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史研究的资料准备问题

2013-01-30 20:28欧阳淞
中共党史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史料党史资料

欧阳淞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北京 100080)

党史资料是记录党的历史活动的载体,是进行党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党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深化党史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必须认真扎实地做好党史资料准备工作。

一、为什么要重视党史资料准备问题

做好党史资料准备工作,对于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这不仅因为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对保存党的历史资料、传承和弘扬党的历史负有重要责任,而且因为党史资料状况是制约党史研究深化的“瓶颈”之一,史料功底是党史研究者的基本功之一。

(一)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正确认识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历史、历史学和史料的确切含义。作为区别于自然史的人类社会史,其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人类过去的生活,也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正如李大钊所说:“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历史学是以历史为研究对象,记载、总结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科学。史料则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遗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从三者的内涵可以看出,史料并不等于历史,也不等于历史学。历史远比史料所记录的人类生活丰富多彩,即使没有史料,人类过去的生活也曾经存在。因此,“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历史学的首要功能是记载,而记载必须以史料为依据。这是因为,没有史料无法说明历史;运用不同的史料,可以说明不同的历史对象和历史的不同侧面;对于同一史料,历史学家虽然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对历史的感悟能力,作出分析、判断、推理和解释,但无论如何,作出分析、判断、推理和解释的前提是史料。因此,“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学”的说法是正确的。总之,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研究历史、撰写史学论著,离开史料是寸步难行的。

在重视和钻研史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堪称典范。马克思指出:“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为了撰写《资本论》,马克思花了不下25年的时间潜心研究历史资料,研读过1500种以上的书籍资料。恩格斯一生写过许多历史著作,在这一过程中,他总是孜孜不倦地查找、阅读大量历史资料。列宁在评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时指出:“这是现代社会主义基本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而都是根据大量的历史和政治材料写成的。”从经典作家对待历史资料的郑重态度可以看出:充分占有可靠的史料,尽可能地弄清历史事实,对于历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此,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历史学家概莫能外。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说:“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历史学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释证据”。中国近代学者蔡元培、傅斯年甚至提出了“史学本是史料学”、“史学便是史料学”的论断。这种看法尽管受到一些批评,但批评者并无半点轻视史料的意思。作为批评者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周谷城就说过:“‘史学本是史料学’这话对于史学界有益,但不正确。治史的人往往轻视史料,其实离开史料,历史简直无从研究起。历史自身虽不是史料,但只能从史料中寻找而发见出来。”历史学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仅仅依靠史料不能达成这一目的。“史学便是史料学”等论断虽然有些绝对,但史料的重要性却是公认的。

(二)党史资料准备是党史研究的前提

深化党史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充分做好党史资料准备。在此基础上,才能厘清史实,把握历史发展的过程。没有足够的史料,叙述历史、总结经验、揭示规律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说党史研究是一座宏伟大厦的话,党史资料就是建筑这座大厦的砖和瓦;如果说党史研究是“流”的话,党史资料就是“源”。没有党史资料这个“源”,党史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可以说,党史研究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史资料准备的情况。

首先,党史资料的广征博搜,有利于拓宽党史研究领域。人们不断发现新史料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对历史真实的认识的过程。

其次,党史资料的分类整理,可以为党史研究提供系统的、详尽的专题性资料,从而提升党史研究的水平。形成系统的党史专题资料的过程,既是开展党史研究的基础,也是深化党史研究的开始。

再次,党史资料的校订考证,可以为党史研究提供确凿依据,从而提高党史研究的准确度。党史资料准备,包括对党史资料本身所记载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情节、统计数字等作大量考证、核实工作。这种经过鉴别的党史资料,能使党史研究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上,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

(三)“存史”是党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史资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直观、形象、具体的载体。党史资料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记录着党不断发展壮大、奋斗探索的光辉历程,凝聚着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追求真理、舍生取义,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党史资料是党的宝贵财富,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高度重视党史资料的征集和传承,是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34年4月,毛泽东、朱德、项英就曾联名颁发《成立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的决定》,要求对红军作战资料进行搜集并予以保存。1936年8月,毛泽东、杨尚昆为出版《长征记》征稿,向各部队发电报并致信参加长征的同志,请他们撰写回忆录。1937年5月,由毛泽东、朱德署名,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征集红军历史材料的通知》,要求广泛征集各革命根据地红军的文件材料,发动红军干部战士撰写回忆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发布了《征集革命文物令》。此后,中央及有关部门多次就征集党史资料发布文件。2010年6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抓紧党史资料征编,妥善保存党的历史财富,发挥党史资料在党委和政府工作及党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史资料是编写党史和进行党史研究的重要基础”,要求“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做好党史资料搜集整理和保护利用工作”。

