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下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①

2013-01-28 06:53:14刘开勇华玮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3年0期
关键词:企业

刘开勇,华玮

(中国中丝集团公司,北京10000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的年均增速达到9.6%,中国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GDP增速在2007年达到14.2%②国家统计局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发布的修订数据。的高点后,开始快速下滑,继2012年跌落至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值7.7%③国家统计局于2013年9月2日公告的经初步核实后的修订数据。后,2013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7.6%。与此相伴,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急剧变化。本文从企业经营者的视角,对中国企业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及其给企业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总结,提出可供不同企业选择的应对策略,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1 中国企业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及其引发的问题和挑战

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正在快速弱化,大部分积极因素已经转变为制约因素。最近几年,这种情况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失速相叠加,使得该转变过程更陡峭、更剧烈,对经济活动最基本细胞——企业造成了直接而惨烈的冲击。许多几年前还在高歌猛进的风云企业现在已经深陷运营危机,处于停产、半停产甚至濒临破产的境地。

1.1 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1)GDP增速快速下降

几年前,国人还对10%以上的GDP增速习以为常,如今却不得不适应8%甚至更低的中低增速。GDP增速的快速下降使得原已供给过剩的第二产业的境况进一步恶化。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个行业都经历了一个大幅削减产能、达到新的低水平平衡的严酷过程。这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和残酷,部分企业因竞争失败而退出市场成为必然结果。

(2)国内产品需求与供给关系发生逆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从9亿增长到13亿,经济结构快速演进与升级,市场需求不断释放和增长,消费热点层出不穷,排浪式的消费需求增长带动了排浪式的产品生产增长和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及规模快速扩大,从而促成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各行业产能的大幅提高,我国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逐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供给不足的完全卖方市场发展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进而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

受此影响,目前第二产业中有效益的投资机会已不多。对于其中的大多数行业,政府已不能在税收减免、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更优惠的发展条件。

(3)要素价格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使得中国企业失去低成本竞争优势

中国经济在过去得以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相对较低的要素成本和环保成本,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国内外资金大举进入。然而,这些优势正在快速丧失。

第一,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供给能力不足,加之受到《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影响,劳动力成本一再上升,“用工荒”已频频出现。

第二,资源环境约束水平由低到高,资源环境约束不再像过去那样几乎可不做考虑,而是成为一种刚性约束。在粗放式经营下,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已造成多数资源日益枯竭,国内企业已无法源源不断地获得廉价资源,而需要从国外进口更多的高价资源。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政府和全社会日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全国各地实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受此影响,许多项目无法上马,那些通过审核的项目也会在环保方面较以往增加大量投入。

第三,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产能的大幅提高,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土地价格日益攀升。如今中国不少地区的商业用地价格甚至已大幅高于美国。

第四,储蓄率下降,可供投资资金的来源相对减少,而且资本市场低迷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趋高且融资难度加大,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更大、融资成本更高。

要素价格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正使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并对国内经济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企业不再拥有成本的比较优势,要想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凭借过硬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市场中有效益的投资机会本已不多,而企业发现投资机会想进行融资特别是进行股权投资性融资的难度则更大。国内的产业链格局出现调整趋势,许多跨国公司已开始将生产线迁出中国,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将服装生产、电子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拉美等更具成本优势的“欠发达”地区转移;另一种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跨国公司借助机器人、智能化技术降低建设和生产成本,从中国向其本土回流。如此,我国相关企业与技术源的距离可能更远,只能更多地依靠自己创造和培养技术和人才。

(4)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大幅缩小使得我国企业的“技术拿来主义”几近无效

以往我们可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来快速推出新产品、形成新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如今我国各行业与外国的技术差距大幅缩小,技术的可引进性变小,有些行业甚至已无法引进技术,技术来源只能依靠自主创新。但是,我国企业的总体创新能力仍严重不足,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技术进步非常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实现自主、原创式的技术创新更加不易。

