基本相当; 并且通过对目标句的敏感性做等级评判来使得所有的目标句难度相当,且保证整个材料语义顺畅。根据实验要求最初编制了60套实验材料,每套实验材料根据目标句所含维度转变的不同分为五个版本,即无转变(Neutral)、时间转变(Temporal)、空间转变(Space)、时空转变(Temporal-Space)和空时转变(Space-Temporal)。35名大学生参与了该实验的材料等级评定,这些被试均没有参与后面的实验。材料等级评定的步骤是:首先呈现给被试一篇短文的前四句,接着有一条虚线,然后再呈现关键句。要求被试对目标句的合理性进行7点等级评定(1:非常不合理,4:合理,7:非常合理),被试根据故事中分隔符后面的句子和前面部分能否恰当地组合为整体来划分等级。每个被试只评价相同材料的一种版本。最终选取每套材料五种版本的平均等级都大于5.1的材料作为实验材料,最终选取30套材料作为实验材料,项目分析发现,五种版本之间差异不显著,F
(4,116)= 1.81,p
>0.05。选取所评定的材料中的评定等级高于4.00但低于 5.1的 15篇作为填充材料,项目分析发现,五种版本之间差异不显著,F
(4,56)= 0.56,p
>0.05。每种实验材料版本的样例如下,其中目标句为斜体加粗的句子:实验1材料样例:
无转变(N):
阿兰的感冒很久都没好。
她预约了一个新医生。
她在候诊室边等医生边看杂志。
这本杂志讲的都是婚恋事情。
阿兰看着看着突然听到护士在叫她。
Q:阿兰找了一个新医生去看病?
时间转变(T):
大刚在乐队是一个吉他手。
现在乐队派他来学习弹钢琴。
今天大刚第一次去上钢琴课。
下课后大刚还在认真地练习。
他总是感觉弹吉他对他来说似乎更容易一些。
Q:大刚以前是弹钢琴的?
空间转变(S):
郑英又吃胖了,所有的裤子对她来说都小了。
现在她唯一能穿的就是运动裤了。
这都是她无节制的吃甜食的结果。
她拖着肥重的身子来到了健身中心。
她真的需要减肥了。
Q:郑英要靠节食来减肥?
时间-空间转变(TS):
邓君想画幅画挂在他的卧室。
他想自己描摹一幅名画。
他拿着画刷准备开始画 。
一个小时画完后他把自己画的画拿到了卧室。
邓君满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
Q:邓君买了一幅画挂在卧室?
空间-时间转变(ST):
韩柳的电脑有病毒。
每次她使用电脑时都会频繁地死机。
她请一个朋友来修理她的电脑。
他们来到客厅聊天在用了半个小时修好电脑之后。
韩柳向朋友请教修理电脑的事情。
Q:韩柳的朋友帮她把电脑修好了?
2.2.3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单因素五水平被试内设计,五水平分别是无转变,即控制条件(Neutral:N)、时间转变(Temporal:T)、空间转变(Spatial:S)、时间与空间转变(Temporal-Spatial:TS)和空间与时间转变(Spatial-Temporal:ST)。根据时空信息加工的捆绑-预期假设,我们认为,当时间或空间维度发生转变时,与之捆绑在一起的空间或时间维度的加工时间不仅不会增加,相反,由于捆绑导致的二者的联结效应会使得一个维度启动另一个维度,从而表现出易化关系。因此,实验1考察在情境模型建构与更新中,当时间和空间维度同时转变时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易化关系,从而检验捆绑-预期假设的合理性。本研究的实验逻辑是:如果时间和空间(或空间与时间)维度同时转变时二者存在易化关系,那么,时间维度的转变引起空间维度的更新所需要时间就要小于只有空间维度转变时所需的时间,或者说,空间维度的转变引起对时间维度的更新所需时间小于只有时间维度发生转变时所需的时间。如果实验结果发现二者是易化关系,那么,捆绑-预期假设就得到初步证明。
2.2.4 程序
被试在计算机上阅读所有实验材料,实验材料随机呈现。要求被试阅读并理解实验材料,实验中,被试左手食指放在键盘的“F”键上(上面已经贴上标签“错误”),右手食指放在“J”键上(上面已经贴上标签“正确”)。每次实验开始时,首先要求被试注视出现在屏幕中央的红色注视点“+”,接着屏幕自动呈现短文的第一个句子。被试读完第一个句子后,按空格键,屏幕上第一个句子消失,并出现第二个句子。由被试自己按键逐句进行阅读,每次按键后当前句被抹掉并出现下一句,计算机只记录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在每个故事呈现完毕后,被试继续按键,屏幕上出现一个关于该篇章的理解问题,要求被试对该问题做出判断,正确按“J”键,错误按“F”键。正式实验前要求被试做三次练习以熟悉实验程序。实验材料和填充材料在被试之间和材料版本之间进行了平衡,被试只阅读每套材料的一种版本,45篇材料随机呈现。为了排除句子长度的不同导致的阅读时间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了五种条件下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进行分析。