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对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重视,凸显了对党的历史的珍惜和尊重,凸显了为党、国家和民族“存史”的重大意义。为加强党史资料征集整理和保护利用工作,除建立专门的档案、文献机构外,中央还于1980年批准成立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 (1988年与中央党史研究室同时撤销,成立新的中央党史研究室),极大地推动了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开展。继续做好党史资料征集整理和保护利用工作,是中央赋予党史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进一步把党史资料征集好、保存好、利用好,充分发挥党史资料在深化党史研究、加强党史宣传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党史部门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尽心尽力地把这项工作认真做好,使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二、党史研究需要准备哪些资料

在明确党史资料准备的内容之前,需要先弄清楚史料分类的依据以及各类史料的特点,这有助于认识各种史料的价值及其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党史史料学体系,有助于提高党史资料准备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一)史料的分类及其特点

史料分类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以原始程度区分,可分为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早在1200多年前,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就以史料产生的时间为标准,将所有的史料分为“当时之简”和“后来之笔”。这一分类方法一直为历史学家所沿用。20世纪西方历史学家的观点与此相类似,也主张将所有的史料分为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两种。一般来说,原始史料是有关历史事件的文物和当事人直接记录的史料;二手史料是对有关历史事件,由后人转述记载而非由当事人直接记录的史料。两种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不同。就其价值而言,原始史料要高于二手史料。

第二,以存在形式区分,可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文字史料又称文献史料,主要是文字记录、文字材料,包括史书、档案文书、学者论著、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纸杂志等。文字表达方式比口语更为固定,容量更大,保持原状的时间更长,比行为和实物更加具体、更易理解。人们常用“白纸黑字”来形容文字史料的确定性。但文字史料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一些刻意作伪的史料和著作。因此,不能将文字史料的优点绝对化。非文字史料包括图画、实物、风俗及声像资料等。其中,实物类史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活动场所和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清末民初以来,在近代历史学家王国维等人推动下,以甲骨、简牍等实物史料证史的“史料革命”成为新史学的重要内容。风俗类史料,主要是可以用来研究历史现象的风俗文化,如革命老区流传至今的民谣,就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根据地的斗争情形和社会风貌。声像资料主要是记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声音和影像材料,又称听闻史料,在史料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口述、碑刻等史料的性质和特点介于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之间,对于历史研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以形成动机区分,可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存于今世的史料都是前人活动的记录。有些记录是历史当事人有意传至后世的,如《二十四史》和各种实录之类。但更多的史料却是人们无意间遗留下来的。如甲骨文史料,就是无意留下来的。金文、简牍、帛书等史料,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无意留下来的。即使是文字史料,多数也不是有意传之后世,而往往只是应一时之需而形成的。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对于不同的研究课题,其价值也有所不同。

以上三种史料分类方法,区分标准不同,内容互有交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助于研究者从不同维度关注和了解史料的特点。就收集整理史料工作而言,史料的三个特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史料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为史料。今天出现的事物,明天就成了史料。二是史料之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主要看历史学家的需要和见识。即使是同样一件史料,在不同研究者的眼中,其价值也不完全相同。如甲骨文,清末人视之为中药,金石学家王懿荣视之为古董,刘鹗、罗振玉等学者视之为古文字,王国维、郭沫若等历史学家视之为殷商史料。三是史料散乱糅杂、真伪并存。这就要求对史料作一番认真的整理、发掘和辨伪工作,唯有如此,方能凸显其再现历史本来面貌的价值。

