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2013-01-30 03:23董永在马丽娜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民生

□董永在 马丽娜

(武警指挥学院 政治工作系、训练部,天津 300250)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而“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近年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走科学发展之路,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但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提高,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特殊意义

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的根本利益问题,并常与“国计”相提并论。孙中山先生更是认为,民生即“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P802,终其一生为实现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而奋斗。当然,这个革命任务并未完成,最后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无论是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还是欣欣向荣的改革开放阶段,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的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由基本温饱跃入总体小康并向富裕阶段前行,民生状况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但民生具有阶段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的基本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表明,满足民生需求的消费资料生产基本可依次分为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三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表明,人们的生活需求基本可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类,并且依次呈现由较低向较高层次梯次转化的趋势。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发展,经济总量迈上一个大台阶,诸如极端贫困、温饱不足等生存层面的民生问题已得到了较好解决,极大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然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2]P1364。随着生存层面民生问题的逐步解决,诸如上学、就业、分配、看病、住房等发展和保障层面的民生问题开始凸显。为此,十八大报告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对今后进一步提高民生质量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周密部署,并承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顺民心、谋民利、解民忧、造民福的“中国好声音”。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感觉到,再走苏联式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是没有出路的,“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P370而且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穷、不是平均,而主要体现在比资本主义更加发达的生产力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上,并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针对人们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认识误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高度集中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此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中,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可以说是条条关民生,事事系民生,这也正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最大资本。

(三)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支点

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归根到底就是要使全体党员始终牢记党的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党正是一直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实干富民,才始终保持了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跳出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而长期执政。所以说,“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为民生连着民心,反映着民情,折射着民意,是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纯洁的测量仪。1989年,苏联社会科学院就“苏共究竟代表谁?”进行调查问卷,结果认为代表劳动人民的7%,代表工人的仅为4%,而认为代表官僚的则多达85%。[4]P110在苏联人民眼里,苏共已不再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了,它经济上不注重为人民提供“牛奶、面包”,政治领导阶层又由“人民公仆”蜕变为“人民的主人”,先进性和纯洁性丧失殆尽,这才是苏共垮台的致命原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如何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为根本的着力点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所谓“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存”[5]P114。我们党只有不断解民生之忧、济民生之困、帮民生之需,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我国当前民生问题凸显的主要表现

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再加上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制约民生改善的体制机制障碍还较多,诸如收入分配、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民生问题也日益凸显,牵动着普通老百姓的神经,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一)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近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是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从绝对数字来看,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5227元,到2011年拉大至1.48万元,农村居民滞后于城镇居民将近12年[6]P125;从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来看,2002年为2.79,2011为3.13。这也是我国农村市场广大、内需却长期疲软、拉动不起来的重要原因。二是贫富差距急剧加速。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用于衡量国家贫富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2000年为0.412,到2012年上升为0.474,已经超过了联合国设定的0.4的警戒线,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分配不平等的国家之一。[7]邓小平同志就曾警告,“少数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2]P1364

(二)教育公平面临重大挑战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尽管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据统计,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以前一直没有达到4.4%的国际平均水平,2009年仅为3.59%,2012年有望达到4%,但也不仅远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4.7%-7.4%的水平,而且也低于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6]P179财政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总体稀缺和分布不均,使学前“入园难、入园贵”和中小学“择校热”等民生热点问题凸显。[8]P28此外,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仍然制约着教育公平实现。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9.4%在公办学校就读,但农民工子女在打工城市异地参加中考、高考的问题仍未得到制度性保障。而且越是重点名牌大学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就越低,近年来考入北大清华的农村大学生只占15%左右,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均低于30%,而上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高达80%以上。[9]

