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哲琪
近日有媒体报道,诸暨大唐镇一袜企因外商不愿印“中国大唐”字样,婉拒了千万美元的订单。独特创新的生产工艺使这家企业敢于向贴牌生产说不。为他人作嫁衣的生产模式悄然变化。然整体而言,浙江制造业发展状况仍存在诸多制约。
传统产业“三十年如一日”长期困扰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纺织业始终位居浙江经济版图第一,成就了浙江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2012年,浙江人均GDP居全国第5,纺织、服装和皮毛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15%,而全国平均不到7%。这也进一步表明浙江产业结构至今仍然处于传统产业比重较高的低水平状态。
投资拉动的制造业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2012年,浙江固定资产投资17096亿元,占GDP比重为49.4%,尽管远低于全国70.3%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高位。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固定资产投资率一般稳定在略高于20%的水平,新兴工业化国家基本保持在25%—28%之间,发展中国家也大致相同。对于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保障不足的浙江而言,投资拉动型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
制造型企业无法摆脱低利“紧箍咒”。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尽管有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却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2012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1%,低于全国平均1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规模第一的纺织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1%,比全国平均低0.8个百分点。
利润微薄与浙江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实际情况不谋而合。2012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为6.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而全国平均水平为29.3%。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为148.0亿美元,占全国高新产品出口的2.5%,远远低于浙江出口在全国占比10.6%的水平。技术产业的缺位导致研发投入强度不够高,尽管有庞大的制造能力,但对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没有实质性的贡献。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浙江制造业大而不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偏低产品为主的格局未根本改变,外贸出口产品多数利润菲薄。2012年,浙江人均GDP约合10022美元,站上了新的发展平台。跨越一万美元大关的阶段,是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调整优化的加速转换期。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浙江亟需突破对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走向高端。浙江人文荟萃,将文化卖出去或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新思维。前段时间,笔者在温州调研,艾叶文化公司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以唐代名画为题材的鼠标垫与鼠标,转眼便成了标价近300元的高档艺术礼品,而且销路顺畅。当然,不可否认这其中蕴含领先的印刷技术,独具匠心的设计以及华丽精致的包装。新的在旧的中,现代在历史中,如此也可以联想到改良式创新在产业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制造服务“合奏”谋升级。2012年,浙江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于日本1980年时期,当时日本的三次产业比例为4:41:55,而浙江产业比例4.8:50.0:45.2,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低于日本同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制造业与服务业正在呈现融合趋势。服务作为产品的延伸,不仅是对产业链的补充,而且增加了产品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跨区域产业发展优化空间结构。作为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浙江大批中小企业从事相同或相近产业,大量同类产品的生产导致规模不经济,组织化程度较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边界分明的“诸侯国式”区域发展格局就不再适应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这时,就需要跳出区域经济层面,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角度,统筹规划、资源整合。
——大浪淘沙促进优势企业更上一层楼。在调研时了解到,一方面是优质企业拿不到土地拓展业务,另一方面是濒临倒闭甚至已经停产的企业不愿搬离。而企业兼并重组则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为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利契机。浙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阵痛,部分企业不可避免面临倒闭困境。然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或许也正是浙江经济发展中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