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良
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已成为当前产业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目前讨论钢铁产能过剩,首先要对钢铁产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判断,然后再讨论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途径和方法。
关于我国钢铁产能的问题,早在1996年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时,就提出了中国到底每年需要多少钢”的问题。当时有许多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每年只要有1.2亿吨钢就够了。原因有两个:一是世界上钢产量曾超过1亿吨的国家只有日本、美国和原苏联,他们超过1亿吨产量后,就再没有大发展,甚至有些还倒退回去,产量维持在1亿吨左右;二是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认为只要有1.2亿吨钢就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钢材市场需求疲软,价格下跌,销售不畅,行业利润下降,许多企业出现亏损,国内钢铁产能呈现出过剩态势。但当时我国又是一个钢材净进口国,每年要进口1500多万吨的钢材,占我国当时钢产量的10%以上。
为了解决市场需求疲软,扼制钢材价格下跌,同时扩大国内钢材的市场占有率,1998年-1999年,原国家冶金局在全行业进行限产,当时提出两条口号:限产保价”和“以产顶进”,要求各钢铁企业按照1997年的实际产量减产10%。并且成立工作组,由时任国家冶金局副局长分别带队,分赴钢铁生产重点省市和企业检查督导控制产量、淘汰落后的情况。同时对国内以国产钢材替代进口钢材用户,实施“以产顶进”退税政策,扩大国产钢材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降低钢材进口量。另外,还实施企业兼并重组和“债转股”政策,减轻企业的生产成本。当时通过实施限产保价、以产顶进等政策,1998年-2000年钢产量保持4.3%、7.8%和4%的较低增长速度,进口钢材从1996年的1598万吨,降到1997年的1322万吨、1998年的1241万吨、1999年的1486万吨。
2001年,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工业形势发生变化,钢材需求转旺,钢铁生产开始大规模扩张。2001年我国钢产量增长从2000年的4.3%提高到17.8%,之后一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钢产量一直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长。见图1。
图1 2000-2008年我国钢铁产量及增长率
2003年,我国钢产量突破2亿吨之后,基本上每2-3年钢产量就增加1亿吨,到2007年钢产量接近5亿吨。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我国钢的增长率降到2.9%,钢材市场出现疲软,价格开始下滑。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之后的欧洲债务危机,我国采取投资4万亿的一揽子计划,2009年、2010年两年钢产量增长又分别提高到13.7%和11.4%。2011年,国内物价指数CPI开始上涨,出现了通货膨胀,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钢材市场需求减弱, 9月份钢材价格出现大幅度跳水,综合钢价从9月份的4572元/吨降到10月份的4381元/吨,猛降191元/吨,这期间又由于国际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铁矿石、煤等原燃材料价格上涨,钢铁行业的效益大度下滑,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从当年9月份78.99亿元,突降到10月份13.75亿元。到了2012年1月份,全行业出现亏损,亏损额达到23.21亿元,2012年有6个月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尤其是8月份亏损额达到了41.96亿元。2012年全年平均钢材价格4003元/吨,比2011年的4805元/吨,降低了802元/吨,全年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只有15.8亿元,同比减少870.36亿元,降低98.22%,钢铁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0.04%,比2011年降低2.35个百分点,吨钢利润仅有2.6元。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大幅度下降,大中型钢铁企业基本处于亏损运营。尤其是钢铁主业,绝大多数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2012年成为新世纪以来,钢铁行业经营最困难的一年,人们称为“寒冬”。
分析认为,2012年钢铁行业出现困难局面是因为钢材价格大幅度下滑引起的,价格下滑的原因是产能过剩,钢材供大于求,市场无序竞争。要扭转钢铁行业被动局面,就必须进行控制产量。因此,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成为焦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高度关注。
在分析钢铁产能问题时,首先要搞清楚产能的定义。我们平常讲的产能,包括三个概念:设计产能、生产产量和实际产能(设备发挥潜力所能达到产量)。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明确和界定它们的定义,是分析产能的关键。
