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福垣
本期发表的《我国人才激励和保障的战略思考与制度设计》和《科技人员的工作家庭匹配和平衡研究》,是两位博士的力作。他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讨论人力资本增值和保值的环境问题,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
无论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从个人层面,关注人力资本增值和保值问题都必须准确把握人力资本的特殊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力转化为资本是个体素质和特定经济关系相辅相成的产物。人力资本的载体不仅是劳动者个体,而且包括它形成和积累的外部环境。人力资本的价值无论大小,离开了人体和外部环境都等于零。
技术工人是德国工业的脊梁,这是德国为什么不怕“中国制造”的根本原因。几十年前,德国就从国家层面形成了人才的激励和保障制度,为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创造了全世界无与伦比的社会环境。德国的科技人才没有后顾之忧,能专心致志提高自己的技能,使德国出口的大多是制造“中国制造”所必须的高质量产品。而在技术人才就业岗位不稳定、收入与贡献脱节、养老没有保障的国家,只能靠克扣工人工资这种所谓“人口红利”来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更不要指望形成以人力资本载体为主体的人口结构。
科技人员是人力资本的主要载体,他们所从事的是创造性劳动,只有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才能有创造性,靠拼体力透支生命等于加速人力资本的折旧。至少在共产主义没有到来之前,家庭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工作与家庭关系失衡,就是人力资本消费和生产的失衡。因此,科技人员必须正确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只有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延长科研生命;科研机构的领导者应该把关心科研人员的业余生活看作是经营本单位人力资本,保持科研能力旺盛的分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