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王舟,顾佳炜
(1.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浙江嘉兴314001;2.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314001;3.嘉兴市秀洲工业园区管委会,浙江嘉兴314031)
工业园区是发展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新技术的辐射源,是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深化改革的试验区,是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建设是搞好园区循环化改造的首要保障措施。
制度,也称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和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措施、公约的总称。制度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
所谓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而园区制度创新则能避开技术创新所需的高资本、高知识前提,通过“龙头企业”与交易群体间按规则游戏建立的营销网络得以迅速扩展。从规模巨大的浙江台州金属资源再生产业链运行机制的作用看,推进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动力,更多是依赖制度创新而非技术创新。这种制度创新虽然是民间力量共同推进的结果,但具有风险竞争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家,无疑加速了它的进程[1]。
首先,由于工业园区的基本属性决定其制度建设存在多目标决策下的相互制约问题,促进和谐需要实现综合的协调性的制度建设。其次,制度建设要充分考虑客观条件的许可,考虑具体时期(如园区循环化改造阶段)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分时期、按步骤地加以推进。第三,制度建设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会对不同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需要实现更加民主的制度建设和建立公共决策的运行机制。
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军事组织、工业园区及企业组织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组编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群组、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结构基础。
制度建设的根本性、长期性、保障性意义,决定了制度建设必须与组织建设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为了搞好工业园区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总结,敢于实践创新,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循环,只有运用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指导园区的制度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创新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快推进阶段,现代化、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新时期、新形势对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课题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将这一认识上升为入住园区的所有企业员工的共同理念。二是由于制度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又是迫切的任务,在组织落实的过程中,要结合园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有计划、有重点、循序渐进地实施。三是每个具体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和完美无缺的,而是要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完善。
工业园区管理制度自成系统,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但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很大。管理制度系统一旦缺乏必要的更新、梳理和加固,则制度的效能不是过于恒定而僵化保守,就是过于动荡让人无所适从,进而影响园区各项经营管理政策、要求的落实。因此,制度建设的作用,正是在对园区企业组织管理规则的“静态”和“动态”调整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为其他职能所无法替代的。
制度建设的作用之一是防止和纠正“管理规则扭曲”。园区企业高速发展,架构日趋复杂,规模日趋庞大。在管理层级不断叠加的情况下,“信息漏斗”现象越来越明显:一项组织管理指令自上而下层层传达,到达基层时,实质内容可能已被过滤掉大半,理解上也和原意相去较远。企业的经营管理指令在信息通道中被“扭曲”的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
制度建设的作用之二是防止和纠正“管理规则稀释”。“管理规则稀释”包括对一些“显性规则”,也就是管理制度的理解、执行意识的淡忘,也包括对于一些“隐性规则”,也就是企业文化的漠视。企业的某些好传统,好经验,好方法,好习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人员的频繁流入流出,很可能将被迅速滩薄或者流失。因为一些低素质人员的流入而带进的不良习俗,将会对企业健康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
所以说,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就是在传递经营管理政策、要求的信息“通道”中,建立一种防止和纠正“管理规则扭曲和稀释”的运行机制,确保经营组织管理的各项新的政策与要求,能够真实、全面、准确、及时地融入到园区管理制度系统之中。
2012年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的丹麦,对能源节约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思路之一。在哥本哈根市西部100 km的海滨城市卡伦堡市,一个名为工业互利协作的企业网络已经建立并运营了30多年,以能源节约和资源在企业间的交换和有效使用为特点,工业互利协作创造了卡伦堡经验,也成为代表“循环经济”思想的丹麦模式。
