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宁
首都体育学院篮球教研室 100191
打工子弟学校是指城市为解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开办的学校,这些学校有公办的也有私立的,但大都经过相关教育部门资质认证过的。打工子弟学校体育包括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等。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成立了许多类似于我国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学学校,在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流动教育计划”来保障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并重新修订《初中等教育法》[1]。这对于我国解决类似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专家与学者对打工子弟学校的研究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冯玲的论文《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探讨了无锡市在流动人口中普及义务教育的现状、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空间和原因以及在流动少年中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和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2]。
徐林林在硕士学位论文《在夹缝中生存——北京市两所“非法”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状况分析》中分析了“非法”打工子弟学校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发展趋势,提出应转变观念继续降低城市公立学校接收流动儿童的门槛,还流动儿童接受公共教育的自由和权利[3]。
孙坚烽的硕士学位论文《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以苏州的情况为例,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进行了实证调研,对部分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到同等义务教育机会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4]。
曾焕平的硕士学位论文《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厦门市湖里中学初中学生为对象,从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三方面对农民工子女和非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中学教育公平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实证分析[5]。
易承志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政府治理》一文中以上海为个案,从城市政府角度出发提出建立健全政府协调合作机制,改革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综合管理[6]。
王涤在《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一文中从学生、教师、家长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中国当时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现状,进而对当时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两种基本途径进行了研究评价,并提出了对策建议[7]。
在关于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的研究方面则比较薄弱,主要有以下方面:
霍笑敏等人2010年的论文《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开展体育援助的研究》在实地考察、亲自参与的基础上,从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开展体育援助的必要性和现状入手,对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开展体育援助的情况进行了研究[8]。
马利亚2004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是唯一一篇对打工子弟学校体育进行研究的文章,通过调查问卷对北京部分打工子弟学校的学校体育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了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现状基本良好的结论[9]。
综上所述,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及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教师流动、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存在问题、学生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体育方面的研究极为少见,目前仅有1篇论文和1篇硕士学位论文,并且其研究的时间较早。通过对近5年国内此领域研究的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关于学校体育现状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公办学校体育现状研究,对于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2011年11月2日,刘琪同志在践行“北京精神”发布会上将“北京精神”的表述语确定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其中“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10]。在大力弘扬“北京精神”的今天,就是要以为国争光为标准推动首都的各项工作,以更高的水平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不断提高首都市民的文明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现状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审视北京地区社会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于宣传弘扬“北京精神”,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体育权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发展意义。
本文希望通过关注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用弘扬与践行“北京精神”来探讨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及学校体育发展的问题,以提高有关部门及全社会对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的认识,从而为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2.21亿,占全国人口16.5%,在流入地平均居留时间接近5年,携配偶、子女、父母一同流动已达66%[11]。温家宝总理在第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随着各级政府的不断重视,打工子弟学校逐渐规范,许多学校获得了办学资格。据2011年统计,我国6到14岁的农民工子女有5800万,6到17岁的农民工子女有8000万,其中2000多万随父母进入城市,而仅在北京就有20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和8000多打工子弟学校教师。
2004年4月,北京召开教育大会,在“首都教育发展战略”中,特别关注外来务工等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2006年北京市为规范打工子弟学校发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打工子弟学校加以整顿和管理,提出“分流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的指导方针。在此政策背景下,海淀区将15000余名学生分流到公立学校读书,朝阳区则出台举措要取缔先看能否分流。2010年北京市区两级财政对外来随迁子女财政投入达53.7亿元,自2004年至今总投入超过170亿元。明确随迁子女在京就读公办中小学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免借读费,并在参加团队组织、评优选先、参与文体活动及实行奖励与户籍学生享有同等权利。