(三)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紧迫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获得收入、维持生计、改善生活和获得尊严的基本途径。这些年经过政府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就业总量还是结构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就业难的问题。一是难在岗位。据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是2500万人,年均只能提供就业机会1200万个,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高达1300万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仍没有改变。二是难在技能。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简单劳动岗位开始锐减,而一些技术性含量较高的技工、焊工、钳工等复杂劳动岗位不断增多,但技能单一的求职者不能及时适应岗位需求的变动,致使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失业现象。[10]三是难在观念。在选择单位时,不少求职者仍然认为越大越公越垄断越好,优先考虑职业稳定性和福利待遇,而把“专业对口”、“兴趣爱好”放在其次,从近些年国考连年突破百万大军的迅猛之势就可见端倪。四是难在腐败。个别地方和部门打着“公开招聘”、“考试录用”的幌子,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设置门槛、量身定做,习惯将亲戚朋友安排到本部门、本单位,除少数特殊人才外,普通就业者通过正常的招考途径很难进去。此外,性别、户籍、地域等方面的歧视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就业,这都无形中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就业难问题。

(四)看病就医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这些年我国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国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与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新需求还不相适应。据统计,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居民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201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明显低于世界8.5%左右和发达国家10%以上的平均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仍在34.8%左右,大大高于世界平均20%以下和发达国家平均15%以下的水平。[11]由此导致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一些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一些医疗技术好的三级甲等医院总体数量偏少且分布不均,再加上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健全,老百姓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五)住房供求不平衡局面严重

“房子”不仅是人们的安身之地、栖息之所,更是人们情感的归宿和家庭的依托。十年来我国住房存量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但受人口因素、传统重买轻租观念等影响,我国住房刚性需求极大,加上改善型和投资需求,现有住宅开发建设数量仍难根本解决住房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是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尽管从2010年开始国家先后颁布“国十条”、“国八条”和“新国八条”,但房价依然上涨,远远超出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一些中低收入阶层只能是望房兴叹,即使花上几代人的积蓄买了也成为了“房奴”,从而加大了已存在的贫富差距。二是保障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从2008年不足4%提高到目前的11%[12],但仍然存在着总体供应量不足、位置偏、配套差、质量劣等问题,特别是在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过程中,还不能实现应保尽保,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保障住房持有不公的现象,致使普通民众住房愿望难以真正满足。

自从苏长河有了将石头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幻术之后,石头就经常晚归早出,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他媳妇的毛病治愈了。就像干旱的土地,有了雨水一遍遍的浇洗,没有了病痛,却有了滋润。柳红丰满了一些,美丽了一些,肌肤像冻猪油一样细白、水嫩;尤其她的胸脯滚圆滚圆的,比春天大了许多,要是有了孩子,绝对养人。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举措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3]P203以上这些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因此,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必须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相关制度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一)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因为当“物”的发展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人”的发展问题是无法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的。

一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这样写到:“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4]P633。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虽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水平仍然排在100名之后,扶贫标准提升后,我国还是有1.28亿多人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生产力仍然很落后。因此,必须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管世界形势如何变换,周边环境如何复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这是实现我们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前提。

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所凸显的一些民生问题,不是由于发展生产力引起的,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展方式偏颇出现的问题。如有的地方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见物不见人”、唯GDP是从,在办工厂、开矿场、引项目等经济建设的时候,不顾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致使沃野变荒田、森林遭毁灭、河水成干沟、空气受污染,最终遭殃的还是生活在当地的老百姓。据统计:1979年-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以上,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但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单位GDP的能耗高出经合组织30个国家平均值的20%。[15]近些年来,由环境问题影响当地民生状况引发了诸多群体性事件,这给我们以牺牲民生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因此,各级政府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真正“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因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二)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树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民生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郑重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2.不断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

现在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有能力在民生建设事业上大显身手,关键是看如何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当前我国财政的社保支出、文化教育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虽然绝对数量在增加,但是在GDP中的比重总体还比较低,大都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和标准。因此,各级政府必须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舍”得砍掉不必要的行政经费,少建一些豪华的“形象工程”,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事关民生幸福的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环保等领域,真正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好主导作用。“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16]P4,这样做表面上好像花了钱、舍了“财”,但实际上得到的却是滚烫的民心,是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赖和衷心拥护。