设计产能是指一台(套)生产设备在设计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的生产能力,它是一个设计概念。钢铁企业的设计产能是指一台(套)生产设备在一年内设计的生产能力,如1座1000m3高炉设计产能为100万吨生铁,就是指这座高炉在设计利用系数的条件下,在一年内有效工作时间(一年365天减去正常设备检修天数)设计生产100万吨生铁。
生产产量是指一台(套)生产设备在一定时间生产的实际产量。钢铁企业的产量指一台(套)生产设备在一定时间生产的实际产量,一天的产量叫日产量,一月内的产量叫月产量,一年的产量就是年产量。如1座1000m3高炉2012年产铁105万吨,就是指这座高炉2012年铁的产量为105万吨。
在实际的日常生产中,生产产量与设计产能没有相关性,有可能达不到设计产能,如刚刚投产的设备在试生产阶段,实际的产量比设计产能要低。同样,生产产量也有可能超过设计产能,如设备处于正常生产条件时,实际产量往往超过设计产能。每年一台(套)设备的产量,受生产条件的变化是不同的,是一个变数。在日常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量应该大于设计产能。
实际产能是指一台(套)设备在实际生产时,发挥设备的潜力,一定时间内能达到的最大产量。通常一台(套)设备由于生产条件的变化,实际生产能力也是一个变数,是不确定的。
不论是设备的设计产能,还是实际产能,并不等于实际产量,产能是设备客观存在的,而产量是实际生产的,是人为可控的,还有一个设备利用率的问题。
搞清楚设计产能、生产产量和实际产能这三个概念之后,再来讨论我国钢铁工业的产能。目前对于我国钢铁工业粗钢的产能,有说9亿吨、有说9.2亿吨、有说9.7亿吨,还有说10亿吨,众说纷纭。实际上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来源的数据,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有的按生产设备的设计产能来统计;有的按前一年实际产量,再根据当年市场销售情况,综合考虑设备利用率,计算出产能;有的按设备曾达到过最高产量来统计。这样得出的产能数据差距很大,尤其是不同的部门和研究人员,采用统计数据时点及口径不统一,得出的产能数据更是不同。
一般认为,设备的实际产能应该是设备的设计产能乘以一个合理的设备利用系数,该系数是一个跟生产条件有关的大于1的一个数值。
目前,我国钢铁产能具体是多少?可以肯定的讲,没有一个准确权威的数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作了一个分析:
国家统计局公布,到2011年末全国统计的粗钢产能为8.63亿吨,2012年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固定资产投资5055.5亿元。按固定投资估算,2012年我国新增钢铁产能约5000万吨。钢铁协会对2012年新投产的高炉、转炉、电炉进行了统计分析,全年投产高炉39座,总容积61000立方米,产能约5000万吨,投产转炉38座,总公称吨为4230吨,按设计产能计算为4500万吨,电炉4座,产能400万吨,合计钢的产能大约5000万吨。基本符合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新增的产能。按照统计口径来算,到2012年末,全国钢铁产能大约在9.2亿吨,考虑到还有近些年地方民营企业的建设项目的投产产能,没有纳入到统计范围,估计全国钢的产能为9.7亿吨。这与2012年6月份,工信部组织对全国钢铁产能进行的摸底调查,得出全国粗钢产能大约9.7亿吨相吻合。
中钢协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就2012年底我国钢铁产能情况和消费情况进行了多次分析,通过对调研的情况和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情况,按省、市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分析认为,到2012年底我国钢铁炼钢产能约为9.7亿吨。
我国2012年钢消费情况是: 2012年全国钢产量为7.16亿吨。全年出口钢材约5573.2万吨,出口钢坯和钢锭0.4万吨,折合粗钢出口5926.4万吨;全年进口钢材约1365.8万吨,进口钢坯和钢锭40.2万吨,折合粗钢进口1493.1万吨。进出口相抵,全年净出口粗钢4080.1万吨。2012年国内粗钢的表观消费量大约6.7亿吨。
我国2012年9.7亿吨的粗钢产能,产钢7.17亿吨,钢的产能利用率为73.9%,产能过剩约2.5亿吨;如果扣除净出口钢产量,按国内的表观消费量为6.7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0%,产能过剩3亿吨。
从以上分析来看,2012年我国钢的产能利用率,低于美国、日本78%的产能利用率的评价标准,也低于目前国际通常认为80%的标准,我国钢铁产能确实出现过剩。
将目前我国钢铁产能情况,与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与国内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目前钢铁产品结构进行分析,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特点是“阶段性、结构性”过剩。
所谓阶段性过剩,是指目前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原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降到目前7%-8%的中低速增长速度相对应的过剩。
“十一五”期间,我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2%,在此带动下,我国粗钢消费量年均增长11.4%。但2011年以来,我国实施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大幅度回落,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回落到7.6%,房地产投资增长回落到16.2%,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仅2.4%,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6%,机械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2.6%,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21.4%。主要用钢下游行业的增长速度同比明显回落,对钢材的需求增长降低,造成2012年钢材需求减弱,钢的增长速度明显回落,2012年钢的增长率仅为3.6%,相对与过剩的产能,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下滑,企业效益降低。
