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锐,程会强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100124)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历史中,人类文明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个阶段。工业文明极大地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工业文明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与消耗也致使人类社会发展陷入到了困境与危机当中。在此情况下,开发利用“城市矿山”成为解决资源和环境紧约束的新领域,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成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1]。用生态文明视角来审视当今“城市矿山”的开发利用问题,必将颠覆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末端治理方式,走出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引领社会发展的新潮流。
在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但同时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了一系列生态危机。“八大公害”等生态环境给人类造成危害的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频发生,因此人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发展与生态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此类问题,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经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事实的确如此,以森林资源为例,起初地球2/3的面积曾为森林所覆盖,但是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出于对耕地与木材的需要对森林不断采伐,使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这在当时暂时满足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这种毁灭性采伐带来的恶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导致地球物种的大量灭绝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土地退化与沙化严重;气候异常、臭氧层破缺、温室效应愈演愈烈,环境污染严重,淡水资源匮乏,等等。经过三、四百年的工业化时代,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一个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关乎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甚至能否继续生存的、亟需认真对待与解决的重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代际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共40章的《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生态问题、致力于生态问题的解决和国际的协调与合作。这表明人类生态意识的普遍觉醒和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产生,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共识。20世纪9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宣言》的发表,从国际层面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发展趋势[3]。
生态文明是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其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生态文明理论开始兴起,并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论的兴起,意味着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解决具体问题开始进入系统的理论化阶段。生态文明的宗旨是要摆正尊重自然与敬畏自然的关系,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世界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生态经济学家小约翰·柯布认为,一个充分的生态关系是这样一种关系:在该关系里,人类作为一个更大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换言之,就是像其他物种一样进行活动[4]。从现代社会结构而言,生态文明的基本涵义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要遵循人类、自然、社会相互和谐发展的基本规律,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二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三是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彰显生态环保道德,坚持以公共自然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营造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和自觉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共荣[5]。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开发与利用自然,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摆脱生态危机,追求和创造生态文明成果的实践活动。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它的出现和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是人类社会告别蒙昧时代以后,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的选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新飞跃,是一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6]。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也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投入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废弃物积累量急剧上升,世界各大城市逐渐被垃圾包围。而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寻求城市废弃物开发与利用的更好办法与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降低能源的消耗,应是生态文明内涵的应有之义。
不仅如此,从“城市矿山”自身所蕴含的价值去考量其综合开发与利用问题,也同样大有可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的需求量呈指数上升,对资源的全球性争夺愈发的激烈。世界各大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内外兼施的资源全球化战略,即在大力开发利用本土自然资源的同时,运用多种投资方式涉足国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7]。其中自然界中所储藏的资源是有限的,对其开发与利用需消耗巨大的财力、物力,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随着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等新理论、新思想的诞生和发展,除了传统的自然矿产源之外,对于城市中产生的数量庞大的废弃物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早在1969年,美国的著名城市规划学家简·雅各布斯就首次将城市中的废弃“污染物”称作“城市的矿藏”,提出城市废弃“污染物”将成为人类新的资源,合理的利用“污染物”可以同时解决环境和资源两方面的问题,获得双赢的局面。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中提到了不可再生资源供给的极限问题并得出结论:按照当时的趋势,大多数不可再生资源将在100年内耗尽,从而给人类文明带来不可避免的衰落[8]。另外,美国学者巴里·康芒纳在其著作《封闭的循环——自然、人类和技术》中指出:一切工业化国家都必须认识到,他们的经济应遵循在生态上是完善的路线,要用生态学的思想来指导经济和政治事务。
