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杨 智伟静 吴 玫 王 欣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浙江临安 311300
浙江省具有丰富的古村落及古村落文化资源,全省有近10万处历史古镇、古村落和古建筑群[1]。而当古村落的原始面貌即将破坏殆尽,所剩无几,却未能及时保护之时,通过调研,以文字、图片的方式,尽可能记录村落传统风貌与文化信息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
杨家楼古村落地处浙江诸暨,隶属草塔镇,至今已有约800年的历史[2]。现杨家楼分为南屏、南前、后村、新宅、新桥5个行政村,共计约1 438户人家,3 951人口,占地面积4.46 km2[3]。村落水资源充足,有“日日三百桶,夜夜归原洞”之说,适合耕种。
杨家楼的选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村落地处丘陵地带,虽位于两水交汇处,却距河道近2 000 m之遥,离山1 km之远。村落并未完全接近河道,只因地下水源充足、未背靠山林,周边平坦的耕地面积大。但总的来说,村落的选址还是受到了风水和“耕读传家”思想的影响。
杨家楼的选址注重“龙脉”的位置,严格遵循了古代“相地首重龙”的说法。杨家楼有3支龙脉,其中有2条起源于村落西面的赤岭子山。山脉一直延伸至村内,龙背地势最高,距离地面最浅。如此选址为村民躲避灾难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其特点有三:草木茂盛、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山势耸拔深远、资源丰富、利于防御。
诸暨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村落位于两水交汇之间,且方圆千里无山地,水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放眼望去,一马平川。这既满足了村民的生活所需和文人所追求的大片田园山水意境,同时,村落与自然风景浑然相融,也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
杨家楼总体布局为团型布局。从空间布局看,讲求坐北朝南,不仅建筑朝南,连仅有的一条街也设立在整个村落的南面,名为“朝南街”。作为传统的血缘村落,村子由裨殿门、大房门、千木房等多个家族建筑群组合而成,建筑之间环环相抱,相互连接,中间形成3条主要巷道。建筑群落街道走向随势而弯,直通朝南街。村落中间设有9个井,以供村人饮水;有13个方塘,除能满足村民日常洗涤之用外,还可用于防备火灾。流传多年的歌谣总结村落布局:“杨家楼,大地方。上有上祠堂,下有下祠堂。中央巷弄长弄堂,南屏山下开大塘,朝南街里造牌坊。”
杨家楼的街巷可分为商业街道和生活巷道。其中,生活巷道引向商业街道,商业街道通往村外世界,呈现3竖1横的结构,以中央巷最具特色。此巷长约300 m,宽为1.8~2.8 m,早期以鹅卵石铺成,中间高起,两边自然形成排水沟。建筑分列两旁。街巷宁静,鸡犬相闻,在拐弯处,远看似走到尽头,其实内藏玄机。这样既给人亲切古朴人文美感,又展现出其深邃悠长的景观特色。
杨家楼古村落的街道与巷道功能分配较为清晰,街道设有各类商店,而巷道只供居民之间的交通。朝南街位于村落最南端,北靠建筑群,沿街设商铺,南临池塘,原为长120 m、宽10 m的条形街。村中自明末清初便设有庙会,每年分为2场——农历3月1日和12月27日,当地人称之为“初一庙会,廿七夜市”。其中“廿七夜市”就是在朝南街进行的。
从建筑类型来看,村落的古建以白墙黑瓦为主要特色,且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可分为“一字屋”“凹字屋”“四檐全”“连井三透”4种格局。建筑常包含了间、厢、天井3种空间组成因素,体现了宗法伦理和风水观念。房屋开间多为3、5间,面宽常为3.8 m、4.1 m和4.8 m;进深以7.6 m为主,也有超过10 m者,因结构而变化。
从建筑布局看,遵循了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由单体建筑组成群体,形成以院落为中心的组合,规模大的建筑由若干院落合成[4]。古建基本采用坐北朝南形式,都具有中心轴,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例如,“连井三透”以大堂为中心,从正大门开始形成中轴线,厢房环抱左右,形成多个不同功能的小型空间。四檐全的建筑更具代表性,不仅南北对称,东西也成对称格局。整个建筑呈长方形,拥有2条轴线,形成严格对称的形式。整个古村落区的建筑通过不同的方式相互连接,只剩下3条主要巷道,早期便有“踏遍全村不湿鞋”的说法。
从空间序列来分析,古村落中稍大型建筑体一般都有简单的外形和复杂的空间组成,如“连井三透”也呈现出与园林景观相似的空间序列。以相传房为例 (清太学生曾彬公私宅),从正大门进入便是面积最大的天井,迈过建筑形式最宏伟的大堂进入的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天井,同时建筑的进深也相对减少;转而进入左右厢房,建筑有透过漏窗面对基头间的,也有面向小天井的。多扇小门位于走廊之上,随着建筑形式的改变与空间的转移形成多个窄—宽—窄—宽—窄的空间序列。