(5)新一轮体制机制创新迫在眉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体制创新,这确保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国30多年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以往较长时期内,我国的经济体制创新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而国企改革也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已所剩无多,它们不可能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和发力点,未来改革必然以政府职能改变为主线。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新的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的红利远不及30多年前的那一次,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变得更为重要,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激励方式等运营机制必须创新。

(6)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加剧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使得原本欣欣向荣、创新层出不穷的国际金融市场陷入低迷状况,行业元气大伤,这使得中国企业的境外融资成本增加且融资实现不易。与此同时,虚拟经济领域的冲击逐步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世界经济从高速增长、需求旺盛的态势逆转,之后虽然短时间内有所恢复,但又面临再度衰退的风险。受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全球资产与大宗商品价格一改危机前一路高涨的态势,价格大幅下跌且在低位徘徊,“去泡沫化”迹象明显。

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使得外需不足,这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产品和服务出口增长乏力。雪上加霜的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正不断增加,并且更多表现出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补贴、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2 社会与法律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1)国人的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往来日益密切,国人原本单一化的价值观发生转变,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国人从以往注重集体主义转向更加注重个体。这种个性化更强调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崇尚自由;二是市场经济注重契约关系中的平等交换,人们受此影响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日益凸显;三是部分国人受物质世界的诱惑,形成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世俗价值观。

国人的传统价值观被打破后,新的价值观体系还处于再造过程。受此影响,企业对员工的管理难度明显加大,企业必须更注重以人为本、和谐管理,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念正经受严峻考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得到加倍重视,人们在一个企业工作,不单为谋生,还要满足兴趣和获得快乐。此外,激励和约束的措施方法也要被彻底改变。

(2)消费观发生转变

我国经济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较高储蓄率的贡献。传统中国人喜欢存钱的习惯使得中国的居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居民储蓄率已超过35%,最高时甚至达到约50%,而同期全球的平均储蓄率仅约20%[1]。在中国高储蓄率的环境下,储蓄转化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

然而,现在许多年轻人与父辈勤俭节约、储蓄存款的做法不同,具有更强的超前消费观念。那些每到月底总是花光工资、很少将钱存在银行、不买房、不买保险的“月光族”在年轻人中已占相当大的比例。消费观的转变使得我国消费率和储蓄率正处于逆转期,一些一线城市的储蓄率已低于消费率。这种逆转会对国内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3)城镇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2年的52.6%[2]。尽管如此,我国要进入高度城镇化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此指引下,新一轮城镇化进程加快,预计2030年城镇化率将接近70%[3]。

虽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给房地产业、第三产业等带来机遇,但是也要防止与此相关的产业再次产能无序扩张,避免出现更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

(4)我国法律环境与国际日益接轨,法律体系日益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环境与世界日益接轨,尤其是随着《公司法》、《证券法》、《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反垄断法》等法律的出台,我国法律体系日益健全。与此同时,国家执法力度也在加大。

201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据《反垄断法》对韩国三星等国外企业以及茅台和五粮液等国内企业处以高额处罚,这进一步警示国内企业要依法规范经营,企业必须建设合规文化。

2 中国企业应对环境急剧变化的对策

在环境急剧变化中,中国企业应顺应变化趋势,立足自身、扬长避短,采取针对性的策略。由于我国第一产业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因此本文不予讨论,只针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可能选择的策略进行分析。

2.1 第二产业企业的对策

相对于萎缩或缓慢增长的市场需求,我国第二产业中的绝大多数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有些行业的产能甚至严重过剩,“去产能化”成为焦点问题。

案例一:国内化工行业现状是第二产业产能过剩的缩影

随着我国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各地政府重视化工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而出台了种种投资优惠政策,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化工产业的高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产能的急剧扩张。

几年前,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化工行业中日益显现的产能过剩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合理规划行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措施和政策。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分批公布了多个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企业名单;工业和信息化部针对产能严重过剩的化工子行业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此外,国家还对新上项目在环境评价、土地审批等方面进行了更严格的规定。虽然这些政策到了一定效果,但一些地方政府顾及本地利益,加之有些政策的可执行性不强、已开工项目的产能释放滞后等,使得产能过剩呈进一步加剧趋势。

