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市长 陈建华
推行垃圾分类处理 开发“城市矿产”资源
——在201“2城市矿产”产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广州市市长 陈建华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众所周知,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会产生数量庞大的废弃物。将这些城市废弃物开发成为可以利用的城市资源,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路径,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有效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减轻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城市矿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生活垃圾,目前全国各地大多采取卫生填埋、焚烧的处理方式,但这种处理方式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缺陷。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处理,充分挖掘垃圾分类回收中蕴含的资源潜力,不仅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量,最大程度避免卫生填埋、焚烧处理方式的缺陷,而且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这是推进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广州把推行垃圾分类处理作为开发“城市矿产”的重要手段,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做法,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要求,积极探讨实践解决生活垃圾处理的有效路径,逐步建立起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完整体系。
在机构建设上,成立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办公室,建立市领导包区督办、各相关单位挂点帮扶的督导工作制度,有效整合固体废弃物处理资源,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广州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为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联系搭建了重要平台。
在制度保障上,制定《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暂行规定》、《广州市全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意见》、《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评价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制度支持。
在分类回收上,积极探索生活垃圾“直收直运(垃圾不落地)”、“按袋计量”、“专袋投放”、“统收统运”等4种分类模式。充分发挥供销系统在再生资源回收环节的主体作用,在全市建成1 700多个社区回收站点、20个大型分拣中心。建起了17个小型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站、13个有害垃圾贮存库,配置了9万多个分类废物箱。
在设施建设上,着眼于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垃圾分类收集和压缩转运体系,对全市171座符合分类压缩转运改造条件的垃圾压缩站进行改造升级。同时,通过采用生态搬迁和生态补偿等办法,加大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如期推进。
在宣传发动上,广泛动员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驻穗机构积极参与,持续开展垃圾分类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等一系列活动,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特别是广州日报、新快报、南方都市报等广州主流新闻媒体,不仅是垃圾分类的宣传者、驱动者,同时还是积极参与者,通过分别开展“广州范本”、“新快样本”、“南都试点”等活动,积极推行多种分类模式,培养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生活习惯,有效促进了垃圾源头减量。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1年生活垃圾实现“双减双增”:清运处理总量减少,焚烧、填埋处理量减少;资源回收率增长,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量增加,生活垃圾焚烧、填埋处理总量同比减量2.97%。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垃圾处理是困扰各国的世界性难题。要把生活垃圾这一数量巨大的“城市矿产”变成有用的资源,对广州来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首先,广州庞大的人口规模和非户籍人口,给开展全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带来了较大困难。广州是一座人口总量达1 600万人的特大型城市,其中非户籍人口占一半。台北市垃圾分类推行得很成功,但其人口规模只有广州一个区那么多。香港、新加坡等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城市,无论人口规模还是管理区域都没有广州大,加之对流动人口管理相对严格,除了大量短暂逗留的观光游客,那些外来务工并长期居住生活在这些城市的人口数量相对有限,推行垃圾分类时的阻力相对较小。
其次,垃圾分类处理是对市民生活行为习惯的变革,推行难度比较大。由于中心城区户籍人口相对集中,城乡结合部和城市郊区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一些建设滞后、管理缺位的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处理难度很大。同时,由于当前全市推行垃圾分类主要靠宣传动员和积极劝导,靠市民自觉主动参与,并没有采取台北、新加坡和港澳等地那样严厉的处罚措施,要取得好的成效难度不小。
此外,现有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垃圾深化处理技术有待提高。国内外一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做得好的城市,基本上能够从法规和制度体系上保障分类处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相比之下,目前广州市尚缺乏强有力的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体系支撑,主要依靠宣传发动来提高居民的分类意识,规范居民的分类行动,使实际推进效果打了折扣。同时,在深化垃圾分类处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科研攻关,特别是在清洁焚烧、二恶英控制、飞灰无害化处置、填埋气收集利用、渗沥液处理、臭气控制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上还有待提高。
治理城市垃圾的根本措施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下一步,广州将按照“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的原则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这样做至少有3个好处:其一,将只占生活垃圾总量1%的有害垃圾分出来单独处理,可以使其余99%的垃圾得到妥善处理。其二,现在广州每天收购回收的垃圾占生活垃圾总量的33%,如果采取补贴措施,将挑出来的一些低值废品都加以收购,每天就有8 000 t的资源可以直接回收利用,占垃圾总量的40%,真正实现源头减量。其三,将余下各占一半的餐厨垃圾和其他干垃圾分开,餐厨垃圾通过生物处理制成肥料或沼气,其他垃圾通过无害化焚烧转化为电能,可以使“城市矿产”中最难以开发的部分得到有效开发。为此,广州将采取4条具体措施。
一是研究制定支持垃圾分类处理的政策法规。加紧制定相关配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处理法规政策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市民在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各方行为,广泛动员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市民群众人人参与垃圾分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走上法制化轨道。探索对从事垃圾处理投资经营活动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支持的方式,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扶持垃圾回收利用产业发展。
二是加快形成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体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规范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工作行为,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产业社会化。加快开发和开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回收利用、运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市场,培育和形成垃圾分类处理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提高垃圾分类处理产业规模化水平。
三是积极开展垃圾回收利用技术科技攻关。坚持垃圾处理“先分类、回收、减量,后无害化焚烧、填埋、生化处理”的技术路线,充分利用广州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科研攻关,实现技术创新,破解技术难题,逐步提高垃圾处理技术装备水平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水平,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质量,切实减少二次污染。
四是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不同类别垃圾独立收集和压缩转运。对全市社区的垃圾分类设施进行完善和建设,力争2014年底前,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垃圾分类收集和压缩转运体系。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资源热力电厂建设和生化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创建10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生活垃圾焚烧规模日处理不低于1.2万t,生化处理规模日处理不低于4 000 t。届时,我们面对的城市废弃物将会成为真正的“城市矿产”资源。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朋友们,开发城市矿产、建立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广州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主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开发利用好城市矿产资源,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低碳、智慧、幸福的美好家园。
最后,借这个机会,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广州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衷心期望各位能够继续关注广州,继续支持和指导广州的工作。同时,衷心希望大家有空时来广州作客。美丽羊城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