杨家楼的宗教寺庙主要分为佛教与道教,相应的分别为天元塔、天佑寺和东嶽庙。
天元塔为当地标志性建筑,地处杨家楼东北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光绪诸暨县志》记载:“(杨义峰)命其孙万历己未 (1619)进士、安庆府知府肇泰建。[5]”该塔历经近400年,是诸暨市仅存的4座古塔之一。原塔底设有地宫,据传地宫内藏有大量金银珠宝作镇塔之用,后被盗。天元塔与佛寺共建,与周边田野交相辉映,其本身就是景观,也是较好的观景点。
天佑寺位于天元塔旁,两者始建年代相近,为明万历间里人百岁翁杨义峰建,至今经历了多次毁坏与重修。天佑寺旧址最近一次毁于1956年的“八一”强台风。天佑寺与众多名胜古刹最大的不同在于选址,和所谓的“深山古寺”相悖,它坐落于一片广阔无垠的田间。现2000年重建的天佑寺占地面积约1.5 hm2,殿内有玉佛28尊。其中三圣三世玉佛高达3.2 m,每尊重10 t。寺院与塔相互照应。寺前种植大片香樟等常绿乔木,寺内则有雪松、玉兰、桂花、紫荆、石榴、香橼、杜鹃等植物,使寺庙不乏深山古寺的宁静。
东嶽庙位于天佑寺西北约110 m处,原四周均为田野,始建年代不详,曾于清同治年间重修;曾具有集会功能,旧时每年有东嶽庙庙会演戏三本之说。
村落内的水体景观主要由池塘和井构成,新中国成立前的杨家楼还有“九井十三塘”的别称。据走访调查,古塘现存3处,即外面前塘、里面前塘和黄泥塘。这些池塘原集日常洗漱、建筑防火、空间景观等多种功能。
古人有云:“无井不成市。”在江南这水源充足之处,想要知道一个村落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及其繁华程度,从井的数量便可推测一二。杨家楼有古井9座,均为竖式直筒型。由于村中的水井常处于街巷之中,有井之处往往空间较大。从功能上看,井主要为村民提水、淘米、洗衣、夏日乘凉、交谈之所,具有特殊的场所精神。
南屏公园于1995年开始在杨家楼镇南屏山上历经4年修建而成。公园占地约1.6 hm2,南面为田,西北临水,与村落唯一的街道相对。公园依托水塘而建,充分利用山水景观,临水处设有用栏杆相围的小道,末端设有小桥。靠近水塘处种植大量香樟,与水体相映成趣。公园内部设有置于广玉兰、玉兰、香樟等树群中的露天桌椅、老年活动室、休息亭、林下休憩空间、锻炼小广场等,充分满足了村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公园建筑主要采用古建形式,柱上有当地书画家的亲笔题字。红柱白墙灰瓦与周边的植物环境相互融合。
传统民俗景观主要有龙灯和旗锣伞铳。杨家楼的龙灯为板凳龙。板凳龙在杨家楼始于明代。正月,长龙穿梭于村落的每一个角落,红黄相间的龙头与白墙黑瓦的建筑相互映衬,形成动静结合的村落景观。而“旗锣伞铳”这四个字包含了4种实物,即旗、铜锣、伞、铳。旗高约6 m,主干就是颇为著名的“杨家枪”,枪头束红缨。旗面可分为红、黄、蓝3色,上绘龙,并写有“楊”字,四边镶有深色锯齿形花边,需身材高大男子方可执之。铳俗称“火铳”,是一种由钢管制成的鸣响器具,有一响、两响、三响之分。鸣放时,放铳手用粗香点燃导火线,管内火药被引燃,用力冲击小木榫,发出巨响。舞龙时,旗罗伞铳队位于整支队伍最前端,迎抬阁或队伍受邀出村时,每至一村坊,十几面大旗当前,几十支火铳先后鸣响,气势雄壮摄人,为雄伟的舞龙队更添几分庄严与魄力。
从杨家楼现状看,传统景观的破坏程度已比较严重:1)水体污染严重,池塘已经很少用于洗涤、放养家禽之用,水井开始荒废,有的甚至被当成垃圾坑。2)青石板道路景观消失殆尽,鹅卵石路和石板路上被铺上了水泥地;街巷中原有的鸡犬、鸟语声被机器声掩盖,噪声污染充斥着各条街巷;3)古建景观或烧毁或倒塌,即使有就地重建的新形式建筑也显得突兀而又格格不入,完整古建越来越少。
虽然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但从现状来看,想要对古村落面貌进行全面修复已无可能。但根据走访发现,村中亦有一批有识之士对村落传统景观保护作出了一定贡献,如保护、修缮天元塔、东嶽庙,还原天佑寺;选取重要且保存尚好的古建门面加以进一步修缮;对现存的3个水塘的驳岸进行硬质化处理,于周边设立坐凳、植以垂柳,完善水体景观,使其成为绿色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另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了解这些景观的价值,自觉保护仅存的历史文化遗产。
[1]杨晓蔚.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对策研究:以浙江为例[J].浙江工艺美术,2007(12):95-102.
[2]草塔镇志编纂委员会.草塔镇志[M].浙江诸暨,2002.
[3]诸暨市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诸暨市行政村规模调整资料手册[M].浙江诸暨,2006.
[4]石宏义.园林设计初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5](清)陈遹声修.光绪诸暨县志[M].刻本.(清)蒋鸿藻纂.清宣統二年(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