在所有实验数据中,删除对短文理解问题正确率在80%以下的数据,对剩下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最后有 33名被试的数据参与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同时转变时五种条件下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ms)与标准差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同时转变条件下,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最短(139 ms); 其次是控制条件(151 ms),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同时转变条件下的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153 ms); 单维度转变(空间维度转变或时间维度转变)条件下的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最长,分别为165 ms与168 ms。这一结果趋势表明双维度转变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短于单维度转变时目标句的阅读时间。
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五种条件下的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条件主效应显著,F
(4,128)=7.47,p
<0.001。本研究主要考察情境模型中时间和空间维度加工时的相互影响,因此,在实验结果中我们只讨论了单维度转变和双维度转变的比较结果,同时也讨论了各个转变条件和作为基线的控制条件的比较结果,其它条件之间的比较不做讨论。比较结果见表2。表2 同时转变时不同条件下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ms)的比较
单维度转变的差异比较发现,时间或空间维度的转变的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要显著长于控制条件,说明读者需要较多的时间把这些转变更新入已有的情境模型中去; 双维度转变的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与控制条件相比无显著差异; 双维度转变与单维度转变的比较分两种情况,即ST与T的比较和TS与S的比较。结果发现,单维度转变时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都显著长于双维度转变条件,这说明空间、时间维度或者时间、空间维度同时发生转变时,读者并没有花费多的时间对这些维度进行更新,反而出现了阅读时间减少的结果。这一结果表明,空间、时间维度或时间、空间维度同时转变时存在易化关系。
实验1探讨了情境模型中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空间和时间维度同时转变时的相互影响,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易化关系。那么,当时间与空间维度或空间与时间维度的转变是序列发生时,二者是否依然存在易化关系呢?实验2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探讨情境模型中时间和空间(或空间和时间)维度序列转变时二者的相互关系。所谓序列转变是指时间和空间(或空间和时间)维度的转变发生在前后两个完整的句子中,例如:“一个小时后他画完了这幅画。邓君把画完的画拿到了他的卧室。” 该例子中,时间转变发生在第一个完整的句子中,而空间转变发生在第二个完整的句子中。
3.2.1 被试
华南师范大学 37名大学生,均无参加过前面的实验,所有被试母语均为汉语,无阅读障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获得少量报酬。3.2.2 材料
与实验1材料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把目标句改成意义相同、字数相当的两句话。如:实验 1中时间-空间转换句“一个小时画完后他把自己画的画拿到了卧室。”改变为“一个小时后他画完了那幅画。他把自己画的画拿到了卧室。”根据句子结尾效应,当出现句号的时候,读者会整合之前读到的内容,也就是会即时更新情境模型,另外根据莫雷和赵冬梅(2003)的观点,句子完成是启动信息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当时间和空间在两个独立的句子中呈现时,时间和空间(或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在情境模型中是分别进行整合加工的,因此,本研究将此情况定义为序列转变的条件。实验2五种版本的材料样例如下,其中目标句为斜体加粗的两个独立的句子。无转变(N):
阿兰的感冒很久都没好。
她预约了一个新医生。
她在候诊室边等医生边看杂志。
这本杂志是医院放在这里给候医的人看的。
这本杂志讲的都是婚恋事情。
阿兰看着看着突然听到护士在叫她。
Q:阿兰找了一个新医生去看病?