工业互利协作,英文Industrial Symbiosis,其中Symbiosis原意为不同物种、有机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丹麦卡伦堡工业互利协作的实践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已开始,1985年企业间的合作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如今,卡伦堡工业互利协作网络已创造了自己的品牌,并成立了“工业互利协作中心”,积极地向外界推广他们的经验。该网络是由卡伦堡地区开发部主办,各合作方出资赞助的合作协会,是工业互利协作的信息中心,其目的是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而且该协会的研究所致力于开发新的合作项目,并对内对外提供咨询服务。尽管研究所的员工数量有限,但却是由来自各合作公司的许多顾问组成的[2]。
卡伦堡工业互利协作网络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实践的范例。或许可以从以下方面了解卡伦堡工业互利协作模式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果的原因。
一是具有基本的法律和政策依据,丹麦在环境、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性规定。此外,节省资源、充分利用能源、注重工业和民用废物的资源化等思想已为企业和居民广泛接受。
二是企业起主导作用,工业互利协作是基于企业间签订商业合同确立和实施的,而不是靠政府部门的专门规定。具体地说,一个企业向另一个企业提供产品是通过合同来确定,而企业的副产品和生产残留物也是作为一种资源以合同形式提供给伙伴企业。
这一过程中,起实质作用的是两个因素:首先是合作企业都对充分使用工业资源具有共识;其次是合作双方确有经济收益,例如:使用替代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或使用其他企业的副产品减少了本企业原料进口等。因此,工业互利协作网络综合效益可观。
正因为如此,卡伦堡市政府是作为一个成员而不是一个主管人参加工业互利协作网络,其关注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能源供应、水资源的节约和均衡使用、废水处理等方面。这可算是联系丹麦国情特点对“企业为主导”所作的一个注解。
我国仍缺少具有较强协调能力的行业协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如果说卡伦堡工业互利协作网络的组织管理经验能够带给一些启示的话,那就是该协作网络是工业合作的信息中心,有一套互利协作成功的管理实践经验。由此联想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大分县发展农业经济时曾实施的“一村一品”(即一村创造一个自己的优势产品)。园区的工业互利协作,也可看成是工业领域的“一村一品”,而这个“一品”即是园区工业协作网络。卡伦堡市创造的他们自己独特的地区产业发展模式,其目的之一是收集工业合作及工业生态的信息。
中国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先天缺陷比国营企业更为突出:资金有限、老板的关注有限、业务部门的支持有限。这三点几乎是民营企业信息化致命的制约因素。而创新型园区组织挑战传统思维,策动信息化产业革命来变革传统运营模式的第一要务必然是沟通。
园区管委会若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IT价值通过建立资讯关系网,借助互联网沟通讲述给园区企业老板和员工,并且借助其园区社团文化建设的内涵外延等方式让他们能够理解,更是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课题研究团队的一项极富挑战性和策略性的攻坚任务。
国内有学者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社会化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规模”与“范围”矛盾发展过程中,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变的历史过程。两化融合,主要就是从现有条件出发,实现规模与范围这对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两化融合的矛盾将向更高阶层发展,信息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和方向[3]。
经济快速发展对行业组织的一个重要影响是虚拟企业的出现。虚拟企业可以称之为动态联盟(相似于“工业互利协作”网络),对于工业园区管委会这样的牵头组织而言,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为加盟企业建立资讯关系网和内部组织网络。只有工业园区建立有效敏捷的信息化资讯关系网,相关企业才能灵敏地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并进而快速调整虚拟企业本身的构造[4]。
对绝大多数涉足或落户省、市、县级工业园区的企业而言,其核心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相对于企业的战略企图而言,总是存在着资源“缺口”。借助动态联盟弥补这一缺口以适应市场竞争和业务扩张的需要,便成为园区组织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创新型中国式工业互利协作的核心资源暨企业资源可分为公共性资源和专业性资源两种。其中,公共性资源是可以在多种业务中同时使用又不发生冲突的资源,即具有“公共事业”性质的资源,如品牌标识、控制系统、社团文化、管理经验、优质服务等,这些无形资源都可用于非竞争性地在较宽的业务范围内使用;专业性资源则指很难加以管理并可能导致经营单元之间的竞争和冲突的资源,即具有私营经济性质的资源,如运输公司之间,回收处理公司之间共同的营销力量、相同的生产设施、共同的核心技术等。两种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动态联盟在有效成长初期的整个网络设计过程中,采用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结构柔化、能力组合模型和人性化生产等手段,以促进相关企业资源与经济资产功能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企业资源是动态联盟组织的特殊资产,也是核心资源,是依靠组织制度建设协调管理相关企业经营行为的技巧和能力的总和,最终将决定创新型中国式“工业互利协作”网络机构的业务范围、业务扩张路径、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一个未来有着多种可能性的资源循环产业崛起阶段,活力型园区管理组织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制度建设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征服未知,意外和挫折在所难免,只有通过组织建设,才能采取有效行动迎接挑战。
[1] 王珠,李莉,王岩,等.探索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新型模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6):23-27.
[2] 王岩,王舟,徐锡华.探索园区循环化改造新模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3(1):12-14.
[3] 王岩.走进信息新时代[J].资源再生,2012(11):70-71.
[4] 王岩.中国特色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设模式初探[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2):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