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3-01-30 13:03:22盛来芳
海洋经济 2013年1期
关键词:淡化海水产业链

盛来芳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6)

【产业经济】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研究

盛来芳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6)

随着淡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海水淡化产业日益受到重视。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产能大量闲置和行业严重亏损等值得关注的问题,影响到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具有战略新兴特征、公用事业特征和市场竞争特征等三个产业经济属性,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分析认为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需求不足、价格偏高、产业链残缺。应从产业扶持政策,以产业链管制和产业资源整合等三个层面调整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导向和发展政策,促进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海水淡化;产业链;产业属性;发展政策

引言

海水淡化作为淡水资源的增量与替代技术,已经成为新世纪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战略选择,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支持。据统计,截至 2010 年底,全球已有 150 个国家和地区在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已建成和在建的海水淡化工厂有 15 000多个,合计装机容量为 7 170 万立方米/日,已解决了2亿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全球海水淡化工程总投资额达数百亿美元,且每年以 20%左右的速度递增[1]①数据来源: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海水淡化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产能闲置和行业亏损问题。根据《经济参考报》的调查分析,天津、山东等产业发展领先地区的海水淡化装置产能严重闲置。天津已建成投产的6家海水淡化厂均存在大面积停工现象,国家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天津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工程产能闲置率达到 80%以上,泰达新水源海水淡化厂已全线停产,其他同类工程半开半停的状态也十分普遍。除天津外,山东荣成的日产 5 000 吨级国家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经全部停产,河北曹妃甸海水淡化现在也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1]。

产能闲置或产能过剩,其本质是需求不足、成本过高,造成越生产亏损越多的行业困局。这样的产业现状与规划中蓬勃发展的产业前景形成鲜明的对照,形成了一连串令人深思的问题:当前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产业发展战略应该做怎样的调整?相对于以往技术视角的研究,本文将从产业经济和产业链的视角对海水淡化产业的基本属性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对当前产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和解释,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1 海水淡化产业属性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

2010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其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从定义来看,刻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两个重要维度分别是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2]。

海水淡化产业在世纪初就被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海水淡化技术路线中的反渗透膜法是当前新材料研发领域的焦点,相关膜及膜组件的技术创新在苦咸水淡化、废水资源化和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等循环经济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海水淡化相关设备装置的研发制造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方向,对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海水淡化产业规模在未来仍将保持 15% ~ 20%②数据来源: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海水淡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增长率 ,远高于普通行业的成长性和全球经济的增长率,国际社会对海水淡化水的需求十分旺盛。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凸显,海水淡化产业的社会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1.2 公用事业属性

从产业链条来看,海水淡化产业包括从最初的自然资源——海水的提取,到对资源的处理和利用——脱盐,再到最终产品——淡化水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其本质是对海水资源的加工和再利用。由于海水是全人类的公共资源,并没有明确的产权属性,因此对于该类资源的利用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制和标准,就很容易引发经济学中的“公地悲剧”,最终可能导致资源开发利用上出现一系列问题。

胃癌手术会带给患者机体较大的创伤,手术操作极具侵入性,容易使得患者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相关应激反应的几率很大,会对患者手术进行及预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医学已证实:手术创伤越大,造成的应激反应越强烈,患者体内儿茶酚胺分泌量持续增加,促使血流动力学大幅度波动,随之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及心率增快等方面不良情况,特别是临床上为患者行气管插管麻醉后,患者机体应激反应更大。

从产业的终端产品来看,提供给居民的市政用淡化水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一般由政府统一生产、统一供给、统一定价。另外,淡化水的副产品浓盐水的排放也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海水淡化产业链两端的资源和产品属性决定了该产业具有公用事业属性,政府不但需要合理规划、引导和规制产业的发展,而且需要成为该产业链中的一环,实现和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能。

1.3 市场竞争属性

海水淡化存在多种技术路线,从传统的多级闪蒸、低温多效、压气蒸馏等热法工艺到新兴的反渗透膜、电渗析等膜法工艺[3],在国内外都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引用。从国外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主导技术和市场需求都逐渐走向成熟,海水淡化产业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设施建设环节都已经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性的国际市场,在不同技术路线下从事设备研发制造的企业群也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国际招标、公私合作等运作模式的应用也已经相当广泛,法国 SIDEM、以色列 IDE、新加坡凯发等国际企业已经进入天津、青岛等地进行有关项目的合资建设和运营。