时间转变(T):
大刚在乐队是一个吉他手。
现在乐队派他来学习弹钢琴。
今天大刚第一次去上钢琴课。
四十五分钟后这节课结束了。
大刚仍然在认真地练习。
他总是感觉弹吉他对他来说似乎更容易一些。
Q:大刚以前是弹钢琴的?
空间转变(S):
郑英又吃胖了,所有的裤子对她来说都小了。
现在她唯一能穿的就是运动裤了。
这都是她无节制的吃甜食的结果。
她去附近的健身中心减肥。
她现在觉得走路都很吃力。
她真的需要减肥了。
Q:郑英要靠节食来减肥?
时间-空间转变(TS):
邓君想画幅画挂在他的卧室。
他想自己描摹一幅名画。
他拿着画刷准备开始画。
一个小时后他画完了那幅画。
他把自己画的画拿到了卧室。
邓君满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
Q:邓君买了一幅画挂在卧室?
空间-时间转变(ST):
韩柳的电脑有病毒。
每次她使用电脑时都会频繁地死机。
她请一个朋友来修理她的电脑。
他们又来到客厅聊天。
那是在用了半个小时修好电脑之后。
韩柳向朋友请教修理电脑的事情。
Q:韩柳的朋友帮她把电脑修好了?
3.2.3 程序
同实验 1,记录两个目标句的阅读时间。3.2.4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与逻辑同实验1。对五种条件下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进行分析,删除对短文理解问题正确率80%以下的数据,对剩下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最后有34名被试的数据参与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序列转变时五种条件下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ms)与标准差
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实验条件主效应显著,F(
4,132)=10.16,p
<0.001。同样我们只讨论了单维度转变和双维度转变的比较结果,同时也讨论了各个转变条件和作为基线的控制条件比较结果,其它条件之间的比较不做讨论。比较结果见表4。表4 不同条件下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ms)的比较
单维度转变的差异比较发现,时间或空间维度的转变的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要显著长于控制条件,与实验1结果一致。双维度序列转变与控制条件比较发现,N-TS差异不显著,而 N-ST之间差异显著,ST显著大于N。
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是前一个维度转变对后一维度转变的影响,因此,把 T-ST两种条件和 S-TS两种条件进行对比。结果发现,T条件下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略小于 ST条件,这说明在空间和时间维度序列转变条件下,与时间维度单独发生转变条件下相比,读者用于更新这些转变的时间是差不多的。S-TS之间的比较发现,S条件下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显著大于 TS条件,说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发生序列转变时,时间维度对空间维度有易化作用,使得读者对空间维度转变的更新快于空间维度单独转变。出现易化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时间与空间存在捆绑关系,因此,当时间维度转变时,被试会期望因时间变化而带来的空间维度的转变,所以当紧接着出现空间维度转变的句子时,刚好符合被试的预期,所以会易化对空间维度转变句的加工; 但由于时间空间捆绑的不对称性,当空间维度先发生转变时,被试可能会觉得时间已经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发生了转变,因而不会进一步预期新的时间转变。这一结果再次表明时空捆绑-预期假设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实验1表明当时间和空间(或空间和时间)维度同时发生转变时,目标句中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小于控制条件下,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 并且显著小于时间或空间维度单独转变的条件下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
但是实验2空间和时间(或空间和时间)维度发生序列转变时,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极其显著大于控制条件下; 也大于时间维度转变条件下,只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实验2中双维度转变时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较长,可能的原因有:首先,根据语言学中的句子结尾效应(wrap-up effect)(Just & Carpenter,1987; Zwaan,1996; Balogh,Zurif,Prather,Swinney,& Finkel,1998; Hirotani,Frazier,& Rayner,2006),句子整合是发生在句子尾部,实验 2中两个维度的转变分别是在两个句子中发生的,这样可能减弱前面发生转变的空间维度对时间维度的易化程度,因为空间转变时,伴随有时间信息的变化,读者会自动更新原有的情境模型,但是当后面又出现伴随空间转变而发生的时间转换信息时,读者不得不回溯到发生空间转变前的情境,从而调整已经更新好的情境模型,从而增加读者的认知负荷; 其次,实验2中,可以发现时间、空间维度转变时二者之间仍然存在易化关系,但易化程度较小,这可能因为时间信息转变总是发生在先,当时间信息转变在先时,读者虽然更新了情境模型,但同时会倾向于预期其它信息的转变,所以会对新呈现的空间信息转变产生易化。Therriault等人(2006)尝试从多维度角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情境模型中各维度的地位不同,被试对于时间维度信息比空间维度信息的转换更敏感。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时间维度对空间维度的易化作用可能大于空间维度对时间维度的易化作用,捆绑-预期假设的时空加工存在不对称性观点也得到证明。
