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丹
小儿肺炎临床护理
赵丹丹
【摘要】目的 本院对小儿肺炎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及仔细的分析。方法 将本院200例肺炎患儿进行随机分组, 其中包括观察组以及对照组, 每组100例患儿。观察组采取临床的护理方式, 对照组的患儿采取传统的医疗护理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进行仔细的对比, 观察其治愈率、康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以及并发症的种类。结果 通过科学观察, 观察组的患儿其治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患儿, 康复的时间明显的短于对照组的患儿, 并发症出现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儿, 并发症的种类也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院在治疗小儿肺炎的护理中, 应用的临床护理方式, 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的治愈率、缩短患儿的康复时间、从根本上降低患儿出现并发症的几率, 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并且使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护理;体会
肺炎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主要疾病之一, 原因是患儿的抵抗能力相对比较弱, 并且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 往往会导致病情出现比较急, 并且病情会相对复杂及多变。小儿的病情发展相对较快,如果医护人员对患儿的治疗护理相对适宜, 患儿恢复的也相对迅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通过仔细的学习小儿肺炎的病理变化及小儿生理解剖特点, 并且结合患儿的病情进行科学的护理, 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将本院近年来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本院自从2011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 共收治200例患有肺炎的患儿,其中包括104例男性患儿, 96例女性患儿, 有124例患儿的年龄在3个月~1岁之间, 有52例患儿的年龄在4~7岁之间, 24例患儿的年龄在8~14岁之间。两组患儿发热, T>38℃,并且伴随着咳嗽、咯痰、喘息明显、呼吸急促、口周微紫, 有双肺湿啰音现象出现, X线显示双侧肺野呈现出片状阴影。对200例患儿进行随机的分组, 其中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例患儿。对两组患儿进行比较。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疗护理方法, 主管医师依据经验制订治疗措施, 护士执行各项医嘱、检查、化验、并且给予喂养指导、健康方面的宣教工作、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仔细观察等等。观察组:入院后, 直接进入临床护理环境。为保证患儿呼吸顺畅, 要每4小时对患儿进行拍背1次, 并让患儿排出痰液, 一定要教会家长拍背方法。仔细观察患儿各项情况, 如肺部出现的问题, 对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及时治疗, 防止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脓胸、脓气胸、肺大泡、渗出性胸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对患儿要给予容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 执行少食多餐, 尽量鼓励多饮水, 从而使患儿尽快的恢复健康。
1. 3 评价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康复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
通过分析, 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患儿, 根据康复的时间能够看出短于对照组的时间, 患儿出现并发症现象几率也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患儿, 并发症的种类也明显的少于对照组。
护理告知就是指从患儿入院到病愈出院或者因病死亡的这个时间段里, 医护人员有必要向患儿和他的家人说明在护理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简单知识以及过程, 主要了解护理操作的重要性和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所以, 安全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关键, 为此护患沟通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由于护士和患儿接触多了, 相互之间的熟知性也提高了, 为此护士有履行告知义务, 这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医学要求下, 护士除了在工作时掌握患儿病情, 还要了解患儿心理状态。有许多情况证明现在的护患纠纷的根源就是告知义务, 所以告知义务是法律问题的难点和重点[1]。现在有一种观念, 就是医护人员的诊断及治疗是正确的, 并且患儿恢复良好, 一旦疏忽没有正确地履行告知义务, 患儿仍然可以把医院告上法院, 就是你不通知我, 我就去告你的观念。形成了一种致富手段。还有就是着急救人和忙于接收患儿入院以及抢救患儿, 没有及时通知家属住院须知或通知之后没有签字, 导致后来出现医疗纠纷时, 医院很难提供相关证明。因此护理告知是减少护患纠纷的重点, 护士如实告知病情以及知情同意是双方相互信任的标准, 能提高和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 降低医患纠纷。所以认真执行护理告知义务是维护护士合法权利的保障, 用法律来规范护士的行为, 不仅能提高护士的观念, 还能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及患儿的合法权利, 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临床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晋澎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中国当代医药, 2011,18(9):111-11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16(2013)14-0027-02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3.14.014
作者单位:130021 长春,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