3.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各级政府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拥有人民赋予的众多权力,这些权力既可以为民谋利,但若监督不力,也容易假公济私。因此,必须“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切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的轨道。现在,确实存在着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不能依法行政,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现象,如城管粗暴执法、城乡暴力拆迁等问题,影响恶劣,甚至成为了激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有的地方政府肆意挥霍国家资财,奢侈浪费严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等等。这些行为既败坏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也严重地影响了当地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各级政府机关都要站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高度,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真正做到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三)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有了公正的制度,就不会轻易改变,就不会因为政府的更替和领导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17]P3。

1.健全机会均等的共享机制

英国著名思想家汤因比指出:“人不仅仅是靠面包过活的,无论人的物质生活可能被提高得多高,也无法满足他在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需要。”[18]P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均等发展机会的渴望和需求极为强烈。当前,关键是要向全体人民提供顺畅的流动机制,流动通道越畅通,社会就越有活力、越和谐;相反,流动渠道越狭窄,社会就越对立、稳定就越困难。一些普通民众由于经济上的“先天不足”使他们拼不过资本、拼不过权力、拼不过“关系”、拼不过声望,于是出现了“官者为子女创造人生、富者为子女设计人生、穷者使子女延续人生”的这种阶层“固化”现象,“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因此,必须按照十八大的要求,“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样才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使人民生活得更舒心。

2.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卢梭在《政治经济学》中就提到:“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19]P20温总理在2010年2月与网民交流时也强调,做大“蛋糕”是政府的责任,分好“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初次分配只是解决效率问题,只有再分配才解决公平问题,而实际上目前许多的不公问题往往就发生在初次分配领域,集中表现为一线普通劳动者的报酬偏低,而弱势群体又没有足够的生计保障。这样的分配制度长期下去,必然产生少数人掌握大量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却占有极少量财富的局面。因此,必须真正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切实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力度,真正实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目标,有效避免“有些人家财巨万,另些人贫无立锥”[20]P210的两极分化局面,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近年来我们连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退休金标准和扶贫标准,今年2月国务院又出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就是要逐步缩小这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如期实现2020年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3.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其实,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就是要在人们“吃饱穿暖”的基础上解决“气儿顺”的问题,重点是畅通社会下层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重视倾听普通民众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普通老百姓“人小帽子低,说话没人理”的现象,无法对公共决策施加影响,导致普通民众的切实利益在受损后通过正当的渠道无法及时得到公平地解决,往往投诉无门,结果“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只能以上访、堵路、静坐等高成本的方式表达不满和诉求。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大多数群体性事件主要由于普通民众缺乏话语权、诉求渠道狭窄、利益协调不公、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引发的。因此,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给普通老百姓搭建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并及时回应这些利益诉求,切实合理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防患未然、防微杜渐。当然,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还必须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把好的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把好的政策原原本本地执行好。

总之,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1];就是要使人民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汤堃.试论党的宗旨的重要性[J].求实,2004(11).

[5]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6]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中国官方公布基尼系数引争议[N].参考消息,2012-01-21(15).

[8]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曹文振.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是个大问题[N].学习时报,2012-09-24(09).

[10]王炜.二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将达最高峰9.97亿[N].人民日报,2011-02-23(13).

[11]宁吉喆.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素质[N].光明日报,2012-11-25(2).

[12]温家宝.奋力开创中国经济更加光明的未来[N].人民日报,2012-09-12(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辛向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N].北京日报,2012-08-06(17).

[16]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17]〔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8]〔英〕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9]〔法〕卢梭.政治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1]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猜你喜欢
民生
民生设施非“摆设”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请注意,这些涉民生新规已施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为了精准治霾 为了民生幸福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