将“城市矿山”这个概念最早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在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传播开的,是以南条道夫教授为首的日本东北大学选矿精炼研究所的学者们。“城市矿山”顾名思义,就是将城市看成一座品位优良的矿山。以中国为例,我国每年将产生大量废弃资源,2009年我国报废的电视机、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接近9 000万台,手机约2亿多部。单以手机为例,1亿部手机中可提取3 t黄金,比天然金矿的含金量高得多。回收手机1.5亿部,从中就能提取3~4.5 t的黄金[9]。而1 t个人废旧电脑中蕴藏300 g黄金、1 kg银、150 g铜、近2 kg稀有金属等。相比之下,天然矿山虽然由于金矿品位不同,从每吨矿石中提炼出金子的数量有多有少,但通常情况下,开采1 t金砂仅能提炼出5 g黄金。因此,有人把“城市矿山”看成是高纯度优良矿山[8]。“城市矿山”中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社会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超过了传统矿山。
与此同时,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发展迅猛,电子垃圾等废弃物也随之进入到一个快速积累的阶段,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必将带来可观的生态、经济效益。相对于我国“城市矿山”目前开发与利用不完善的阶段,日本的“城市矿山”开发早已开始行动,且近些年来规模呈不断扩大的态势[10]。日本一些企业不满足于本国国内的城市废弃的循环利用,开始涉足中国再生资源领域,大有掘宝中国“城市矿山”之势[11]。目前,我国政府也愈加重视“城市矿山”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生态文明内涵的大力感召下,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应该实现多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多种理论的融会共通,实现“城市矿山”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态文明之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生态效率纳入评价标准之中,实现美丽中国的永续发展。
我国城市各类废弃物均缺乏正规的回收渠道,废弃物回收市场几乎由“丐帮”和一些民间自发回收者占领。其回收率和再生利用率很低,这样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与低效。而且会造成一些已建成的大规模的再生循环企业因原料不足,资源化设施不能满负荷运行,从而导致企业亏损、资源浪费,甚至可能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等。这无不反映出我国在城市固废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管理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的本质问题。“城市矿山”回收体系亟待建立。
首先应建立正规的废弃物回收拆解机构。这方面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及其他一些便利政策,让企业能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这样才有利于长久的发展。其次回收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以电子废弃物为例,要重点建设回收网点、中转回收站、集散交易市场三级回收网络,同时探索多元化回收机制。相关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或者销售者、维修机构、售后服务等机构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定向回收机制,建立覆盖全市全区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使得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得到有效、长期的回收处理[12]。
城市废弃物回收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涉及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要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城市矿山”的开发与利用。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无限制的开发必将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承载力的下降反过来也将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传统的、不考虑未来的资源利用观念进行彻底变更,用全新的生态文明视角审视资源的利用问题。使资源总量规模与人类需求动态平衡;解决资源利用不当和废弃物排放过量的问题;使废弃物深度循环再生化;通过科技手段变废为宝,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一次性使用,等等[13]。
生态文明理念是一种先进的、可持续的、永续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又一新的成果,应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动其发展,使生态文明植根于社会,扎根于民心。
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审视“城市矿山”的开发,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增强全体人民、企业家的资源忧患意识、节约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把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增加城市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活动变成全社会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新模式,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综合处理“城市矿山”的开发与利用。
[1]张渝政,周文.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J].生态经济,2007(1):39-4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57.
[3]秦书生.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绿色技术创新[J].科技与经济,2010(3):124.
[4]乔瑞金.生态文明是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52.
[5]向跃霖.“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J].中国环境管理,2007(1):14-18.
[6]王孔雀.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J].生态经济,2010(2):188-190.
[7]刘兴利.唤醒沉睡的“城市矿山”[N].中国经济导报,2009-06-27(B01).
[8]左铁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J].中国城市经济,2005(5):8-13.
[9]李静.“城市矿山”亟待唤醒[N].中国矿业报,2011-08-11(B01).
[10]黄珊艳.金属资源争夺战之“城市矿山”[J].有色金属工程,2012(2):20.
[11]王维.日本财团掘宝中国“城市矿山”[J].世界有色金属,2012(2):27.
[12]黄齐治.从“电子垃圾”到“城市矿山”[J].当代广西,2012(16):46-47.
[13]李光明.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发展[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