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丹, 缪 畅, 肖 围, 满瑞林
(1.湖南城市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益阳413000;2.中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用作介质或流体输送的铝管,由于长期处于腐蚀环境中,极易被腐蚀,从而导致介质的泄露和其他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铝管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防腐预处理[1-2]。铬酸盐钝化和阳极氧化为最常见的处理方法。铬酸盐钝化工艺简单,成本低,抗蚀性能好,但由于六价铬具有致癌作用,对人体和环境存在严重的危害。目前,许多政府或组织已经颁布法规限制铬酸盐钝化铝材的使用[3-4]。而阳极氧化工艺的处理过程复杂,能耗高[5];另外,得到的阳极氧化膜硬度高且易脆,对铝管后续的弯曲等机械加工工序非常不利。硅烷化处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金属表面处理工艺,由于其工艺过程无污染、处理件耐蚀性好,受到人们的青睐[6]。且经硅烷处理过的金属表面对有机涂层的胶黏性能优异。研究表明:硅烷特殊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可以与金属形成Si-O-Me(Me表示金属)化学键,从而提高涂层与基体金属的结合力,有利于金属的进一步涂装[7]。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亲水性与疏水性硅烷在醇溶液中相互混合、水解后,在铝管表面通过浸渍法成膜[8]。考察了混合硅烷协同长链酯类缓蚀剂制备的复合膜的耐蚀性,并初步探讨了其耐蚀的作用机理,为以后铝管防腐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将外径7.8mm、厚1mm的工业纯铝管(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Cu 0.002%,Fe 0.13%,Si 0.05%,Ti 0.016%,Mn 0.007%,Mg 0.001%,Zn 0.01%,Ni 0.004%,Al余量)裁成长度为70 mm左右的试样数根。试样两端经过改性丙烯酸甲酯封口后,按照文献[4]中的步骤对其进行金属表面预处理。
实验所用的三种硅烷分别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DB550)、双-[3-(三乙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DB619)和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DB172)。这三种硅烷均由湖北应城德邦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提供。按DB619∶DB550或DB172∶无水乙醇∶蒸馏水的体积比为1∶4∶5∶90混合,用冰醋酸调节pH值至3.5,搅拌30min,配制体积分数为5%的混合硅烷溶液100mL。
将已经预处理好的试样浸入浓度为1mol/L的NaOH溶液中1min,风干后在室温下浸入上述混合硅烷溶液中,10s后取出,压缩空气吹干后转移至60℃下质量浓度为30g/L的长链酯类缓蚀剂溶液A中,10s后取出,压缩空气吹干后置于100℃的恒温鼓风干燥箱中固化4h,即得混合硅烷/缓蚀剂复合膜。
1.4.1 CuSO4点滴实验
CuSO4点滴液的配制:称取CuSO4·5H2O(AR)6.2g,NaCl(AR)5.0g,量取体积分数为0.37%的盐酸2mL,用蒸馏水溶解至150mL。
1.4.2 析氢实验
将试样置于盛有50mL 3mol/L HCl溶液的磨口锥形瓶中。盐酸与试样发生反应:
用倒立的滴定管收集产生的氢气,每隔一段时间读取氢气体积。将氢气体积作为纵坐标,反应时间作为横坐标,绘制析氢图。开始析氢的时间越晚,析氢速率越慢的试样,其耐酸腐蚀性能越好。
1.4.3 碱浸失重实验
将每种试样各三份精确称重后,在浓度为0.2 mol/L的NaOH溶液中浸泡5h,取出后用蒸馏水浸泡、超声波清除表面腐蚀产物,压缩空气吹干后再称重。用试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平均失重量来考察其耐碱腐蚀性能。
1.4.4 盐雾实验
采用上海新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YW-10型盐雾箱,按照GB/T 10125-1997中的中性盐雾实验(NSS)方法进行。
1.4.5 Tafel曲线的测定
在自制三电极体系中,将试样制成暴露面积为1cm2的工作电极,辅助电极为铂片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SCE)。利用PRINCETON公司的PARSTAT 2273型电化学工作站对试样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的Tafel曲线进行测定。实验时系统温度控制在(25±2)℃。
各种试样的CuSO4点滴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耐蚀时间顺序为:DB619+DB172+A复合膜>DB619+DB550+A复合膜>DB619+DB172复合膜>DB619+DB550复合膜。与单一的混合硅烷膜相比,混合硅烷协同缓蚀剂制备的复合膜具有更优异的耐蚀性,其中DB619,DB172和缓蚀剂A的协同效果最佳。
表1 CuSO4点滴实验结果
图1为混合硅烷膜和复合膜的析氢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开始析氢的时间顺序为:DB619+DB172+A复合膜>DB619+DB550+A复合膜>DB619+DB172复合膜>DB619+DB550复合膜。很显然,DB619+DB172+A复合膜试样的析氢速率最慢,说明混合硅烷/缓蚀剂复合膜具有很好的耐酸腐蚀性能。
