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慧 路利平 王亚娟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
国外对我国能源消费的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Thomson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1952年至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电力消费是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近几年宏观政策对实现碳减排与能源节约地调整,更是可以看出电力消费对整个国家能源消费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北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消费占居民日常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
居民家庭的人口数量,直接影响着人均电力消费量和利用方式。家庭电力消费可分为公共电力消费和个人电力消费,公共电力消费是家庭所有成员都共同的电力消费,个人电力消费是家庭成员个人的电力消费。长期以来居民家庭公共电力消费和个人电力消费就存在着相互博弈的关系,人口数量多就会减少人均公共电力的消费量,但这同时也会造成个人电力消费量的增加。人口数量少则个人电力消费会减少,但公共电力消费却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人口数量的多少也会对居民家庭电力消费的利用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口数量多则一般选择集聚的公共电力消费,反之,则使用单独的个人电力消费会多一些。
随着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电器购买量和拥有量迅速上升。农户家用电器的使用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样、从低档到高档的过程。如果将农村居民的电器消费划分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温饱阶段家用电器消费、从温饱到小康过渡阶段家用电器消费和小康阶段家用电器消费三类。处于温饱阶段时,农户收入大多花费在生活必需品消费上面,相对家用电器购买力较低,这个阶段各种电器的百户拥有量相对较低;处于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阶段时,农户收入得到提高,具有一定的家用电器购买力,对于家用电器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向城镇开始靠拢,这个阶段表现为较传统电器的迅速增长,各种电器的百户拥有量迅速提升;处于小康阶段时,农户的收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传统家用电器已近饱和,农户消费向带有奢侈享受型的电器产品转移,表现为空调和冰箱的消费增长。从以上农户家用电器的消费看来,农户的电力消费在不断的增长。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虽然已经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但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我国北方的家庭电力消费水平还未被完全激发,预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北方居民家庭电力消费将不断上升。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转型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从1980年的18%到2006年的42%,预计到2013年将达到46%。由于城镇化的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居民逐渐向城镇居民转变。农村居民相对于城镇居民,其家用电器的拥有量较低,所以他们的电力消费水平也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得出城乡能源消费差距在2-4倍左右,所以随着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其电力消费量势必会产生进一步的增长。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也会从原先的传统电器消费向高端、享受型电器消费转变,这也给我国北方居民家庭电力消费提供了一定的增长空间。另外,由于城镇化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而会使很多农村家庭放弃传统生物质能源的使用,转而使用普遍意义上的电力,这也为日后的电力消费增长提供了基础。
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总是直接作用于生活能源使用方式结构,间接作用于生活能源消费种类结构。在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居民的消费观念相对较弱,因为他们要先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才会去考虑其他消费,所以这一阶段居民的电力消费较弱。改革开放以后,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居民不仅仅满足于日常消费,更倾向于购买家用电器产品。这一阶段的电力消费迅速增长,常常变现为供不应求的状态。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居民的家庭电器消费更倾向于低功耗环保类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电力消费的增长速度,但总体的增长趋势还是不变的。
人口数量在影响居民家庭电力消费时,主要通过公共电力消费和个人电力消费量这两个因素;收入水平的提升,势必会促进居民家庭电力消费;城镇化使得农村居民不断向城镇迁移,这也使得农村居民的电力消费方式进一步向城镇居民转变。消费观念的改变,总是先直接作用于居民消费状况,再间接作用于居民家庭电力消费。
[1]林伯强.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以中国电力为例经济研究[J].2003(5).
[2]王安建.王高尚等.能源与国家经济发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3]杨淑霞.中国电力需求周期演变规律及转折点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