今后如果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况有望得到一定的缓解,党的十八提出“两个翻一番”的目标,按照此计算我国GDP的今后的增长速仍将维持在7.5%-8%,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我国粗钢消费量有望达到7.5亿吨的水平,加上每年净出口4000万吨-5000万吨钢,我国合理的粗钢产量将在8亿吨左右。如果粗钢产能维持在目前10亿吨左右,产能利用率有望达到80%左右,产能处于合理的水平。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根据国际经验,工业化初期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多,人均钢铁产量将大幅提高,而如果到了工业化的后期,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减少,人均钢铁产量也逐渐回落。因此人均钢铁产量便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从目前世界几大主要的发达国家(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钢铁产量来看,美国的人均钢铁产量在1973年达到峰值,为0.69吨/人;英国在1970年达到峰值,为0.477吨/人;日本在1973年达到峰值,为0.88吨/人;德国在1977年达到峰值,为0.625吨/人;而作为亚洲四小龙的中国台湾和韩国,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峰值曾经达到0.9吨/人。而我国人均钢铁产量2012年为0.519吨/人,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所达到的峰值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以上述发达国家(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均钢铁产量的平均峰值0.7144吨/人计算,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以按目前人口13.5亿人计算,需要的钢铁产量应该为9.64亿吨,也就是说,目前我们9亿吨-10亿吨的产能并不过剩。
从以上分析看出,目前出现钢铁过剩,是与目前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较的阶段性的过剩。
所谓结构性过剩,是从2012年实际钢材生产和市场销售情况来分析。从产量增长来分析:2012年,我国共生产钢材9.51亿吨,其中长材产量为4.4亿吨,比2011年提高10.22%,长材产量占整个钢材产量的46.64%;而板带材产量4.07亿吨,比2011年只增长3.92%,板带材占钢材量的42.8%,较上年下降了1.54个百分点,其中特厚板产量下降11.78%,厚板产量下降了10.6%,中板产量下降了8.8%。
从钢材销售和价格下降幅度来分析:2012年钢材市场销售出现板带材产品销售困难,价格降幅较大,长材产品销售相对较好,价格下降幅度较小。同时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情况。2012年我国钢铁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产品主要是板卷材,尤其是中宽厚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板卷轧机共有86套,产能大约在2.2亿吨,而2012年由板卷轧机生产的板材有1.3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59%,板卷产能严重过剩。
从2012年钢材生产销售情况分析,主要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和城镇化阶段,基础设施、房地产建设等领域的发展仍然是重点,需要大量的建筑用长材产品。今后到工业化后期或城镇化率达到一定水平,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成熟,板带材用量将上升,其过剩现象也将相应得到缓解。此外,从品种上看,2012年,我国汽车用高品质冷轧板的进口量仍占市场需求的30%。
从以上的分析和今后市场需求,以及品种上来看,我国目前钢材产能过剩,只是结构性的过剩。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适度的产能过剩是一个行业成熟的标志,也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正常的现象。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我国钢铁工业的产能保持一定比例的过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如果产能利用率低于80%,那就造成投资的浪费和市场竞争的无序,必然损害行业的发展。分析造成我国目前钢铁产能过剩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长期钢材短缺,引发大量钢铁项目的投资。从解放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初期,由于用钢产量缺口较大,钢材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我国一直把钢铁工业作为重点行业来发展,曾提出工业要以钢为纲”。改革开放之后,受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钢铁行业一直处于利润相对较好的行业,在高利润的诱惑下,来自各方的资金自发投入钢铁行业,兴建了一大批钢铁项目。同时,在近几年我国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所需板带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建设了一大批板带材生产线,大力提高板带材比例。因此造成了目前产能过剩和板材产品的相对过剩。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基本建设大发展期,建筑钢材市场需求大,而且长材产品生产线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投入小,资产回报率高,投资回收期短,因此以民营企业为主,生产建筑用钢筋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发展迅速,造成目前中低水平的建筑材产量增长速度很快。