(二)党史资料的种类

党史资料丰富多彩,层出不穷,也可以依照多种方法进行分类。但党史学界一般根据党史资料的存在形态,将其分为三个大的类别。

第一类是党史实物史料。实物史料的主要部分是党史文物和党史遗址遗迹。党的历史上保存和遗留下来极为丰富的文物和遗址遗迹。这些实物史料,或记录着党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记录着党史人物的生平思想,或记录着不同寻常的党史故事,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涵。多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及党史部门、纪念场馆等机构采取多种方法广泛征集党史文物史料,修缮和保护党史遗址遗迹,成效显著、蔚为大观。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尚有很多有价值的党史文物资料散失在民间甚至国外,一些重要的遗址遗迹在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开发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我们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广泛寻找线索,做好党史实物史料征集工作;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抢救和保护措施,防止随意毁坏党史遗址遗迹,同时搞好党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第二类是党史文字史料。主要有四种:一是文件、档案。这是党史研究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党、政府、军队和群众团体为了上传下达、相互交往或记载事务的需要,形成了大量公文材料。文件、档案是党的活动的珍贵记录,是研究历史的可靠依据。二是文集、文稿。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党史人物的文集、文稿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体现,对于研究党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史料价值。三是报纸杂志。党的历史上发行的各级各类报纸杂志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留下了大量党和国家各类活动的记载,是仅次于档案的可利用的资料。四是文献资料汇编。其中最多的是综合性文献资料汇编,包括有关部门编辑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除了综合资料外,还有许多专题资料。这些专题资料,有的是当时汇编的,如延安时期的《整风文献》等;有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编辑的,如《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等。此外,大量的地方党史资料汇编、史志、年鉴等记载某一地区情况的资料,也是党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这种地方的典型材料,有助于在党史研究中增加历史细节,可以在更好地说明“党是怎么说的”的同时,更好地说明“党是怎样做的”;可以在说明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同时,说明地方党组织是怎样带领干部群众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的。

第三类是党史口述史料。口述史料又称口传史料、口碑史料。对党史人物或党史事件进行研究,由于时空距离和生活情境的不同,要完全反映历史原貌、再现历史场景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党在早期的一些活动,并没有留下多少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在这种情况下,对重要历史事件亲历者、见证人进行访问,征集口述史料,就成为了解历史本来面貌的一条重要途径。即使有文字记录,口述史料也能够补充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往往可以与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以弥补文献资料和实物史料的不足,使历史著述更加生动、更加具体、更具说服力。口述历史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帮助党史研究者走出学术“象牙塔”,走向社会,走入群众,发挥应用史学的功能。当然,口述史料也有它的局限,这是因为,口述史料纵使经过小心查证,仍可能由于受访者的记忆错误或主观选择而与历史事实有所出入。其实,口述史料价值的大小,既取决于受访者是否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也取决于访问者的能力和功力。在研究实践中,口述史料搜集得越多,经过比较,其可信度也就会越高,其客观性也就越能够体现出来。

在上述三大类史料之外,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党史资料已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声音和影像史料。这种史料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能够直观、生动而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应当引起党史资料征集工作者和党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以上分别分析了几种党史资料,但这种分类和区别是相对的,各种史料之间在来源、属性、价值等方面具有相互交叉的性质,在收集和整理党史资料过程中,对此必须心中有数。

三、如何做好党史研究的资料准备工作

党史资料准备,是一项细致而繁杂的工作,包括征集、整理、运用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都能影响党史资料的质量和水平。做好党史资料准备工作,必须一丝不苟地抓好征集、整理、运用等各个环节。

(一)坚持广征博搜,做好党史资料征集工作

党史资料准备,征集是前提。无论是单位或者个人,在征集党史资料时,都要坚持客观原则,从历史事实出发,摒弃主观好恶,注意保持党史资料的原貌;要坚持全面原则,既要根据已有的线索征集资料,又要发掘新的领域征集资料,既要注意史料种类的全面性,又要注意史料形成过程的完整性;要坚持保密原则,如果涉及党的秘密资料,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法规和制度,分门别类做好保管工作。征集党史资料是党史工作中一项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延伸的长期任务,必须统筹兼顾,有先有后,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努力形成各方面共同关心、共同征集资料的局面。

坚持广泛征集与重点征集相结合。征集党史资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只有坚持广泛发动、全面征集,才能占有完整、丰富的党史资料,为党史研究和党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坚持重点征集、有所侧重,才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征集党史研究、资政育人急需的重要资料上,为突破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研究创造条件。只有坚持广泛征集与重点征集相结合,才能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实现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专题研究带动党史资料征集。这是开展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抓住党史资料的薄弱点和重点,确保资料征集工作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富有效率。坚持从专题研究着手征集党史资料,必须确定好选题,有针对性地、系统地收集相关资料,不断推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分散到集中地有序展开。

