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2013-01-30 14:10章斐龙
浙江经济 2013年13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机制科技

文/章斐龙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文/章斐龙

要抓住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一核心问题,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管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须不断深化产业技术创新主体、创新主力、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评价等方面的科技体制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保证。要抓住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一核心问题,更好地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管理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以改革强动力、以创新激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一)培育主体,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

针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要从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入手,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着力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企业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要把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企业研发机构,特别是大型企业研究院,作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的首要任务。同时,支持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结合,开展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方式创新,向总部型、品牌型、高新型、上市型、产业联盟主导型企业方向发展。

完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好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要通过发展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及中小企业板、创业板、股权投资、中小企业债券等,拓展金融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方式和途径。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完善相关投资、贸易和消费政策,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

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结合机制。科技创新要以“产”为主导、“研”为基础、“用”字当头,促进企业的“产之需”与高校院所的“研之能”无缝对接。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联盟,开展技术合作和重大科技创新攻坚,共建公共技术平台,突破产业发展核心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集聚产业技术优势,转型发展成为总集成商和总承包商,开拓技术市场、推动产业创新。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凡是产业目标明确的,要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项目资金要向企业倾斜。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

(二)强化主力,提升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创新服务能力

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主力作用不到位、创新服务能力不够强等问题,要通过推进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创新,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创新服务能力。

深化分类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公益类科研机构要坚持社会公益服务的方向,探索管办分离,建立适应农业、卫生、环保、海洋等不同领域特点的创新支撑机制。基础研究类科研机构要积极瞄准前沿问题和战略需求,建立有利于提升原始创新等方面能力的运行机制。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坚持企业化转制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制定科研院所章程,完善治理结构,落实法人自主权,推进绩效工资、用人制度和考核评估等配套改革,激发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建设高水平大学,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必须依托高等学校资源优势,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科研教学团队,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明确学校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实行专业动态调整,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革,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结合。深化高校与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合作机制,鼓励高校教师转化和推广科研成果。

(三)统筹协同,强化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针对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科技创新资源分散和封闭低效等问题,必须走协同创新之路,加强各区域与各部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以及国家与地方、军事与民用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推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加强科技资源集聚和平台支撑。高新区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要加快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打造浙江区域创新的战略高地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平台。加快推进高新园区和产业集聚区融合发展,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特色。联动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与新兴产业基地、研发基地与总部基地建设,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和协同。要增强创新平台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引导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提升技术转移、专业咨询、投融资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专业服务能力,强化创业辅导功能,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培育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建立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健立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合理开放科研设施的机制。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模式。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和科研基础设施,要加快建立统一的管理数据库和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并依法向社会开放。国家和各级政府投资的科研设施应作为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其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应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采用市场化方式,向企业开放各类科技资源,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社会化服务。

(四)创新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激发创新活力

针对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适应、项目经费管理不合理、创新活力受束缚等问题,要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创业创新机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是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完善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决策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完善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方式,努力提高公共科技服务能力。二是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拓宽科技项目需求的征集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形成机制和储备制度,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公平竞争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的法人责任制,建立对科技项目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三是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强化对科技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管,完善预算和信息公开,严格科技财务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创新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经费管理机制,增加项目承担单位的预算调整权限,提高经费使用自主权。在科技项目和经费的管理上,既要防止“天女散花”,也要防止过度集中于少数科研人员。

完善科技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让有创意、懂科技的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快培养一大批科技企业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留职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用于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完善科研类事业单位自主处置科技成果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以自主科技成果入股创办企业,以商标、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等非货币资产出资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70%。积极实行“宽入严管”的企业登记制度,优化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注册办理手续。充分发挥民资充裕的优势,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创立各类风险投资资金,积极探索吸引民间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投向人才创业的新路子。通过降门槛、宽准入、拆篱笆等方式,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让科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五)明确导向,构建科学的创新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

针对评价考核科技成果的标准不科学、人才评价和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完善各类人才创新发展和激励制度,更好地发挥科技和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核心,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基础研究要以同行评价为主,重在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重在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重在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坚持公开提名、突出重点、完善标准,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重点奖励对产业创新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技成果和杰出人才,提升科技奖励的正能量。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朝着社会需要、市场需求方向改革发展,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提高学科与产业、专业与就业的契合度。

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围绕培养造就高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队伍,制定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改变片面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纠正把很多精力用于填报各类申报和鉴定“表格”的现象。支持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业绩作为应用型研究人员职务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健全科技人才柔性流动、双向流动等机制。实施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公开招聘制度。改革用人单位对人才和职务成果的管理方法,扩大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自主权,提高技术要素在收益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科技人员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创新创造、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

(作者为浙江省省政府参事室党组成员)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机制科技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