综合以上因素,目前我国大型板卷轧机的建设超越了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形成了板带材结构性过剩和阶段性过剩的局面。而基础建设用长材产品更适应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长材生产企业发展速度快,且其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
从以上分析看出,我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只是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因此化解产能过剩,就要抓住这两个特点:
化解存量产能过剩,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提出了“四个一批”:即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消化一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一批;优化组织机构,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严格环保安全能耗准入标准,淘汰一批。
在“四个一批”中第一个“一批”,实际上是通过发展国民经济,创造市场需求,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解决一部分过剩产能;第二个“一批”,就是进一步开发国际市场,通过扩大钢材直接出口和钢铁产品的间接出口,甚至是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在国外建设钢铁厂,向外转移一部分产能;第三个“一批”就是通过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能结构,减少重复建设,消化一部分产能;第四个“一批”,就是严格环保质量等法规,对资源能源消耗高、产品质量差的企业,通过严格市场准入,把其挤出市场,让其退出,关停一批落后产能。目前化解存量产能过剩,见效最快的是淘汰落后产能,据全联中小企业冶金商会统计,2012年我国有6000多万吨钢是大约300家100万吨规模以下企业生产的,也就是说这300多家企业的产量平均每家只有20万吨的小型企业,除个别是特钢企业外,大部分是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低、能源消耗高的小型企业,如果能将其关停掉,会解决一大部分产能。目前这“四个一批”,既是解决存量产能的途径,更是解决存量产能的措施,下一步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
化解增量产能过剩,主要是对于新增产能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严格把关,严格审批控制增量,并且对于目前在建的一些钢铁项目,环保指标不达标或以借搬迁淘汰落后之名,实扩大规模的项目坚决停建,化解目前钢铁产能继续扩大的矛盾。
要充分认识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由原来高速两位数的高增长转到7%-8%的中低速度,钢产量高速增长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企业靠规模、靠扩张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今后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型发展路子,真正变数量型为质量型,变扩张型为效益型。
特大型钢铁企业,尤其是中央和省市重点骨干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强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完善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并努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小型钢铁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发产品,提高质量上,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品,不追求数量规模,做精做强产品,在细分市场中提高效益,求得发展。
总之,今后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有效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政府从严格执法和完善市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上引导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产品质量环保不合格企业;钢铁生产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市场的优胜劣汰,只有这样我国钢铁工业才能走向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