坚持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征集党史资料。党史资料征集工作是全党的工作,也是全社会的工作。党史资料征集涉及面广,单靠党史部门是难以完成这一繁重的工作任务的。只有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党史资源的优势互补。要以开阔的胸怀、开放的姿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充分发挥党史学术团体的作用,加强与档案、文献、党校、行政学院、社科院、高等学校、文博等系统从事党史工作的人员的联系协作,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同时加强与有关部门、社会力量的联系,建立宽广的党史资料征集渠道。

(二)坚持严谨细致,做好党史资料整理工作

无论是单位或者个人,征集到一定的党史资料后,都要对其进行整理。整理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将各种各样的、零散的、杂乱无章的党史资料有序化,即按照一定的类别和顺序排列起来。第二步,对党史资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整理,包括进行校勘、考订,使党史资料从原始状态进入到规范、标准状态。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这两步是结合进行的,不能截然分开。

对史料的整理和辨析工作,或者说考订工作,是历史学的一种重要技艺。史料考证,不仅包括纠正错误,而且要搞清楚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件史料、为什么创造了这件史料以及如何创造这件史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弄清楚这件史料的意义和价值。其中,辨别真伪尤为重要。郭沫若说过:“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足,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法国历史学家布洛赫说:“轻视考证使人民阐释历史的尝试从一开始就有极大的缺陷。它不仅使人们忘却求实这一史学基本职能,而且使历史学难以不断更新,无法取得惊人的发现。”可见,包括鉴别真伪在内的史料考证工作,是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

党史资料考证工作,一般分为“外考证”和“内考证”。

外考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辨伪。党史资料来源多样,真伪夹杂。有的内容失真,有的名称失真,有的作者失真,有的时间失真,必须对其真伪进行认真辨别。这就需要借鉴古代史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和方法。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就曾提出过鉴别伪书的12条“公例”,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辨别真伪是为了去伪存真,弄清史料的可靠性。但经考证为“伪材料”的党史材料,也并非毫无价值。历史学家陈寅恪对此有独到见解:“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靠。如某种伪材料,若径以为某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党史资料不要一旦被确定为伪材料,就简单地弃之不用,应客观地衡量其价值,充分利用其可取之处。另一种是校勘。所谓校勘,又称校雠,是校对勘误的意思,指用不同版本和有关文献资料对某一资料进行校对勘误,目的在于校订资料中存在的字词、语句上的错误。党史资料在流传过程中,不免出现错误。尤其是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印刷条件都很落后,形成和流传下来的党史资料中,不乏文字缺谬,语法不通,衍文增句,篇章错位,甚至改易原文等现象,这些都影响了史料的真实可靠性。这就需要做好党史资料的校勘。为做好校勘,历史学家总结了很多方法。如陈垣提出了“校法四则”,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校勘党史资料,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

内考证即对党史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加以鉴别。流传下来的党史资料中,记载的史事与历史真实之间经常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背离关系,出现不真实的情况。鉴别史料内容的真伪,要求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进行一番内考证。党史资料内考证的方法很多,其中,基本的有以下四种。一是求源法,即追寻历史事实的来源。二是反证法,即举出有力的反证来判断是非。三是旁证法,即利用其他资料作为依据,对史事加以他证或补证。四是理证法,主要是正确运用逻辑推理,达到考证史事真伪的目的。在考据中,要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历史论断只有一项证据支持而没有旁证,则该项论断一般不能成立。

党史资料经过校勘、考证之后,就可以以一定的题目和体例将其汇编成书。这属于资料性的、辑录性的历史编纂工作。编纂党史资料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服务现实和内外有别,抓好选题、编目、选材、标题、编排、注释、按语等各个环节,把资料立准、立稳,为资料运用打下可靠基础。

(三)坚持征用结合,做好党史资料运用工作

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不能单纯为征集而征集,不能征集后就束之高阁。完整的党史资料准备工作,还包括保护、开发和利用党史资料。就党史部门而言,要抓紧改善保管、利用、展示条件,提高党史资料工作电子化、网络化水平,创办特色鲜明的党史资料信息服务平台。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既做好保密工作,又适应工作需要和社会需求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就党史研究者而言,要及时将征集到的史料运用到研究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史料一经运用,党史研究和编撰工作实际上也就开始了。在运用史料进行党史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坚持下列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论从史出。所谓论从史出,主要是强调概念、判断、论说,以及对历史的阐释、评价,都应该从资料证据中总结、概括、抽象出来。党史研究要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在确实没有足够资料来证明某事的情况下,根据逻辑推理也可能会有一个说法,但也不能轻易下结论。一些党史研究者强调“问题意识”,这是一种好现象。但“问题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而是从史料证据中提炼出来的。当然,人们在开始进行研究时,不可能完全排除某种概念,不可能完全没有问题假设,但“先入”不可“为主”,需要用史料进行验证。要坚决抵制按照某种事先设定的概念去裁剪、取舍史料的不良做法。

