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毛泽东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纪要

2013-01-30 13:30耿化敏吴起民
中共党史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史料学者学术

耿化敏 吴起民

(本文作者 耿化敏,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副教授;吴起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硕士研究生 北京 100872)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3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中共党史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国史学会高校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联合主办召开“新世纪以来毛泽东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行政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20多位学者参加研讨,对21世纪以来毛泽东研究的进展、热点、动态、问题和前景作出了回顾、评价与展望。

经过十多年的文献积累和研究沉淀,新世纪以来毛泽东研究涌现出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传 (1949—1976)》为代表的一些新成果。毛泽东研究周期性热潮的出现,既与毛泽东的地位和贡献密切相关,又折射出学术界对于改革开放的现实关怀。

随着毛泽东文献的公布和学术环境的开放,中外学术界已摆脱了“各说各话、各取所需”的现象,从意识形态的对立发展到在共同史料基础上开展历史本源层面的对话和交流。与会学者认为,国内外政治生态环境和学术氛围的差异使毛泽东研究的交流有所限制,国内研究者应正确把握毛泽东研究的学术性和政治性、学理性和宣传性的区别、联系和互动之关系,全面认识研究者具有的缅怀伟人、历史求真和现实求用的立场,避免出现极端对立的两极化现象,在学术对话和交流中不断走向深入。

毛泽东研究的新进展既表现在毛泽东生平思想的各个方面,又渗透于中共通史、高层人物、冷战中国史等各研究领域。毛泽东为中国留下了丰富复杂的历史与政治遗产,值得研究者开掘和总结。与会学者讨论了毛泽东文献的新解读、毛泽东和中国现代化、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近代中国民粹主义、毛泽东党建思想、“毛泽东热”现象、国际“毛主义”等问题,检视了毛泽东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成果。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是新近毛泽东评价问题的热点。与会学者认为,评价毛泽东应置入中国现代化史的长时段语境下,考察毛泽东为后人提供了哪些历史遗产。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的历史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政治前提、制度基础、物质基础和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构成改革开放的起点。与会学者强调,全面认识“两个三十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既要从宏观上全面研究二者的继承、扬弃和发展、创新的逻辑关系,又要运用扎实可信的研究成果把这一宏观认识落实到毛泽东研究的中微观层面。

以利用档案文献见长的实证研究是推动毛泽东研究进展的重要动力。一些实证研究成果坚持历史阐释基于原始史实,从历史环境中解读毛泽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理论研究的过度解释倾向,澄清了若干史实谬误,从还原历史本真的角度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实证研究的价值,同时提出加强方法论意识,提升毛泽东研究的理论品质。

与会学者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指出毛泽东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毛泽东纪念宣传活动的学术含量问题。对于周期性的“毛泽东热”现象,既要充分肯定国家和学术界开展的纪念活动对毛泽东研究的推动作用,又要正视社会现实和新媒体引发的一些问题。在网络空间和商业炒作中出现的一些言论,表现出对毛泽东评价的对立化、极端化、情绪化倾向。有的论著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毛泽东研究,采取“为我所用”的功利立场,所作的价值判断背离了事实判断。有的纪念文章学术含量不高,属于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这影响到毛泽东功绩的宣传和毛泽东研究成果的普及。

第二,毛泽东文献的利用和解读问题。挖掘和运用新材料是实证研究的基础。利用新材料是必要的、更需加强,已公布的文献材料也提供了研究空间和新课题,但现有的研究视角和文献解读还存在不足,造成实证研究的“碎片化”和“炒冷饭”现象。

第三,毛泽东研究的理论方法运用问题。毛泽东生平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毛泽东思想史研究有待加强。目前,思想史研究者对基础史料重视不够,往往从既有理论框架出发,剪裁史料来说明理论,忽视历史人物在历史环境下的心理活动,难以解释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尤其对毛泽东来说,心理分析的难度更大。一些史料不足和脱离历史语境的文本分析与心理解读,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解释力。

第四,毛泽东研究的学术规范意识问题。学术规范是毛泽东研究走向学术化、加强国际化、提升学术影响的重要前提。毛泽东研究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学术规范意识,同时在史料运用、学术史梳理、概念话语界定、历史叙事、理论分析等方面存在不端现象,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冷战思维等因素的影响犹存。由于缺乏共同认可的学术规范,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缺乏学术批评。

与会学者研讨了毛泽东研究的发展趋向,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第一,注重毛泽东研究学术史的梳理和研究。对于纪念史学推动下的毛泽东研究热潮要进行冷思考,未来研究应注重从学术史视角探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著作、代表人物及其代际转换,更加明确“问题意识”,厘清学术史脉络,规避学术泡沫,为后续研究提供立论基础和学术参考。

第二,注重新旧历史材料的利用和解读。历史文献是毛泽东研究的基础,未来的研究应在总结毛泽东文献的数量、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文献学、史料学的方法,既不应以新旧之别简单地处理史料,充分解读已经公布的材料,又要拓展史料源头,加强档案、口述等各种材料的证补,提供新的历史洞见和理论分析。这将是毛泽东研究新突破的关键所在。

第三,注重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课题。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同等重要,在加强毛泽东生平研究的同时,应逐步走进毛泽东的精神世界,结合时代大潮、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历史人物的心灵和心态,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开辟毛泽东心理研究的新课题,倡导开展毛泽东话语中的情感系统、伦理系统和真理系统的学术研究。

第四,加强学科对话,整合研究资源,增进研究主体的互动。毛泽东研究涉及不同学科,不同的研究路径、学科理论、话语系统和研究方法各有短长,而打破森严的学科壁垒、开展学科对话是开拓毛泽东研究新境界的迫切要求。档案文献的整理和运用,研究课题、研究奖项的设置和评选,研究成果的流通和评价,这些学术资源的生产、分配和整合对于毛泽东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学院、民间学者以及海外学者对于毛泽东研究的关注点各有侧重,不同的研究主体的互动和合作是毛泽东研究时代化、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史料学者学术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史料二则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