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2013-01-27 10:15黄劲柏蒋海英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7期
关键词:荒漠水土保持植被

黄劲柏,蒋海英

(新疆水利厅 喀什噶尔河流域管理处,新疆 喀什844000)

(责任编辑 赵文礼)

1 流域概况及水土流失现状

喀什噶尔河流域位于新疆西南部,流域面积6.3万km2,其中山区面积3.8 万km2,平原2.5 万km2。流域由克孜河、盖孜河、库山河、依格孜牙河、恰克马克河、博谷孜河6 条河流组成,河流年均径流量45.9 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水量的97%。流域行政区域涉及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9 县(市)和兵团农三师5 个团场,2010年总人口约250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灌区灌溉总面积34.07 万hm2,其中耕地面积24.77 万hm2。

喀什噶尔河流域深居内陆腹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塔克拉玛干沙漠“旱海”的作用,平原区蒸发强烈,浮尘大风天气频繁,年均降水量小于100 mm,而蒸发量高达3 000 mm;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态极为脆弱。由于人口增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致使流域内植被稀疏、物种单一,缺少生态屏障,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和天然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在加重。

按照新疆水土流失“三区划分”规划,流域内各县、团场全部属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范围。根据全国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985万km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894 万km2,风力侵蚀面积2.091 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63%。

2 流域水土流失成因

2.1 自然因素

根据喀什噶尔河流域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情况、水土流失现状及流域规划的实际要求,结合流域水土保持功能需求,将流域水土保持划分为山区水土保持区、中游冲洪积平原区水土保持区、下游荒漠地带水土保持区3 个部分。同时,根据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土壤、植被等,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风力和水力交错侵蚀、重力侵蚀几种类型。

2.1.1 山区水土流失成因

山区上游段山势高峻雄伟,终年有积雪,有永久性的冰川水,是流域主要的产流区域,区内植被较茂盛,牧草覆盖度达50%,为高寒荒漠草地,人类活动较少,生产处于原始不发达状态,牧民靠天养畜,对草场植被破坏不大,水土流失属微度侵蚀;山区下游段植被极为稀疏,山体基岩裸露、风化强烈,河床比降大,是重点的水能资源开发区,河流两岸山势较为险峻,在较大降雨或融雪条件下,支沟常出现泥石流等重力侵蚀。

2.1.2 中游冲洪积平原区水土流失成因

中游平原区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河流洪水对沿岸的冲刷和春夏季节大风天气的风力侵蚀。

中游冲洪积平原区河段地面裸露,植被稀疏,气候干燥,夏季降水较丰沛,有内陆“湿岛”之称。河流夏季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 ~70%。夏季气温急剧升高后,山区雪线上移,冰雪强烈消融,加上暴雨径流的叠加,极易形成来势凶猛的洪水。由于山区无控制性的水库滞洪,洪水出山口后直接冲刷中游冲洪积平原河岸,导致河岸坍塌严重,河床越来越宽,将两岸滑坡松散物质带入河道,致使河流泥沙大增。如克孜河卡拉贝利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率达369 kg/s,盖孜河克勒克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率为96.1 kg/s,库山河沙曼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率为57.8 kg/s。

春夏之交的4—6月,大风和风沙对该区域的土壤进行侵蚀。由于土壤多为黏性差的砂质土壤,所以在大风作用下极易随风扬起,造成风蚀。据气象资料记载,该区多年平均风速为2 ~3 m/s,年平均8 级以上大风天数为20 ~30 d,大风天气下常伴有沙尘暴出现,年均沙暴天数达20 ~40 d,每年约有100 d 为浮尘天气。

2.1.3 下游荒漠地带水土流失成因

流域下游主要是风力侵蚀。下游周边多为荒漠或半荒漠地带,属绿洲界外区,介于东部沙漠与西部绿洲之间,区内植被稀疏、覆盖度低、地势较平坦,其东部为布古里和托乎拉克沙漠,沙漠间分布着大量的流动沙丘,风沙时刻威胁着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

2.2 人为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荒漠化植被日益衰退、沙化日益严重,局部盐碱化和水土流失加剧。

2.2.1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开发

山区过度放牧,使草场无法得到休养生息,草原植被遭到破坏;平原区乡村缺煤少电,燃料不足,农民习惯于砍伐胡杨、红柳等天然植被做燃料,绿洲失去植被保护,直接被风沙侵袭。同时,盲目的拓荒,往往由于水资源不足而弃耕,或因肥力不足而薄收,陷入了“越垦越穷、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之中。

2.2.2 城乡发展、矿山和工程建设的不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山区开矿、平原区建砖场砂场、新修水利工程等活动破坏了植被,不可避免地造成水土流失。同时,一些开发建设单位或个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工程配套项目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随意破坏地表植物而不修复,这就加剧了水土流失。

3 水土流失危害

3.1 山地侵蚀严重,导致水利工程效益逐年下降

山区下游及中游冲洪积平原区气候干燥、基岩裸露、植被稀疏,地表多为松散的第四纪沉积物,夏季洪水肆虐,山地侵蚀强烈,大量泥沙输入河流,造成下游水利工程因淤积而功能降低。

流域内现有大、中、小型水库29 座,总库容3.16亿m3,泥沙淤积严重,现存库容只有2.949 亿m3;现有渠首工程19 座,大多为低水头引水枢纽,泥沙造成许多渠首工程上、下游淤积严重,抬高了河床,加剧了洪涝灾害。同时,泥沙对渠首闸底造成严重磨损,多数渠首工程已不能正常发挥效益,有的已报废。