在汉语中,把时间信息转换放在主句后面是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如实验 1的空间-时间同时转换条件“他们来到客厅聊天在用了半个小时修好电脑之后”中的“在用了半个小时修好电脑之后
”放在句末位置是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而“在用了半个小时修好电脑之后他们来到客厅聊天”则是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
; 又如实验 2中的空间-时间序列转换条件“他们又来到客厅聊天。那是在用了半个小时修好电脑之后。”这也是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因为在汉语语境中,通常是先描述时间信息转变,接着描述伴随时间信息转变而引发的空间信息转变,因此,实验 1的结果出现时空两个维度发生转换时,空间对时间的易化作用没有时间对空间的易化作用强,实验2中空间对时间则不存在易化作用。作者推测这一结果有可能是因为该语言表达习惯造成的。为了排除这一可能,我们设计了实验3,实验 3中将采用英文材料,因为在英文表达中,时间信息可以在主句后面呈现,用以补充时间状语信息,这种表达方式是可以接受的,如“.
”从而避免因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可能造成的混淆。以英语为材料进一步考察时间和空间(或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序列转变时的相互影响,以消除前面实验中时空二维序列转变中因语言表达习惯问题可能产生的混淆,因为中文的表达习惯一般是时间在前空间在后,因此,在空间-时间转变条件下,时间在后的表达方式不合乎中文表达习惯。
4.2.1 被试
华南师范大学 24名英语系学生,均无参加过前面的实验,所有被试母语均为汉语,英语水平为专业八级,无阅读障碍。实验后获得少量报酬。4.2.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结构与前文实验相同,不同的是全部用英语表述。材料样例如下,其中黑体部分为目标句。实验3五种实验材料样例:
无转变(N) :
Tina’s computer had a virus.
It kept freeing every time she turned it on.
She asked a friend to help her to fix it.
Her friend started to reformat the hard drive first.
Tina watched to learn from him.
At last her friend fixed up her computer.
Q:Was Tina reading when her friend fixed her computer?
时间转变(T):
Fred was going to the school refectory for the lunch.
The line at the window was almost out of the door.
Most of the students in the line looked impatient.
Fred joined the line and waited patiently.
About an hour later he had his lunch.
He thought having this lunch waste him lots of time.
Q:Were there a few students when Fred went to the refectory?
空间转变(S):
Mandy was growing a garden.
She was upset because worms had eaten her cabbage.
She bought some pesticide to kill them.
She sprayed it on the cabbage.
It’s hot so she went to the living room to drink.
She wasn’t sure whether it was bad to eat the vegetable with pesticide.
Q:Was she not sure whether it was bad to eat the vegetable with pesticide?
时间-空间转变(TS):
The Smith family went to a farm to buy a Christmas tree.
It was a tradition in their family to celebrate Christmas Eve.
Every tree they saw had something wrong with it.
After a long while they chose one.
They went back home and decorated the tree.
They were so busy to buy on Christmas Eve.
Q:Did they found most of the trees have something wrong?
空间-时间转变(ST):
Ted and his son went fishing.
His son looked boringly.
Ted thought that he had a couple bites on his line,but it was tangled in weeds.
They came to the swimming pool to swim.
They had spent several hours fishing before.
They thought swimming was more interesting than fishing.
Q:Did Ted and his son think fishing was more interesting than swimming?