2011年6月中旬以后计有海淀区4所、朝阳区有9所、大兴区11所打工子弟校关停,涉及在校生1.4万余人,三区已制定并采取了学生分流方案。市教委针对不符合办学条件自办校的拆迁确定了“先拆迁民居,后拆迁学校;先有安置分流方案,后实施拆迁;先分流学生,后拆校舍”的“三先三后”工作原则,承诺不让一名随迁子女因学校拆迁而失学。当年全市包括当时拆迁的24所自办校在内未经审批的自办校总数为114所,已通过批准建设的专门接收流动儿童的民办校有62所,对未经批准的民办校将采取审批、加大投入扶持和分流安置三种方式分类对待,其中分流安置学校数量约占总数1/4。从人数上看,2011年北京地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为43.37万人,70%以上在公办中小学就读,有不足10万学生在随迁子女自办校就读。以朝阳区为例,2011年关停的9所主要集中在东坝乡,2008年至2011年朝阳区累计投入50多亿元支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目前朝阳区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学生约1万人,其中70%的学生进入公办校学习。而另30%中有18%在民办校,剩下12%在未批自办校就读。
北京地区近年来的举措对于解决打工子弟接受平等教育困难的状况起到了重要缓解作用。然而,仍有些问题需要从打工子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2012年7月29日,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中国乡村建设规划院院长李昌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等6人联合致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吁请保留正面临关闭威胁的明星打工子弟学校北京同心实验学校。这所面临关闭的知名打工子弟学校有16个教学班,基础教学设施配备齐全,并配备多媒体设备,配有专用功能教室、专用医务室等;有毕业于北大、北师大等中高等教育学校的任职教师32名。7年来该校已为6300余名打工子女提供了教育服务。目前有在校生658人,其中656名为打工子弟。联名信认为,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新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关于同心实验小学是否应该“关停”,应以流动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为首要考虑。吁请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保留这所打工子弟学校。建议信认为“应该与当地流动儿童及其家长,与办学人员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对村里的流动儿童来说,什么是他们的最好选择,什么是他们的最大利益,请不要代替他们决定利益问题,更不要从自己的私利或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来做出决定。”建议信提出另一个保留“同心实验学校”的理由:“请给予打工青年以希望”。信中建议组织专家对强行关闭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全面评估,并以举办听证会或其他形式来倾听和尊重打工群体和孩子们的意见。知名“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表示,打工子弟学校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他认为“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优秀的学校,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主管部门理应完善这样的学校,而不是简单关闭了之。政府应该积极扶持民间力量办学,而不是一刀切地取缔关停。”北京德勤律师事务所律师、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徐灿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徐灿认为,“乡一级政府的行政部门自行关闭一所提供义务教育的学校,确有越权之嫌。”徐灿还认为,“更重要的是,打工子弟受教育的宪法权利如何落实和保障?这是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应该以人为本去思考去落实的。如果你不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你至少应当允许他们有退而求其次的学习机会。无论如何,你也不应当随意剥夺他们学习机会和家长的选择权。”
笔者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社会公平的核心环节。教育公平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公平蕴含着人对自己、对他人乃至人类意义的关怀;二是教育公平反映着教育利益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三是教育公平是规范概念与描述概念的统一。教育公平的基本含义应是指“人际间教育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与评价”。作家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而马克·吐温也说,“你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一份来自广东三大监狱的调查显示,八成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幼年时留守农村无人看管。换言之,他们年少时曾是留守儿童。合理安排教育资源,让所有适龄孩子读书,接受完整的教育,他们才能学有所成,成为人格健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否则就会成为人才培养的次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对打工子弟学校的关停并转,应当考虑到打工子弟的实际受教育权力和利益,考虑到打工者为了子女接受教育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问题以及对打工者工作与生活的影响,应当“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刘琪同志在北京市第11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要体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以促进创新发展、包容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而包容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步推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各类发展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包容,即宽容、容纳。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壮大的漫长过程中,北京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都能在北京寻找到发展的机会。这对于北京地区打工子弟的教育亦应如此。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外来人口占到北京总人口的36.8%,所以应当更加关注外来人口的平等诉求。应当对外来人口享受平等公共服务给予了极大支持,包括义务教育的平等接收。因为外来人口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融入城市、享受“市民化”待遇的意愿非常强烈。
