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发展趋势浅析

2013-01-28 08:42:24赵海宝刘晓杰
中国科技信息 2013年15期
关键词:管理学环境保护环境

赵海宝 刘晓杰

吉林省通榆县环境监测站 137200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环境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环境管理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缺乏环境管理,那么环境的污染定会持续蔓延增加。

1 环境管理实践的发展

环境管理在目前依然还存在着理论指导方面的不足,正位于投石问路阶段。环境管理学科的理论研究没有与我国环境保护实践进行联系。因此,其中存在超前以及滞后这两个特征:第一,一味的仿照国外的经验,按部就班,与实际情况相脱离;第二,理论体系在很多地方都滞后于当前环境管理实践,不能给环境保护活动带来科学的和及时的理论依据。

2 环境管理学的发展

众所周知,环境管理学就是一门专门研究环境管理的学科,为我国的环境管理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不过,环境管理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它属于一门新兴学科,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体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与环境管理的相关概念的界定还不够完善,基本理论还不够成熟,运用方法还不够完备。笔者认为,环境管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入研究环境管理学之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从而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的视野下,深入探讨环境管理的方法。

3 环境管理机制革新

以往环境管理体系中注重政府在管理中的作用,可是未能思考到企业与政府间具有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监控成本费用过高,并且官僚体系中存在着的管理实效低弱与管理费用过高的特性。所以污染防止与环境保护要革新原来的由政府到企业的点线管理形式,应该不断开拓社会合力一起促进环境管理的途径,构建起环境保护的社区管理体系。社区环境保护制度应该变成政府相关机构环境管理的必要补充。

4 环境管理思想的创新和突破

尽管我国环境管理体系还不够成熟,但是相关的人员也在不断探究新的环境保护的渠道。由此可知,应该高度关注宏观调控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目前,环境管理已由整体防治转换到了环境的整体整治阶段,即环境保护的中心工作已近从微观的环境管理工作逐渐转入为宏观的环境管理工作,实现了微观的环境管理和宏观的环境管理的相整合的新阶段。多年的环境保护工作实践经验也警示我们,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但取决于对环境污染源头的整治与管理,而且还取决于工业布局、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宏观调控的科学与否。当前,我国的国务院在相关的文件中提出了“两个根本转变”,在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指出必须把经济增长形式从粗放性形式转变为集约性形式中来。这样一来,便在本质上处理了我国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国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才可以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

5 环境管理方法的革新

改革环保收费体系,实施征收保护环境税。征收环境保护税应该结合“谁污染谁付费”的相关原则来进行,结合对生态资源的情况给予标价从而保障污染者负担起相应的经济义务以及对生态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单单从短期的效果来看,环境税的征收增添了企业的产出成本费用,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实现效益最大量的推动下,环境税的征收可以不断的让企业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的改变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企业中,可以开展环境污染职责保险,这样不但为相关的企业供应了一份经济保障.同时还也可以帮助确保公民的环境权益以及社会的安宁。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利用经济的手段来提升环境管理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

6 环境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

不断推进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创新,尤其是环境保护区域的经济市场化革新,全面的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构建起完整的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深化我国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当中的导向作用,并非是要忽略或者是否认经济市场机制的作用。从实际来看,许多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体系往往都是构建在经济市场体系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许多国家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很多都是靠着经济市场体系来实施的。

舍弃一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以及定量考核制度,引进环境保护押金机制与排污权交易制度.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公共诉讼体制,增加设立相关的排污收费项目。把排污收费换成环境保护税以及生态税,运用“环境保护台帐”以及年度汇总报表的方式来代替排污申报制度及环境污染统计事务,将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取代原来的“环境影响评价”,利用原先补救式自主性的“源头控制”体系换取事后补救式被动性的“末端控制”体系,让环保绿色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念融入环境影响评价,从而实现“最佳高效生产、最适艺术消费、最小污染产生”的生产效果。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不但需要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同时也要求我们政府的各个机构不断努力、积极投入体积全面重视,而公众的参与形式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举报以及监督的层面上,更应该踊跃的投入到国家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工作决策、决议当中来。构建起一个正确、合理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对与公众投入环境保护的策略、渠道、范围以及内容都应该进行明确的规定,从而让公众参与作用更为突出和有效。

[1]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郝喜顺.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管理与实施[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李明华,陈轶凡.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及其法律对策;王树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治-生态安全及其立法问题专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卢炯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法商研究,2000(3).

[5]周玉华.国家生态安全的行政法思考;王树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治-生态安全及其立法问题专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管理学环境保护环境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42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浅谈管理学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47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