4.2.3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与实验逻辑同实验2。4.2.4 实验程序
同实验2。为了排除句子以及单词长度的不同导致的阅读时间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了五种条件下目标句每个音节的平均阅读时间进行分析。采用同样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删除,22名有效被试的数据参与分析。结果见表5。
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五种条件下的目标句中每个音节的平均阅读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实验条件主效应显著,F
(4,84)=4.04,p
<0.05。同样我们只讨论了单维度转变和双维度转变的比较结果,同时也讨论了各个转变条件和作为基线的控制条件比较结果,其它条件之间的比较不做讨论。比较结果见表6。表5 序列转变时五种条件下目标句中每个音节的平均阅读时间(ms)与标准差
表6 不同条件下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ms)的比较
时间和空间单维度条件与控制条件比较结果与前两个实验结果十分一致; 时间和空间(空间和时间)双维度转变条件与控制条件均无显著差异;双维度转变与单维度转变的比较发现,T条件目标句中每个音节的平均阅读时间大于 ST条件,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说明空间维度对时间维度的加工有一定的易化作用; S条件目标句中每个音节的平均阅读时间显著大于 TS条件,说明时间维度对空间维度的加工有十分明显的易化作用。实验3结果说明,在控制了实验 2中的语言表达习惯后,获得了与实验1较为一致的结果。
情境模型的多维度加工问题已成为情境模型研究的焦点之一。Magliano与鲁忠义等探讨了时间维度和其它维度结合的多维度加工问题(鲁忠义,马红霞,2011; 鲁忠义等,2010; Magliano,et al.,2001,Rich & Taylor,2000; Rinck & Webber,2003),而Friedman与Rinck等探讨了空间维度和其它维度结合的多维度加工问题(Friedman & Miyake,2000;李莹等,2007; Rinck & Bower,2000; Zwaan,et al.,1995),但是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单独结合起来探讨二者对情境模型加工的影响以及二者在情境模型加工中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则还没有见到。我们认为,任何现实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发生或进行的,相应的心理模型也就必然是对发生在特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的事件的表征,因此,探讨时间与空间维度的结合对情境模型建构的重要性远超过时间维度或空间维度与其他维度结合的重要性。时间与空间维度的结合必然就存在二者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的疑问,正是带着这一疑惑,本研究设计了3个实验,考察了情境模型中时间和空间维度加工时二者的相互影响。
实验1结果表明,情境模型中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同时转变时,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显著小于单维转变条件,发现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之间存在易化关系。实验2中,我们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变化分别放在前后两个独立的句子中,使得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序列呈现给被试,从而进一步考察前一个维度转变对后一个维度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当先呈现时间转变后呈现空间转变时,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与单维度转变条件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即出现了时间维度加工对空间维度加工的易化作用,而当先呈现空间转变后呈现时间转变时,目标句每个字的平均阅读时间与时间维度单度转变相比,阅读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即不存在易化关系,这一结果表现出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之间易化关系的不对称性。对比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发现在时间维度转变先于空间维度转变呈现时,无论接下来的空间维度的转变是在同一个句子中,还是在接下来的独立的句子中,都可以发现时间维度转变对空间维度转变加工的显著的易化作用,但是只有在同一个句子中先呈现空间维度转变而后呈现时间维度转变时,才发现空间维度转变对时间维度转变的加工的显著的易化作用,而在序列转变即在两个独立的句子中则没有发现易化作用。产生这种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有三点:第一,任何一个维度的转变都必然包含着时间维度的转变,所以,当时间维度发生转变时,被试就会预期其它维度的转变,进而更快的确定情境模型的更新; 而空间维度发生转变时,因为空间维度转变之后被试可能会觉得时间已经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发生了转变,因而,不会回溯到伴随着空间转变而产生的时间转变。时间维度是一个较为显著的标志情境改变的指标,因此,它引起的维度更新的共享程度更大。以往的研究也发现时间维度对其它维度的易化作用,例如,Rinck和Weber (2003)发现第一个维度(时间维度)转变对其他维度有简化作用;Copeland (2006)也发现了时间维度对目标维度的易化程度大于目标维度对时间维度的易化。第二,根据语言学中的句子结尾效应(wrap-up effect) (Just &Carpenter,1987; Zwaan,1996; Balogh,et al.,1998;Hirotani,et al.,2006),读者在读完一个完整的句子的时候,会即时的更新情境模型。