在北京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今天,数百万打工者在为北京的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建设辛劳工作,而打工子弟的受教育问题及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体育问题理应得到关怀与帮助。打工子弟的父母为北京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急切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因为这些孩子将来也是北京未来的新生力量,其素质、品质关系着未来北京的发展、稳定。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是使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和丰富知识的关键影响力量,了解这些学校的体育活动现状,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体现了城市的包容和人文关怀,是弘扬“北京精神”的重要体现。尤其是进入“十二五”规划以来许多情况已发生变化,就更加彰显关注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体育发展状况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据调查,我国青少年健康体质状况逐年下降的趋势虽有所遏制,但现实状况仍非常令人担忧,全国公立学校7~18岁汉族城、乡、男、女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指标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公立学校学生健康状况尚且如此,打工子弟学校的体育发展状况就更加捉襟见肘了,打工子弟的健康体质状况则更加令人担忧了。根据文献资料检索,北京现有100多所未注册的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大多数只能在小平房中读书写字、在凹凸不平的操场上奔跑游戏。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没有完好的体育设施,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每天都面临着被迫搬迁的威胁。打工子弟学校由于缺乏运动设施和缺少受过正规训练的体育老师,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体育课就显得简单枯燥乏味。学生们不但身体素质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体会不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而且由于学校体育不同程度上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心理上变得更加胆怯、自卑和孤独。例如,北京朝阳区金盏乡黎各庄村里原有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名为“新时代实验小学”由村中心小学改建而成,十几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平房既是教室,也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和宿舍。一到夏天,不足100平方米的操场上长满了野草和玉米,根本无法上体育课和进行体育活动,即便如此,该校仍有200多名学生就读。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健康体质状况好坏主要与学校的体育工作是否到到位有极大关系。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处于教育边缘的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智力教育,更应关注、重视体育教育现状。目前,上述金盏乡黎各庄村里斥资3000万元,建设了本市首个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在教学楼北侧的一块空地上将建设拥有3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这也提示用全社会力量关注打工子弟学校是值得推广的好途径之一。
对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的体育发展情况进行关注与评价,主要应从这几方面来探讨:首先应了解打工子弟学校的体育管理现状包括学校体育的外部管理和学校内部体育组织管理;第二就是要了解打工子弟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主要包括体育课开设及体育教学大纲执行情况、体育课教学内容、学生对体育课的评价和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内容;第三是了解打工子弟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包括学校的早操、课间操的开展情况及学生态度、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情况及学生态度、课外运动训练、竞赛开展情况及学生态度和制约打工子弟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第四要了解打工子弟学校体育师资情况,包括体育师资队伍的结构、体育教师的待遇、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等;第五要了解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硬件设施情况,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经费来源、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数量与质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需求的情况以及学生对使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希望;第六是要了解学生家长对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的期望。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发展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体育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综上所述,打工子弟学校的产生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无论此类型学校的“合法”与“非法”,都体现了我国亿万打工者的子女渴望接受教育的迫切需求,然而由于打工者的收入与所在城市生活成本之间的悬殊差距,导致了其子女在接受教育包括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或多或少的缺失。从弘扬与践行“北京精神”尤其是包容发展的维度去对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的状况进行探讨研究,可以比较客观适时地找出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在北京“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可以促进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同在蓝天下共同受到公平教育,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张航.美国解决外来人口和乡村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作法及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
[2]冯玲.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J].城市问题,2003(2)
[3]徐林林.在夹缝中生存——北京市两所“非法”打工子弟学校生存状况分析[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4]孙坚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以苏州的情况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5
[5]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市湖里中学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6]易志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政府治理——以上海为个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
[7]王涤.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04(4)
[8]霍笑敏,付浩,赵雨.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开展体育援助的研究[J].运动,2010(2)
[9]马利亚.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10]刘琪.践行“北京精神”,推动北京科学发展[N].北京:北京日报,2011.11.3
[1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M],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