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二林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的普及,移动阅读已经从一种时尚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移动阅读在改变人们阅读习惯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移动阅读在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的同时,也遭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关于移动阅读只是一种浅阅读模式在消磨读者的意志、是学术的停滞、正在散失着文化的底蕴等呼声不绝于耳。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移动阅读,如何解读移动阅读与浅阅读的关系呢?
移动阅读大致可分两种模式,一种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通过网线互联网络实现的在线阅读,另一种是将数字阅读资源下载到电子书、平板电脑、mp4等阅读终端进行的离线阅读形式。
浅阅读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是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衍生概念。学术界对浅阅读并没有精准的定义,基本被认同的观点为,浅阅读是一种基本不太用思考而进行粗略的、甚至是跳跃性、浏览式的阅读方法,内容的选择上具有随意性、时间的利用上具有碎片等特点。更通俗地讲,所谓浅阅读就相当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泛读。传统的阅读模式莫过于泛读、选读与精读三种境界,人们在书海中泛泛地浏览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向找到具体的内容慢慢的精读。而这种被界定为浅阅读的泛读是利用新型的媒介手段,如:互联网、手机媒体或各种阅读终端设备等通过在线、下载等多种模式进行的浏览式阅读模式。这种阅读模式以快餐式、跳跃性、浏览式和碎片化为特征,具有快读、快感、快仍的特点。
移动阅读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阅读形式,已经成为人们了解资讯信息、娱乐消遣、打发闲暇时间甚至是人际沟通的一种常用手段。其实质是内容承载方式的变迁——由纸张到数字终端的变迁。而浅阅读只是一种“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浅阅读的盛行体现了数字终端承载信息量的激增与巨大。将移动阅读等同于浅阅读,其实质是将承载方式与阅读方式的混淆,显然有失偏颇。浅阅读不是移动阅读时代的固有产物,在纸质媒体盛行时期,我们躺在沙发上随意的不加思考地翻阅报纸或杂志也属于一种浅阅读的范畴。将移动阅读定性为浅阅读既弱化了移动阅读的功能也混淆了受众的视听。
浅阅读是相对深阅读而言的界定。浅阅读与深阅读并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浅阅读是深阅读的基础,浅阅读可以激发阅读兴趣,让读者发现值得深阅读的内容,而深阅读是浅阅读的进阶,深阅读能培养人的深层次思考,是文化传承的根基,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和美学修养熏陶的过程,能促进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准。
移动阅读终端以其便携性、融合性、交互性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阅读形式。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电子书阅读率为16.8%,电子报和电子期刊的阅读率分别为8.2%与5.9%。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1年增幅均超过30%,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最高,增幅达65.2%。[1]然而就我国移动阅读发展现状来看,尚存在着泛娱乐化倾向严重、阅读资源短缺、形式单一、产业链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导致了我国移动阅读市场表面看红红火火,但难逃被冠以浅阅读的命运。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内容建设、网络传输、服务功能、阅读终端性能的制约因素等。
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移动通讯的飞速发展,让在信息通讯领域封闭已久的国人一下子目不暇接,各种网络信息、论坛、博客、微博、短信、交互社区等,几乎占据了现代人所有的闲暇时间,信息量的增大促使人们去翻阅去寻找更多更喜欢的内容,使得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成了必然。
选择高效率、快节奏不仅是现代人工作方式上的需求,同时也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信息,一目十行的浏览式阅读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能读懂标题的就不看内容,能看懂图片的就不看文字,眼球经济时代的特点促使移动阅读内容信息建设者更加注重功利性的考虑,导致了移动阅读的内容建设过于迎合受众的娱乐化需求,缺乏深度,缺少专业性和教育性内容。从艾媒咨询发布的2011年最受中国手机阅读用户喜爱的手机电子书类型的调查情况来看,所涉及的统计内容前三位分别是:言情、都市和武侠,占到总份额的49%。剩下的份额也基本上都是小说类内容,专业性和教育性的优质内容几乎是空白。
另外,运营商收费标准过高,手机等移动阅读终端的舒适度、便利度不足,阅读软件功能不完善、欠缺个性化设置等问题也是影响到移动阅读用户进行深层次阅读的直接原因。