在实验 2中,时间-空间转变是先后在两个完整的句子中实现的,按照句子结尾效应的观点,读者在读到时间维度转变时,对之前空间维度的更新已经完成,那些共享的认知资源和加工方式对时间维度更新的共享程度降低,因此当再次出现伴随空间转变而发生的时间转换信息时,读者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来回溯到发生空间转变前的情境,从而调整更新好的情境模型,因此,造成阅读时间的增加。而先呈现时间维度改变时,时间维度的更新则对空间维度的更新提供一种预期,所以会易化对未来空间维度的更新。第三,在汉语中很少把时间转变放在空间转变之后再描述,这也可能是造成了实验1和实验2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实验3采用了英文材料来考察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序列转变时二者的相互作用,从而避免因汉语表达习惯的差异可能导致的混淆,因为在实验2中时间信息转变放在空间信息转变之后,而汉语表达中较少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实验3的结果发现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序列加工时二者有相互易化的影响,但是易化的显著性不如实验1。这可能与实验3和实验2中时空两个维度的转变都是采用序列呈现方式有关,而实验1中则是同时呈现的。实验2中没有发现空间对时间的显著的易化作用,而在实验3中发现了空间对时间的边缘显著的易化作用,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序列呈现时,时间信息转变的位置确实会影响空间维度对时间维度转变的易化作用,由于汉语中通常是先叙述时间转换,后叙述空间转换,而英语中无论时间转换在前还是空间转换在前均很常见,从而导致了实验2和实验3的结果不同,即实验3出现空间维度对时间维度的易化作用。但由于被试母语不是英语,对英语的熟悉性不够,所以导致空间对时间的易化作用只达到了边缘显著的水平。因此,实验3的结果可以排除实验2的结果是因为语言表达习惯而导致。但是否真是因为被试的语言熟练程度还不够造成的空间对时间的易化作用只达到边缘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在情境模型中,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共同构成了情境模型的框架(迟毓凯等,2004),二者是用以解释情境的两个重要的维度(Zwaan & Radvansky,1998)。本研究结合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探讨了二者对情境模型建构和更新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转变都会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二者具有相互易化的关系。这一结果与日常生活的经验一致,人们经常把时间和空间捆绑在一起来运用,尤其常用空间来表达时间,比如“上星期、下星期、前一天、后一天”等(Casasanto & Boroditsky,2008),也有部分用时间来表达空间的情况,如“一天的车程、一光年”等。时间和空间的捆绑出现可以解释在情境模型中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相互易化的关系,时间的改变同时会预示着空间的改变,相反空间的改变也会暗示时间的改变。因为与用时间表达空间相比(如:“一天的车程”),空间则更多地用来表达时间(如:“上星期”),因此,时间是主体,而空间是依附于时间主体的附属物,因此,主体的变化对附属物的影响就更大,所以时间改变对空间改变加工的易化作用更大,从而表现出二者易化关系的不对称性。
本研究提出的捆绑-预期假设能够较好地解释本研究结果,在记叙文中,通常先描述时间信息的变化,之后紧接着会出现空间或其它方面信息的变化。因此读者在阅读记叙文时,当出现时间信息发生变化时,读者会倾向于预期空间信息的变化;但由于空间的非线性特征,当空间信息发生变化时,读者并不一定预期还有时间信息的转换,因为时间信息已经伴随空间转变已经改变了,且读者在句子结尾时已经更新了情境模型,当再一次读到伴随空间改变的时间信息改变,不仅增加了读者的负担,还使得读者不得不回到更新前的情境模型中,完成对新的情境模型的调整。同时由于在记叙文各要素中,时间要素具有更为突出的地位,因此,在记叙文阅读中就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相互易化的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时间对空间加工的易化作用要大于空间对时间的易化作用。
文本阅读中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复杂,本研究提出的捆绑-预期假设只是一个大致的理论框架,二者之间究竟是如何捆绑的,何时形成捆绑联结的,哪些因素影响着这种捆绑联结的获得,这种联结的个体差异如何,为什么时间与空间之间易化具有不对称性等理论问题还需要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情境模型中时间和空间维度同时发生转变时,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易化关系; 如果两个维度发生序列转变,即转变是在先后两个句中发生的,时间-空间维度序列转变时存在着明显的易化关系,但是在空间-时间序列转变时这种关系不明显。本研究提出的记叙文阅读中捆绑-预期假设得到初步证明。
Balogh,J.,Zurif,E.,Prather,P.,Swinney,D.,& Finkel,L.(1998).Gap-filling and end-of-sentence effects in real-time language processing:Implications for model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 in Aphasia.Brain and Language,61
,169–182.Casasanto,D.,& Boroditsky,L.(2008).Time in the mind:Using space to think about time.Cognition,106
,579–593.Chi,Y.K.,Mo,L.,Guan,Y.H.,& Wang,S.P.(2004).On-line updating of spatial situation models without clue.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6
(3),290–297.[迟毓凯,莫雷,管延华,王穗萍.(2004).时间因素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36(3),290–297.]