图1 混合硅烷膜和复合膜的析氢图
表2为各种试样在浓度为0.2mol/L的NaOH溶液中的失重速率。从表2中可以看出,失重速率顺序为:DB619+DB172+A复合膜<DB619+DB550+A复合膜<DB619+DB550复合膜<DB619+DB172复合膜。很显然,DB619+DB172+A复合膜的失重速率比其他膜层的都要小,说明该混合硅烷/缓蚀剂复合膜具有很好的耐碱腐蚀性能。
表2 碱浸失重实验结果
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的环境下,连续喷射200h为一个周期来检验铝管膜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单一DB619+DB550和DB619+DB172混合硅烷溶液浸泡过的试样分别在125h和132h出现明显的局部腐蚀;而对于混合硅烷协同长链酯类缓蚀剂而言,试样经过200h后才出现相应的点蚀,尤其是DB619+DB172+A复合膜的耐蚀性最优,其出现点蚀的时间高达216h。这与CuSO4点滴实验的结果能很好地吻合。
在电位扫描范围-1.0~-0.5V(相对于参比电极),扫描速率1mV/s的条件下,对两种混合硅烷/缓蚀剂复合膜试样进行Tafel曲线的测量,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将图2的测试结果,结合Cview软件对其进行拟合,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
图2 试样的Tafel曲线
表3 Tafel曲线的拟合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出,试样的自腐蚀电流密度顺序为:DB619+DB172+A复合膜<DB619+DB550+A复合膜<DB619+DB172复合膜<DB619+DB550复合膜。DB619+DB172协同缓蚀剂A制备的复合膜,其自腐蚀电流密度最小,与单一的混合硅烷膜相比,下降了一个数量级,说明这两种混合硅烷能很好地协同缓蚀剂,从而提高了铝管表面的耐蚀性。
本文所用的DB172的结构式,如图3所示。其中:—OCH2CH2OCH3为可水解基团,水解后生成硅醇羟基(—SiOH);—CH=CH2基团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由于铝表面带有电荷,硅烷分子被吸附在铝表面,使硅烷分子在铝表面有序且紧密排列,形成单分子膜。
图3 DB172的结构式
DB619的结构式,如图4所示。DB619分子的两端存在丰富的可水解基团—OCH2CH3,其水解后产生大量的硅醇羟基。DB619的硅醇羟基与DB172膜表面的硅醇羟基形成氢键,在铝表面吸附成膜。相对于铝表面,DB172膜表面有更加丰富和排列更加有序且致密的羟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DB619分子在铝表面成膜,且使膜层更加完整、致密,从而提高了复合膜的耐蚀性。DB619分子的硅醇羟基也可与复合膜表面的硅醇羟基形成氢键,使膜层增厚。复合膜内的硅醇羟基间也将形成氢键使复合膜呈空间立体网状结构。固化后氢键将变成稳定的—Si—O—Si—化学键,进一步提高了复合膜的致密性[9]。
固化前、后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4 DB619的结构式
图5 固化前、后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1)采用浸渍法在铝管表面制备了混合硅烷协同长链酯类缓蚀剂复合膜,通过点滴、析氢、碱浸失重、盐雾和电化学等实验手段检测了其耐蚀性。结果表明:混合硅烷和长链酯类缓蚀剂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制得的复合膜的耐蚀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2)初步对混合硅烷协同缓蚀剂复合膜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主要依靠氢键作用形成立体网状结构,从而具有较好的耐蚀性。
(3)该成膜工艺简单,且对环境友好,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前景。
[1]郭鹤桐,王为.铝阳极氧化的回顾与展望[J].材料保护,2000,33(1):43-45.
[2]李久青,高陆生.铝合金稀土转化膜处理对LC4合金耐SCC性能的影响[J].腐蚀科学与防腐技术,1996,8(2):139-143.
[3]李久青,高陆生.铝合金表面四价铈盐转化膜及其耐蚀性[J].腐蚀科学与防腐技术,1996,8(4):271-274.
[4]肖围,满瑞林.铝管表面混合硅烷稀土耐蚀复合膜的制备[J].电镀与环保,2009,(29)6:39-43.
[5]崔昌军,彭乔.铝及铝合金的阳极氧化研究综述[J].全面腐蚀控制,2006,16(6):12-17.
[6]刘倞,胡吉明,张鉴清,等.金属表面硅烷化防护处理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6,26(1):59-62.
[7]肖围,满瑞林.有机添加剂对铝管表面硅烷涂层耐蚀性的影响[J].电镀与涂饰,2009,(28)8:55-58.
[8]徐溢,唐守渊,滕毅,等.金属表面处理用硅烷试剂的水解与缩聚[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10):72-74.
[9]XIAO W,MAN R L,MIAO C,etal.Study on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BTESPT silane cooperating with rare earth cerium on the surface of aluminum-tube[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10,28(1):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