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相军 朱映辉 李 浩
河南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信阳 464000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颅脑损伤的病死率不断下降,而颅脑损伤的并发症——外伤性癫发生率仍较高,因此日益受到神经外科工作者的重视。我院1999-10—2007-06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46例,继发外伤性癫103例,发生率10.9%。现将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性癫的原因、发病机制和抢救治疗过程中的致病因素及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3例,男69例,女34例;年龄9~67岁,平均36.7岁。受伤原因:车祸64例,坠落伤21例,砸伤13例,砍伤5例。
1.2 临床表现 946例病人均为急诊入院,意识昏迷,GCS评分3~8分。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癫103例,其中瞳孔大小正常26例,单侧瞳孔散大48例,双侧瞳孔散大29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休克17例。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性癫的颅脑损伤部位(包括双侧):额叶损伤18例,颞叶损伤16例,顶叶损伤11例,枕叶损伤6例,额顶叶损伤13例,额颞叶损伤12例,颞顶叶损伤19例,广泛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8例。外伤性癫临床表现类型:强直-阵挛性发作23例,其中癫持续状态3例;局灶性发作57例;小发作(失神经发作)16例;精神运动性发作7例。继发癫1个月内发病71例(68.9%),1~6个月22例(21.4%),半年后发作10例(9.71%)。
1.3 辅助检查 重型颅脑损伤入院均行头颅X光、CT、MRI检查,均有颅骨骨折、颅内积气、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急性脑肿胀、脑受压中线移位表现。外伤性癫患者发病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行头颅MRI检查,有脑软化灶51例,脑穿通畸形13例,脑萎缩11例,检查正常28例。
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检查,局限性异常有棘波、慢波、棘慢波67例,广泛异常22例,检查正常14例,其中3例经药物诱导后表现为广泛异常。
94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送NICU监护病房抢救治疗,行气管切开、吸氧、止血、脱水降颅压、抗休克、抗感染、制酸、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外伤性癫病人除颅脑损伤治疗,癫发作后用抗癫药物治疗,外伤性癫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类型应用相应抗癫药物。选用一种或两种药物,完全控制后再服2a而后逐渐减量停止,用药要规律连续,避免突然停药复发[1]。大部分外伤性癫获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少部分药物治疗2~3a不能控制癫发作,且发作频繁患者,严重时手术治疗。本组外伤性癫开颅癫灶切除12例,术中应用皮层电极、脑电图进一步精确定位,脑瘢痕周围常有多个致灶。单纯致灶脑瘢痕切除8例,致灶加额叶或颞叶切除4例,同时术后应用抗癫药物治疗。103例中治愈57例,症状控制31例,无效11例,死亡4例。
3.1.1 颅脑损伤对神经细胞直接损伤:①颅腔完整时,外力作用于颅骨,颅骨变形,脑组织在颅腔内相对快速移位,整个颅脑腔内脑组织受损,神经细胞胞体和突起变形破裂,皮层和皮层下靠近颅骨局部脑损伤严重,甚至突起断裂和神经细胞坏死。②颅骨不完整时,由于颅骨变形骨折,对整个颅腔内脑组织损伤较轻,但局部颅骨骨折处脑组织损伤严重,神经细胞直接受到撞击挤压、牵拉胞体、突起变形破裂、断裂、神经细胞坏死。
3.1.2 颅脑损伤对神经细胞继发损伤:①血供减少:脑损伤同时血管损伤、断裂,引起供血血管或引流血管出血、梗死,局部脑组织供血中断。②颅脑损伤后水肿、血肿、颅骨凹陷骨折,形成颅内高压,颅内血管的脉压差减少,脑灌注不足血流减少,特别是合并休克病人更严重。③脑血管损伤出血后血管活性物质增加,红细胞破裂释放大量红细胞蛋白分解铁离子蛋白、小分子物质[2],引起血管痉挛血供减少。血供中断、减少,脑细胞缺血缺氧引起神经细胞代谢障碍,甚至神经细胞凋亡。④压迫作用:颅内压升高对神经胞体挤压和神经纤维牵拉,血肿形成时脑组织相对移位,引起胞体突触破裂断裂。⑤开放性颅脑损伤异物存留颅内感染,异物和炎症反应对神经细胞刺激和损害。⑥脑损伤后期,脑组织软化坏死溶解吸收,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冻样物质和疤痕,对周围神经细胞的持续挤压牵拉。⑦脑室穿通畸形脑室破裂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形成囊肿状膨大,对脑神经压迫挤压牵拉;外伤后颅骨不完整,颅内不恒定,脑组织膨出对脑组织挤压、牵拉。⑧手术时为止血暴露血肿,对脑组织直接牵拉挤压,以及不正确使用电凝,局部形成高温损伤对神经细胞。
[1]王献,陈品,赵燕民,等 .癫持续状态的抢救与影响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3):53-54.
[2]林锦波,兰周华,张云凤,等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1-14.
[3]李桂林,孙淑清,李敬军,等 .癫病人脑棘波灶轴突、突触和树突的病理学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4):295-298.
[5]李红,王云英,马海燕,等 .癫儿童发作期与稳定期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5):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