Copeland,A.(2006).The interaction of goal and temporal shifts in situation models
.Dissertation in Notre Dame University,Indiana.Dong,H.(1989).The new ideas on the components of narratives.Chinese Monthly,8
(2),25–27[东华.(1989).记叙文体要素新说.语文学刊,8(2),25–27.]
Friedman,N.P.,& Miyake,A.(2000).Differential roles for visuospatial and verbal working memory in situation model construc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29
(1),61–83.He,X.Y.,& Li,Y.D.,(2009).The mechanism on tempo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narratives.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177
(1),122–129.[何先友,李英迪.(2009).记叙文中时间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77(1),122–129.]
He,X.Y.,Li,H.J.,& Wei,Y.B.(2011).The two-phase model of processing time shifts in text reading.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3
(12),1355–1369.[何先友,李惠娟,魏玉兵.(2011).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心理学报, 43(12),1355–1369.]
Hirotani,M.,Frazier,L.,& Rayner,K.(2006).Punctuation and intonation effects on clause and sentence wrap-up: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54
,425–443.Just,M.A.,& Carpenter,P.A.(1987).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Needham Heights,MA:Allyn & Bacon.Kintsch,W.,& van Dijk,T.A.(1978).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Psychological Review,85
,363–394.Li,Y.,Mo,L.,& Wang,R.M.(2007).Effect of causal coherence on backward construction of situation model of space during narrative comprehension.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27
(3),79–88.[李莹,莫雷,王瑞明.(2007).记叙文中因果连贯对空间情境模型回溯建构的促进.心理发展与教育,27(3),79–88.]
Lu,Z.Y.,& Ma,H.X.(2011).The effect of protagonist’s emotion and time 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on the situation model process.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3
(7),763–770.[鲁忠义,马红霞.(2011).主角情绪和时间信息对情境模型加工的影响.心理学报,43(7),763–770.]
Lu,Z.Y.,Tong,Y.G.,& Zhang,L.F.(2010).The functions of goal state and temporal information on situation model processing.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2
(2),216–226.[鲁忠义,仝宇光,张丽芳.(2010).目标状态与时间信息在情境模型加工中的作用.心理学报,42(2),216–226.]
Magliano,J.P.,Miler,J.,& Zwaan,R.A.(2001).Indexing space and time in film understanding.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15
,533–545.Mo,L.,& Zhao,D.M.(2003).Role of sentence boundaries and buffer time in priming the integration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5
(3),323–332.[莫雷,赵冬梅.(2003).句子完成与时间缓冲对信息整合的启动作用.心理学报,35(3),323–332.]
Rapp,D.A.,& Taylor,H.A.(2004).Interactive dimens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 for tex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30
(5),988–1001.Rich,S.S.,& Taylor,H.A.(2000).Not all narrative shifts function equally.Memory and Cognition,28
,1310–1320.Rinck,M.,& Bower,G.H.(2000).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ance in situation models.Memory & Cognition,28
(8),1310–1320.Rinck,M.,& Weber,U.(2003).Who when where,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event-indexing model.Memory &Cognition,31
,1284–1292.Therriault,D.J.,Rinck,M.,& Zwaan,R.A.(2006).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dimensional focus during situation model construction.Memory & Cognition,34
(1),78–89.Zwaan,R.A.(1996).Processing narrative time shif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22
,1196–1207.Zwaan,R.A.,Magliano,J.P.,& Graesser,A.C.(1995).Dimensions of situ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in narrative comprehens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Cognition,21
,386–397.Zwaan,R.T.,& Radvansky,G.A.(1998).Situation model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Psychological Bulletin,123
,16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