3.2 河流侵蚀、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使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3.2.1 河流侵蚀,造成大面积土壤流失

河流冲刷侵蚀河岸,造成河岸两侧及草场水土流失。在河流中下游,由于泥沙沉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加上河流两岸防护措施较少、土质疏松,汛期洪水左右摆动冲蚀河岸、塌岸毁床,致使河道呈现出上冲下淤的状况,局部河道在洪水作用下经常改道。

3.2.2 风蚀沙化,使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风蚀沙化在流域最为严重,风蚀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3.19%,被列为新疆风蚀重点治理区。受高温、干旱、风沙、荒漠气候的影响,流域内自然植被少,土壤有机质分解强于积累过程,用地与养地又不能很好地结合,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由于沙源丰富,在风力作用下常常形成沙尘暴,直接危害农田、村庄、道路和水利设施。

3.2.3 土壤盐渍化,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弃耕

流域内的农垦区多分布在冲洪积扇平原的中下部和冲积平原区,受地形地貌、气候的影响,加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土壤盐渍化严重。流域内69.1%的耕地和72.5%的荒地为盐渍化土地,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5.24%。土地盐渍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产出率降低,有的甚至弃耕。

3.3 山洪、泥石流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夏季气温升高,极易发生融雪型、暴雨型、雨雪混合型洪水。由于山区下游植被覆盖差,所以泥石流常伴随洪水发生,阻塞河道,冲毁农田、农舍、公路及草场,给人民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历史上有记载的大洪水出现过8 次,给河流两岸造成了巨大损失,如1998年5月克孜河洪水,冲毁水渠25 km、水闸1 处、桥梁4座、涵洞24 座、房屋1 000 间、县级公路80 km、高压线路8 km、防洪坝3.4 km、通信线路28.5 km、防病改水管道18.4 km,淹没农作物346.67 hm2、林地38.67 hm2、草场143.33 hm2,死亡牲畜3 500 头(只)。

3.4 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生存条件受到威胁

绿洲内分布有片状及零星状的沙丘、沙地,沙化威胁始终是流域东部面临的生态问题。风蚀、沙化、水蚀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荒漠过渡带、沙漠边缘及风口地区,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绿洲边缘的沙化带正在以每年3 m 的速度向绿洲推进。

4 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规划,建立配套的法规政策体系

目前,流域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水土保持机构,多数县市也未设置水土保持机构,个别县虽设置了水土保持机构但未能正常运行,水土保持工作相对滞后。鉴于此,要提高流域内各级领导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由流域管理部门牵头,分级组建流域水土保持机构,建立以水利部门为主,林业、农业、畜牧等部门配合的机构,统筹协调开展流域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作。要尽快开展流域水土保持现状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及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情况,科学制订流域水土保持防治规划,积极推进流域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作。与此同时,要加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严格执行国家和新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封禁等防治水土流失的地方法规、办法。

4.2 加强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

全面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坚决扭转“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被动局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要树立“不破坏就是保护”的理念,减少和避免扰动沙漠、沙地、戈壁、荒漠等活动,促其休养生息、自然修复。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水土保持设施与开发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规范开发建设活动行为,控制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产生。

4.3 山区水土流失防治

山区为水源保护区和水能开发区,水土流失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应重点考虑山洪及泥石流的防治,并做好山区水利、矿山及其他建设工程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保护工程和交通线路的安全。工程料场应避免选在水土流失多发地段;对泥石流多发地段应及时将废弃料回填整平,废渣应合理堆放,以免被洪水冲刷造成泥石流等灾害;在冲沟修建交叉建筑物对山洪进行疏导,以减少洪水对工程的破坏;对易滑坡地段进行削坡处理或修建挡土墙进行防护。同时,加强林草资源管理,划定禁牧保护区和草场轮牧区,防止草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

4.4 中游冲洪积平原区水土流失防治

中游冲洪积平原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水土开发活动频繁,是人为新增水土流失需防治的重点区域,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辅,逐步有效地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首先,要加强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严格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制度,对开发中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应及时给予恢复,杜绝人为新增水土流失产生。其次,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工程措施建设进程,更新改造一批重点水库蓄水工程、引水枢纽工程、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等水利设施,加强水资源的调配管理,减轻洪灾危害,保障生态用水;另一方面要新建、改造、更新、完善农田防护林、护岸护滩林、护渠护路林、防风固沙林、经济林等,推进盐碱地改良和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建立完善的防风固沙体系,有效抵御风沙侵蚀。

4.5 下游荒漠地带水土流失防治

下游荒漠地带为绿洲边缘与沙漠区域的隔离带,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绿洲外围天然荒漠植被保护:一是大力营造薪炭林,以减少农民因燃料需求而对荒漠植被的破坏;二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下游生态需水保障机制,逐步恢复天然荒漠植被系统;三是在绿洲外围天然荒漠植被较少区域,人工种植大型的防风阻沙基干林带,建立人工绿色天然屏障。通过上述措施,下游荒漠地带多层次建立的天然屏障,能够有效地阻止由风蚀而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沙漠化进程。

4.6 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积极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生态修复投资小、收效大,是一条适合流域自然条件的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实行大面积的封育保护和生态修复。

流域长期存在的春旱、夏洪、盐碱、风沙、缺煤少电等主要问题,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治理中要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除害兴利的原则,大力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通过兴修水库、合理开发地下水、科学利用地表水、建设防风固沙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搞好灌区设施建设等,使夏季洪水得到控制,地下水位降低,盐碱地得到治理,草场和河谷林的灌溉得到保障,从而实现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荒漠水土保持植被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向荒漠宣战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荒漠生态系统的演变
公路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