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江
■责编 / 叶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其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巨大贡献不言而喻。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出现了新的形势。东南沿海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迁,一大批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优惠政策使得一部分农民重新把目光投回家乡,一部分原来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归农业,一部分在内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近择业,一部分利用自身积累的经验、资金和技术选择自主创业。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加工-外贸”型出口产业受到重创,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需求极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危机,大批企业倒闭或停业,在这些企业供职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因企业倒闭或拖欠工资等原因只能返乡,形成了农民工“返乡潮”,东部沿海地区地区一度出现“用工荒”现象。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带给了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一批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被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所取代。但这些新兴产业对于员工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也要比以前提高很多,一部分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工很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觅得新的劳动岗位。
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伴而生的是“产业转移”,正如“珠三角”在改革开放初期承接港澳地区的产业转移一样,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南沿海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继续享受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更多的企业选择在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的城市近郊、中小城镇甚至是基础设计相对较成熟的农村建厂,这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工作,于是就近择业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对于“三农”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农村地权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回归农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在大城市的拼搏和努力,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开拓了眼界和思路,部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满足于永远给人“打工”,在地方政府对于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不断加大的背景之下积极回乡自主创业。资料显示,湖南返乡农民工中因当地就业而主动返乡的约占10%。江西省返乡农民工中自主选择向省内流动的占28%。
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伴而生,学界对于城市化的定义也各有不同。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对立社会区域的关系来看,城市化是指城乡之间从对立到统一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含义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一是乡村不断地转变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完全同化;二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三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即所谓“城市的城市化”;四是作为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如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景观城市化、工业城市化等;五是最抽象的城市化,即作为城市化整体运动过程的城市化。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作为连接被分割的城乡两极社会的纽带,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也为农村和小城镇的发展带去了新的技术和视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同时也是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习惯和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返乡之后易选择在县城或者基础设施相对成熟的城镇,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体系。大批具有一定视野和技能的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小城镇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城市化水平又将成为更多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首选。
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能够更好的发挥农民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带动农村、乡镇中小企业发展,整合农村各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带动农民实现非农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增长,兼顾效率和公平的两全之策。
调查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最需要政策支持的依次是金融信贷、土地利用、税收政策、财政补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资金往往并不充足,创业项目规模偏小又得不到国有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扶持,融资难成为阻碍返乡创业的第一道门槛。由于达不到一定规模,不少返乡创业项目得不到政府规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助,处于保本微利甚至亏损倒闭的边缘。
针对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形势、新情况,政府应该积极研究、切实解决其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建议出台具体的金融信贷、土地利用、税收政策、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特别是地方银行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积极探索农村小企业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仓单质押贷款、法人与自然人联名等有效形式,解决返乡创业的融资难题;出台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对于符合政策的创业项目给予一定数量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协调各类保险机构,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中的风险进行分摊和保障,降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风险。
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对于内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优惠的土地、财税和金融政策,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优势,吸引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电子加工制造类企业内迁。
应当看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企业内迁能够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民工选择就近择业。内迁的企业不仅仅带来了单个的企业,更带来了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企业为例,内迁后往往会带动当地的物流、仓储、加工订货、代收包销和小商品贸易等相关产业发展,而这些商机也会被有见识的外出务工人员抓住,选择返乡创业,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联动推进提供产业基础。
政府还应该看到,长期在大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已经适应了城市便捷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要想吸引他们返乡创业必须不断完善和提升小城镇和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建设和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的道路、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廉租房的投入力度,重点关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后的住房情况,努力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具体措施,在工商登记、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税费等方面放宽对于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要求。大力宣传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鼓励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大胆创业,发挥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用宽松的政策和优惠的待遇保护农民企业家的创业热情,重点扶植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农村中小企业,树立标杆和榜样,吸引更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完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问题,对于符合政策的返乡创业农民,在自愿申请的前提下解决城镇户口,免除农村子女受教育的额外收费,使他们在创业的道路上无后顾之忧,有发展之望。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技能,但是毕竟受教育水平有限,尤其缺乏管理经验和经济形势分析等知识。地方政府和各级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应该分层次进行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创业和就业培训,注重采取案例分析、现场传授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
对于具有一定资金、技能和信息的返乡创业人员,重点培训其创业知识和能力,特别是管理能力、财务知识、职业素养以及对于市场的信息搜集和判断能力,对其创业初期和创业过程中的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不断完善创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积累。
对于潜在的普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要对其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训,特别要注重对其基本劳动技能和素质的培训,积极引导受培训人员就近择业,特别是选择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企业进行就业,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农村中小企业不断做强做大。
1.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蔡禾、刘林平、万向东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沈凌、田国强:《贫富差距、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一个基于需求因素的经济学分析》,载《经济研究》,2009 年第 1 期。
5.纪志耿、蒋永穆:《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调研——以西部农业大省四川为例》,载《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