移动阅读的浅阅读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新奇感和缓解疲劳的快感及对人们认知度的培养和人们阅读兴趣的激励功能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如果长期不加思考地浅阅读,那么读者的见解和思考力,势必会走向浅薄。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只能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烟云。”[2]那么如何引导移动阅读读者走出浅阅读的困境,能够从浮光掠影的浅阅读中筛选出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部分加以研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目前在我国移动阅读资源主要由三块组成:其一,是由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运营商自建的移动阅读基地提供的;其二,电子书制造商在电子书出厂时预装了一定资源的阅读内容,并提供了一定资源的付费下载功能;其三,各种大型的门户网站,网络文学平台等网络媒介。而传统的大型出版集团涉足数字出版较晚,在移动阅读市场所占的份额不多。各资源供应商为了抢夺市场份额,一味迎合大众消费者的浅阅读需求,使现有资源中充斥着大量的网络写手速成的言情、都市、武侠、玄幻类小说。导致移动阅读资源建设形成恶性循环。近日,虽不断传出各通讯运营商与传统出版集团开展合作的消息,但合作的深度如何,效果怎样尚有待观望。笔者认为在移动阅读资源建设上,仅仅依靠简单的合作是不够的,必须发挥传统出版集团的主导性,在加快现有纸媒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的同时,加强针对移动阅读中紧缺资源内容的建设。现在移动阅读的主力受众是15岁~35岁之间的青少年,而移动阅读资源建设在专业性和教育性方面的内容几乎还是空白。
加强移动阅读资源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强与传统出版机构的有效合作,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传统出版社在资源储备方面的优势和在采、写、编方面的专长,提高移动阅读传统内容的可读性和质量。其次,应加强与专业领域的合作进行有效的资源共建。例如可以与各级教育机构共建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用好碎片时间学习等。只有加强专业资源的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移动阅读者的阅读兴趣,才能利用移动阅读满足人们更深层次需求,才能引领移动阅读走出浅阅读的误区。再次,应建立专业的服务类信息系统,如资讯类、查询类、预报类信息等,便于随时查询和进阶阅读。
加强移动阅读版权保护的实施是推动移动阅读资源建设,促进移动阅读产业良性发展,引导移动阅读走出浅阅读误区的又一有效策略。版权问题历来都是困扰出版行业的一个棘手问题。与传统出版物相比移动阅读产业中的电子出版物更容易被盗用也更容易被侵权,但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也为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带来了福音,电子出版物更容易甄别内容的相似度、追踪资源来源和去向,为移动阅读的版权保护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另外,引入第三方监管部门也是完善版权保护的有效策略,引入第三方的监管机制能够更好地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促进行业自律、更好地促进移动阅读的资源建设。完善的版权保护策略能够促进优质资源的发行量,增加内容供应商的收益,激励其研发热情,为移动阅读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我国移动阅读的现状看,虽然场面上很宏大,但呈现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态势。从国外移动阅读产业的成功案例来看,要想把移动阅读做大做强必须进行高度的分工细化和合作。而纵观我国移动阅读市场,无论是从内容提供商、通讯运营商还是终端阅读器生产商都呈现各自为政、各自发展各自的平台状态,这不但导致了内容上同质化程度过高,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加强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合作是解决移动阅读市场混乱的有效手段,只有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各司其职,以自己的专长去解决相应的难点问题,才能合理地解决我国移动阅读所面临的浅阅读的尴尬境界。
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首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良好的运营模式。我国通讯行业的垄断现状,导致移动运营商对客户资源和分配方式的垄断。其结果是产业链中各个环节自谋其利,缺乏相互的沟通与合作。往往是终端阅读器生产商、通讯运营商和资源提供商都把用户作为赢利对象,用户想要阅读一个好的内容,既需要向通讯运营商支付通讯费,又需要向内容提供商支付下载费用。迫使多数用户只能选择质量不高的免费资源。
移动阅读在打破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的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纸媒阅读概念,移动阅读不只局限于对文字的阅读,二维的图片、动漫内容甚至是声像的视音频资源都可以成为移动阅读的内容范畴。通过多种媒体手段的融合,可以将用文字难以描述的深奥复杂的内容以视音频甚至模拟动画的形式加以表述,同时配以解释性说明的文字,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此外,利用多媒体下的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增强移动阅读客户由浅阅读向深阅读过渡的有效手段,也是移动阅读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现有技术移动阅读完全可以做到针对不同的受众目标定点投放不同的内容,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内容和由用户自选的专业内容定制功能。个性化服务不但能引导用户的深度阅读兴趣,也有利于加强阅读者与移动阅读之间的黏合度,形成稳定的客户群。
浅阅读与深阅读并不是泾渭分明相生相克的,移动阅读时代的到来,在扩大了浅阅读趋势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国人的阅读兴趣。浅阅读及其衍生的读图时代、动漫时代,是文化工业进化的一种必然,浅阅读是数字出版初级阶段的产物,随着数字出版的进一步完善和不断发展,读者必将会被由浅阅读引入深度阅读。诚然,在移动阅读时代,只有将浅阅读与深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1]王坤宁.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阅读呈较快增长势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4-24
[2]彭敏,江帆 .浅阅读时代的深层思考[N].人民日报, 20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