因此,从市场开放的角度看,海水淡化产业在某些中间环节上已经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性,尤其是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等领域。通过市场化的合作方式,一方面能够扩大融资渠道,提升工程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加快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的市场化步伐,加快相关技术的市场化应用,进而提高整体的竞争力水平。

2 中国海水淡化产业链的特征与问题

2.1 需求不足导致技术与市场脱节

海水淡化是海洋新兴产业之一,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而决定产业链是否能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社会需求。需求是联系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关键因素,与某些新兴产业一样,由于终端需求不足,中国海水淡化产业链存在着技术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终端需求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在工业用水方面,淡化水在能源、重化工、冶金等高耗水产业的用水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微乎其微,而且在新设立的相关企业和工业园区内,淡化水应用并没有作为企业新建和扩建产能的硬性约束。从民用水方面来看,除海岛地区外,大陆城市应用淡化水进行市政供水的积极性不高,市政用水的管网建设、分质用水设施等进度严重滞后。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淡化水应用的市场需求迟迟无法打开。

但在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环节上,自海水淡化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沿海地区投资热情高涨,相继制定海水淡化产业相关规划,推动技术引进研发、设备生产制造和项目建成投产,淡化水产能成倍增长[4]。这种技术端与市场端的脱节反映在产业链上就表现为严重的产能闲置,淡化水生产后没有明确的使用去向或者由于价格偏高而无人购买,长此以往,将严重损伤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并影响到后续的产业投资。

2.2 成本叠加导致终端价格偏高

产业链同时也是价值链,产业的各个环节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会产生成本或附加值,最终传导到终端价格上。当前淡化水出厂价格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成本不合理叠加所造成的。相对于海水淡化水,普通市政供水的成本并不低,但水库建设、管道建设、引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都是国家投资,没有正常核算到自来水价里,中国居民用水价格并未完全反映自来水的生产成本和淡水资源的稀缺性。

但是在海水淡化水的生产过程中,在投融资环节需要支付较高的银行利息,在基础设施环节需要投资土建和厂房,在设备安装环节需要购买价格较高的淡化设备和装置,在生产运营环节上也要承担较高的工业电价和及庞大的维护费用。由于当前针对海水淡化产业的补贴政策尚未明确,每一个环节的成本费用都计入到淡化水的终端价格之中,这使得淡化水价格基本上反应了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叠加成本,与普通市政供水相比形成相当大的劣势。以天津为例,居民自来水用水价是 4 元/吨,工业为 7 元/吨,而海水淡化成本为 8 元/吨。而天津北疆电厂生产的淡化水被直接接入天津市政管道,价格低至与自来水同价,结果导致企业严重亏损[1]。

但应该看到,作为一个具有公用事业属性的产业,产业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不应当由企业完全承担,而设备研发制造环节的额外成本通过产业链传导也是极不合理的。作为淡水资源重要补充的海水淡化水应该享受和普通市政供水相似的政策支持和成本补贴,否则淡化水将很难得到推广应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2.3 产业链残缺导致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应该看到,中国尚未形成依托于海水淡化的整体产业链,无论是技术环节还是应用环节,都存在产业环节的缺失问题,导致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附加值较低,产业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从技术环节看,在建设项目总体规模、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产业辐射能力等方面,国内与国外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虽有多家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但规模有限,大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在材料、零部件、专利技术、成套装置和工程实施等方面都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能力的欠缺导致产业辐射能力不强,膜技术在水资源再利用、特种分离等领域的应用尚未形成规模,大型海水淡化项目仍然依靠国外的技术输入。

从应用环节来看,淡化生产后的浓海水处理技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延伸,大部分浓海水只是简单的排放回海中,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局部海域的盐度非正常上升,容易发生生态灾难,尤其是在海水利用规模较大但海域相对封闭的环渤海地区;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浓海水中化学元素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海水淡化产业始终处于较低的产业层次,无法提高产业附加值。因此,依靠技术突破进行产业辐射和产业链的延伸,进而提高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已经成为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3 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以需求端为核心制订产业扶持政策

