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晨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绿色照明产业化国家扶持资金的项目评审会,评审项目都是各地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的投资LED照明产业的项目,都是数千万乃至数亿元投资的大项目。虽说LED照明是具有光明前途的战略性产业,但由于发展时机滞后和核心技术缺失等原因,在中国,这个产业在襁褓中就已显现了一种病态。
然而,各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都提供了这个申报单位上马这个项目的充分的理由和光明前景,足以证明这些投资都是正确的、及时的和必须的。但当你了解LED照明产业的真实情况时,当你真心为投资者和国家政策负责时,你不难发现,这些“可研报告”大多是先定结论(迎合投资人的投资意愿)再找证据,只说项目优势,回避比较劣势,只顾纵向分析,不谈横向评价。
可想而知,老板们的资金被这样的“可研报告”忽悠着投进去,国家扶持资金被这样的“可研报告”忽悠着发下来,换来的将是什么!!
由此联想到“体检”。
我们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体检,监控已有疾病的变化,发现潜在疾病的隐患,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通过体检,医生会给你医治疾病的指导,给你保持健康的建议。忽视体检,小病会酿成重疾,无视病变,小病会贻害终生。
一个项目的“可研报告”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一次体检的过程——对相关行业(技术、产品、企业)的体检过程。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即使不是为了一个项目,也有必要对相关技术、产品和企业本身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体检。
对在用技术进行体检,用以评估该技术的健康状况。包括是否还有先进性或独有性,是否还有改进或提升空间,生命周期是否接近完结,替代技术是否已经出现,在产品价值中所占比重等等。节能、环保、绿色一系列新要求可能使一些自以为优秀的技术变得落伍;变相侵权、逼真模仿可能使独有技术过早夭折;社会进步、消费者兴趣迁移,周边科技萌生可能大大压缩现有技术的生命周期。
对当前产品进行体检,用以评估该产品的健康状况。包括是否仍满足目标客户的真实需求,是否仍与企业品牌定位相吻合,同行竞品是否已紧随其后,经营回报是否还能创造利润等等。核心技术如无秘密、生产工艺如无难度、产品质量如无差别、品牌价值如无优势,则唯我独尊将不再持续,竞争优势将日渐贬值,入市门槛则将大为降低,产品利润将趋于枯竭,这样的产品恐已成病态,风光时日恐已不多。
对企业进行体检,用以评估企业的健康状况。包括在竞品同行中的地位,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发展势头的趋势,经营模式的优劣等等。简单模仿、粗放制造、缺少品牌或口碑影响、缺少市场应变或掌控能力,这样的企业或许早已病魔缠身;短视、缺信,罔顾路径、迷失方向,淡出客户视线,丧失市场眷顾,这样的企业可能已病入膏肓。
因此,对技术、产品和企业本身做体检,关乎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是针对一个投资项目进行的体检,则关乎到这个项目的取舍和成败。
不论是企业日常的体检,还是针对一个投资项目的体检,不论是企业自力而为还是外部机构进行,都应本着客观、真实、全面的原则。
自力而为时,力求不被内部各种利益关系所左右,不被圈在圈子里的思维意识所误导。
外部机构进行时,尤其防止换来的是投其所好、以点概面、以偏代全,用别人的成功证明你一定不会失败,用市场的光明证明你一定能分享到一缕阳光。
总之,防止被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