第二,坚持史料互证。党史研究要坚持开放的史料观,避免封闭的史料观。要重视使用第一手资料,确保史料的可靠性、准确性。要学习运用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的“地下材料”与文字材料互证的“二重证据法”的精神,努力扩大史料运用的范围。要充分发挥党史研究与现实联系紧密,不仅有书证、物证而且有“人证”的特点,拓宽史料互证的渠道。

第三,坚持精选精用。各种党史资料的价值有高低之分,其中最有助于反映历史本来面貌、接近历史真实的党史资料,其价值也最高。进行党史研究,并不是说罗列的史料越多越好,而是需要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这就要求在运用史料过程中必须精挑细选,尽量运用典型史料。研究者要学会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去粗取精,找到最能反映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资料。如果不同类型的党史资料对同一历史事实的记录出现矛盾时,一般来说,文字资料要服从实物资料,口述资料要服从文字资料,报刊资料要服从档案资料,外部资料要服从内部资料。

四、怎样切实提高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的成效

党史资料的征集和准备,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既要有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又要有科学意识、发展意识;既要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推动,又要以健全的制度、高素质的队伍来保障。

(一)以高度的使命感对待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

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看,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都必须进一步抓紧抓好。现在,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还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党史资料征集与党史研究相脱节,党史研究部门与档案保管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缺少足够的经费支持,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没能使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在整个党史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规划中占有应有的地位,没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充分开展起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为提高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水平作出不懈努力。党史部门既要多争取党委支持,多同有关部门协商沟通,又要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争取主动,找准切入点,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谋划党史研究的资料准备工作,把着力点放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上,避免只重管理、不重利用和钻故纸堆、不求实效的倾向。

(二)以战略的眼光谋划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

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应当有总体规划和长远考虑,相关部门既分工又协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这项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广泛征集基础上,根据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的需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重点地开展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要通盘谋划党史资料的抢救与及时存史工作。概括地讲,要围绕民主革命时期专题研究的深入,重点加强填补空白和抢救性质的党史资料的征集和准备;围绕深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研究的任务,集中开展这一时期党史资料的征集和准备;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的编写工作,抓紧开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史资料的征集和准备。要即时跟进历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丰富生动的实践资料收集、整理好,通过编辑《改革开放实录》等方式留存下来,通过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初步运用起来,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打下坚实基础。要有使命意识和历史眼光,千万不能让今天的党史资料白白流失而成为明天抢救的对象。要抓住纪念活动的契机,加大对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文献资料、口述史料、回忆录的征集力度。要继续征集领导干部及社会人士个人留存的党史资料。要关注国 (境)外有关中共党史资料的解密、出版动态,以多种方式搜集、采购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专题资料,做好外文党史资料的搜集、翻译和出版工作。要重视编辑出版系列党史文献资料丛书,为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提供基本资料。

(三)以健全的体制机制推动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

为推动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持续发展,亟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加强上下沟通、横向协调、优势互补,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合力。党史部门要切实履行党史资料征集工作职责,承担整合、协调党史资源的责任,努力成为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和交流的中心。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按照自愿原则,以无偿捐赠为主,也可以采取复制、收购、代为保管等多种灵活方式征集党史资料。要建立健全管理利用机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大开放力度,更好地利用党史资料。积极推动党史资料馆、陈列馆建设,使之成为集征集、保管、展示、利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党史场馆。

(四)以高素质的队伍保障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

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工作开展的好坏,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素质密切相关。党史资料征集和准备是一项清苦的工作,要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党史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把工作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努力培养一批善于征集、善于管理、善于运用、善于协调的优秀人才。要鼓励研究人员多做资料工作,打下坚实的史料功底;要鼓励资料人员投身研究实践,疏通资料利用渠道。要有意识地大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而理论素养深厚,紧跟学术前沿而史实基础牢固的高素质党史研究人才。

猜你喜欢
史料党史资料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史料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