业内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化工行业中的大多数领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程度在30%~50%之间。2012年,在重点传统产品中,尿素产能达到7 130万吨,过剩约1 800万吨;磷肥(折纯)产能超出国内需求1 000多万吨;烧碱产能突破3 800万吨,装置利用率只有70%;聚氯乙烯总产能为2 236万吨,装置利用率约为60%;甲醇总产能超过5 200万吨,装置开工率仅为50%;电石行业年新增产能约为400万吨,远超过全年淘汰的127万吨产能,装置利用率约为76%……新兴产品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以聚氨酯为例,2011年国内聚醚多元醇产能为270万吨,装置利用率仅为63%,预计到2014年将再增产能150多万吨,产能过剩超过40%;多晶硅产能更是达到全球需求总量的2倍以上……[4]

即使是环保问题使国内产能受限的PX(对二甲苯)产业,从全球角度看也呈产能过剩趋势。据有关机构预测,2013年全球新增PX产能超过500万吨(含中国新增的285万吨,印度、沙特阿拉伯和新加坡等新增的240万吨),而2014年、2015年该数字将分别为470万吨和490万吨。在此背景下,全球的PX供应也将由不足转为过剩[5]。

在产能过剩面前,去产能化已成为化工产业痛苦但又必须的选择。今后国家还将陆续出台更全面、更严格的产业政策,提高化工行业新建装置在环境影响、规模、工艺、装备方面的准入门槛,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推进行业整合,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案例二: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不再仅限于低端产品,还向中高端产品延伸。以重型机械制造业为例。大型铸锻能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自由锻造水压机等铸锻装备被广泛应用于生产造船、航空航天、军工、电力、冶金、石化、铁路、矿山、工程等领域装备的基础部件。长期以来,我国高端自由锻造水压机尤其万吨以上级别的设备相对缺乏,从而导致大型锻件的生产能力差,需要从国外进口一些重要产品(如大型电站汽轮机转子、核电站用核反应压力壳、高温高压石化设备和重吨级船用轴系等)。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巨大的市场缺口,国内许多企业纷纷上马大型设备。最受关注的无疑是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简称为一重)和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简称为二重)。2006年一重建成并投入使用当时世界最大、性能最先进的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随后,2008年二重又将这一纪录改写,建造并投产了1.6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不止一重、二重这些国有企业,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在高端设备领域投入巨资。虽然这些高水平装置的集中上马、产能的集中释放快速提升了我国的高端制造能力、满足了战略需求,但同时产能规划的缺乏也导致设备闲置。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千吨以上自由锻造水压机的企业已经超过35家,而与我国大锻件产量基本相当的美国和德国均仅有10余家[6]。对于1.5万吨级别的自由锻造水压机,发达国家一般只有1台,而我国已投产了3台,并且还有几台正在建设中[7]。

现在传统发展模式已被打破,未来市场供需将在经历了一轮去产能化的痛苦过程后达到新的平衡。鉴于此,本文以第二产业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共性问题——产能过剩为切入点,以企业共同的主要市场表征——规模和竞争力为思考维度,为企业提出可供选择的对策(见图1和图2)。

图1 一般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应对策略

图2 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① 此类企业的共同点:一是一定不能再新建产能;二是都可主动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应对策略

2.2 第三产业企业的对策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进给第三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业内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0∶45∶45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而2010年世界的产业结构比例大致为3∶26∶71②见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服务业发展规律比较》(《城乡研究动态》第209期)。,美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更是接近80%,因此我国三产比例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加之经济总量增加带来绝对量提高,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传统服务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将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供需的角度可将我国的第三产业划分为基本平衡型行业和供不应求型行业。这两类行业的共同点是:需求快速增长、供给相对不足。两者的不同点是:较之基本平衡型行业,供不应求型行业的供需矛盾随着需求的增长而进一步加剧,企业若敏锐地发现市场机会必能获得更丰厚的回报。