从中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当前所存在的产能过剩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供给端为核心的产业政策导向所造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产业发展绩效,就必须转变观念,以需求端为核心制订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针对海水淡化产业的特点,一是在财税政策方面,要从以往主要针对海水淡化项目的补贴逐步转到对淡化水消费者的价格补贴上来,进而打开淡化水的消费市场,扩大淡化水的社会需求;二是在要素保障政策方面,要通过引入民资、中外合资等方式拓宽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对于基础设施环节要通过贴息贷款等方式切实降低融资成本,进而降低淡化水的生产成本;三是在行政法规方面,要尽早明确产业的公益属性,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统一管理;四是要创新成本核算体系,利用会计手段降低固定资产折旧成本,改善海水淡化生产企业的财务状况。

3.2 以公益属性为标准推进产业链的“技产分离”

从产业属性来看,海水淡化产业链是兼具公益事业属性和市场竞争属性的复合产业链,并且产业属性的区别分别表现在不同的产业环节上。对于这种类型的产业链,如果将其作为整体按照单个属性进行监管或扶持,都将导致产业链某个环节上的资源配置非效率。因此,在市场化改革的导向下,根据产业属性标准来推进产业链的“技产分离”,对于海水淡化产业的长期发展就非常有必要。

“技产分离”是按照公益性原则,将海水淡化水的技术装备和淡化水生产分离。从海水淡化的技术路线来看,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技术路线,相应的装备设施也各不相同,由于技术装备市场已经逐渐成熟,因此具体的海水淡化项目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市场原则进行技术路线的选择和设施装备的投标,能够有效降低海水淡化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和技术风险;从淡化水生产来看,水的供应是一种公共产品,因而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包括对基础管网设施的投资、对产水质量标准的检验等。

“技产分离”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政府和市场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也能让政府集中精力对海水淡化水的应用进行重点扶持;二是切断部分不合理成本的链向传导,通过提高装备制造领域的市场竞争度来实现设备价格的合理化,进而减少技术研发领域的成本传导到淡化水生产成本的机会。

3.3 以循环经济为导向推动产业资源的整合利用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推动海水淡化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是产业资源整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也将是未来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发展和价值提升的必由之路。从当前海水淡化产业链的发展现状看,一方面需要加强技术端的辐射应用,即从产业链向产业群的发展过程,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浓海水的综合处理能力,提高资料利用效率。

从技术端看,反渗透膜法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高端水净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也给高性能膜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膜产品的广泛应用能够大幅提高产能,形成规模效应,进而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也会间接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从终端来看,浓海水的综合处理将同时涉及产业附加值和生态环境两大问题,有必要在产业规划中强调浓海水处理的产业衔接,充分考虑和精细化工企业合作,联合进行技术突破,从浓海水提取稀有元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浓海水的直接排放,降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1] 郭宇靖,毛振华.我国海水淡化产能闲置惊人 [N].经济参考报,2012-08-15(A05).

[2] 贺俊,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概念到理论问题[J].财贸经济,2012,5:106-113.

[3] 李常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3:74-77.

[4] 刘冬林,王海锋,庞靖鹏,等.进一步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2012,4:20-24.

Research on Desalin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hain

Sheng Laifang
(Zhejiang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Center, Hangzhou 310006, China)

As the fresh water resources become increasingly scarce, the desalination industry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fter years of efforts, China′s desalination industry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but it still faces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industry losses which affect the long-term healthy development of desalination.The industry has three basic industrial economic attributes: being strategically newly emerging and,a public utility in nature and facing market competition.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hain, main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demand, high price and incomplete industry chain are identified.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development guidance and policy through industrial support policy, regul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dustri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desalination industry.

desalination; industry chain; industrial attribute; development policy

F407

A

2095-1647(2013)01-0038-05

2012-11-02

盛来芳, 男, 经济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分析与产业经济研究, E-mail: lfsheng1984@163.com。

猜你喜欢
淡化海水产业链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6
喝多少杯海水能把人“渴死”?
趣味(数学)(2019年12期)2019-04-13 00:28:58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产业链春之奏鸣
海水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50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环球时报(2010-02-03)2010-02-03 12: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