案例三:中国中丝集团的东北临海化学品物流项目

2010年中国中丝集团经过市场调研发现,虽然东北地区的化工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但是与之配套的物流服务能力却严重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当时东北沿海化工品海陆联结设施的年转运能力仅有470万吨,市场缺口高达约1 300万吨。鉴于此,中国中丝集团于2011年启动了东北临海化学品物流项目,规划在辽宁沿海地区建设3个化工品港储基地(总规模为70余万立方米,全部投产后年转运能力达700万吨),并依托这3个基地来打造物流配送和贸易经营两大平台,同时创设一家基于物联网先进技术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从而建成包括3个基地、2个平台和1家高科技公司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大型企业集团(简称“321工程”)。

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2012年年底,第一个基地——营口基地建成投产,并很快与周边的化工大企业展开合作,大部分类型的设施在很短时间内就已供不应求,基地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个基地——锦州基地已进入建设前的准备阶段,虽未建成但已与多家大用户确立了合作意向;第三个基地的选址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与此同时,依托港储基地的各项增值业务也在有序开展。一是准备适时推出保税罐业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等;二是发挥自有储罐的特殊竞争优势,采取从南方或境外市场“集中采购、批零分销”的形式开展贸易经营业务,在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利用化工品价格波动性大的特征获取可观收益;三是向用罐客户提供船代、货代、通关等配套服务;四是积极针对第四方物流业务进行前期调研、开展准备工作。

财务测算结果显示,东北临海化学品物流项目将很快产生良好效益。中丝集团计划适时推动项目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加快发展步伐,在全国其他存在供给缺口的沿海地区、沿江地区复制成功的运营模式,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从规模和竞争力维度对基本平衡型行业和供不应求型行业的企业提出的应对策略见图3和图4。

图3 基本平衡型第三产业企业的应对策略

图4 供不应求型第三产业企业的应对策略

3 政策建议

(1)大力鼓励三产发展,促进就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为优化产业结构比例,吸纳第二产业经过“去产能化”所释放出的富余就业人口,保持经济适度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必要大力鼓励第三产业发展。政府部门要不断改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对重点行业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不同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大力支持创新,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要进一步完善官、产、学、研在创新中的协同机制,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提高创新人才的福利待遇,完善知识产权交易、技术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在融资、财税、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重点突破充分竞争领域的国企改革

要完善国有资本的产业布局,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要推进国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在充分竞争领域,大力推进企业集团层面的产权多元化,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持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4)对“走出去”战略提供支持

当前实施“走出去”战略既对我国转移过剩产能、调整经济结构、获取先进技术、突破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助于国内领袖企业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竞争优势。政府部门应积极地在项目论证、投资模式、风险防范和境外法规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同时对境外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给予政治层面、经济层面的保护。

(5)深化金融领域改革

近年来,包括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在内的金融领域改革正呈加速推进趋势,我国应继续加快这种趋势。其中,在利率市场化方面,2013年7月我国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并取消了票据贴现利率管制,下一步还需适时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以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周小苑.中国居民储蓄率有点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1-21.

[2]中国2012年城镇化率达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EB/OL].[2013-06-2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6/26/c_116303664.htm.

[3]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投资蓝皮书: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李闻芝.过剩产能如何疏堵“消肿”?[N].中国化工报,2013-01-10.

[5]李跃群.亚洲PX产能明年可能过剩[N].东方早报,2013-07-22.

[6]郭宇,李瞧.大型铸锻件进口依赖症何时能解[N].中国工业报,2009-03-23.

[7]李富永.争相上马高端项目,多产业先进产能陷入过剩泥沼[N].中华工商时报,2009-08-19.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4期)2022-06-05 07:53:30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企业
当代水产(2021年5期)2021-07-21 07:32:44
企业
当代水产(2021年4期)2021-07-20 08:10:14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