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群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桑白皮Mori Cortex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小便不利,面目浮肿等症。桑白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经,对于如何炮炙并未有记载,其后历代本草及方书均收载有桑白皮。《金匮要略方论》中开始有炮炙记载,曰:“烧灰存性,勿令灰过”[1],之后的医学典籍中对桑白皮的炮炙加工方法逐渐增多,主要有炙、烧、炒等法,每一法又有加辅料制或不加辅料制的区别,归纳起来主要有桑白皮炭、炒桑白皮、蜜桑白皮、酒桑白皮、蜜酒制桑白皮、米泔水和豆制桑白皮、蜜麸制桑白皮等,其中最常见并沿用至今的炮炙方法是炒制和蜜制,现代以蜜制为主,现将炮制沿革分述如下。
生桑白皮,去外黄皮,切丝为饮片。桑白皮历代均有生用规格并沿用至今,如宋· 《三因极—病症方论》治“通身肿满”的“大圆方”中桑白皮用生品[2],明· 《奇效良方》中治“咳嗽面目浮肿,不得安卧,涕唾粘稠”的“葶苈散”方中桑白皮生用[3],《仁术便览》的“贝母丸”方中曰“治咳嗽多日不愈,桑白皮生用”,治水肿的“五皮散”生用[4],《寿世保元》“风寒新嗽生用”[5]等等。生桑白皮是目前临床上主要的饮片规格之一,并认为生桑白皮长于利水消肿。历版中国药典均收载生桑白皮。
桑白皮熟用有不加辅料制和加辅料制两种。
2.1 不加辅料炮炙
2.1.1 烧法 汉· 《金匮要略方论》中治“疮痈肠痈”的“王不留行散”曰“烧灰存性,勿令灰过”[1],这是桑白皮制炭方法的最早记载,晋· 《肘后备急方》曰“取桑白皮,曝干,烧为灰”[6],宋·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曰“治金疮,取新桑白皮烧灰”[7],以后很少见此种炮炙法。
2.1.2 炒法 宋· 《博济方》最早出现炒法,曰“剉,炒”(款肺散)、“炒”(华盖散)[8],从宋代以后,炒法历代均有沿用,如《小儿药证直诀》、《校注妇人良方》、《奇效良方》 (华盖散、桔苏散、人参清肺汤、宁气汤等)、《普济方》 (款肺散、清肺饮、地黄汤、五灵脂汤、槟榔丸、阿胶散、半夏桔梗汤、玉华散、神秘汤、神效散等)、《世医得效方》(蠟煎散、九宝汤、宁气汤等)、《仁术便览》(消脓饮、五虎斩劳汤等)曰“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录“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三白散)中曰“微炒”,元· 《卫生宝鉴》(泻白散)曰“炒黄”,现代仅限于局部地区沿用,如江浙一带和江西,大部分地区已不用。
2.1.3 焙 宋·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曰“初采得,以铜刀剥去上粗皮,取其里白切,焙干”[7],《圣济总录》曰“米泔浸一宿剉焙”[9],明· 《世医得效方》中的“款冬花散”中曰桑白皮“洗焙”[10]。
2.1.4 炙法 唐· 《千金翼方》中,由桑白皮单味药成方的“桑根汤”曰“切伍升入地三尺者良,炙令黄黑”[11],宋·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曰“炙令黄黑,剉”[7],《圣济总录》曰“炙剉” (阿胶散、五味子汤、桑白皮汤、蛤蚧汤、紫苑汤、杏仁汤、百部丸)、“炙黄剉”(人参丸)、“微炙剉”(沉香槟榔方)[9],《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五皮饮、泽漆汤)[2]及明· 《奇效良方》(蛤蚧汤)[3]、 《世医得效方》 (华盖散、葶苈散)曰“炙”[10]。明· 《普济方》曰“炙” (宣肺散、华盖散)、“炙剉”(人参丸、五味子汤、茯苓贝母汤、紫苑汤、蛤蚧汤、杏仁汤、葶苈散)、“炙令黄色,剉”(槟榔汤)、“炙令黄黑,剉” (桑根白皮汤)、“炙黄色,剉” (木通汤)[12]。
2.2 加辅料炮炙
2.2.1 蜜为辅料 宋· 《普济本事方》较早以蜜为辅料炮炙桑白皮,“贝母汤”中曰“洗净蜜炙黄”,“紫苏散”中曰“洗净蜜涂炙黄”[13],其后的医籍中均有蜜炙的记载,如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杏参散”中曰“蜜炒微赤,再泔浸一宿,焙”[14],《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杏参散”中曰“蜜炙三度,白泔浸一宿,控干”[2],《济生方》“枳壳丸”中曰“蜜水炙”[15],金· 《儒门事亲》 “百花散”中曰“用蜜涂,慢火炙黄色为度”[16],元· 《活幼心书》“神应散”和“凉肺散”中曰“去粗皮,剉碎,蜜水炒过(透)”[17],明· 《普济方》“三母汤”中曰“蜜炙”,“平肺汤”中曰“蜜炒”[12], 《奇效良方》 “桔梗汤”中曰“蜜水炒”[3], 《本草蒙筌》 “稀蜜拌透,文火炒干”[18],《仁术便览》 “桔梗汤”中曰“蜜水炙”,炮制药法中曰“刮去赤,有蜜拌炒,忌铁器”,“定喘汤”及治吐血劳疾方中有“蜜炒”记载[4],《世医得效方》 “杏苏汤”中曰“蜜略炙”[10],《炮炙大法》中曰“或竹刀或铜刀刮去黄粗皮,手折成丝,拌蜜瓦上炙”[19]。
2.2.2 酒为辅料 明· 《医宗粹言》曰“刮去红皮,切碎,用酒炒微黄色为度”[20]。
2.2.3 蜜和酒为辅料 清· 《本经逢原》曰“须蜜酒相合拌令湿透,炙熟用,否则伤肺泄气,大不利人”[21]。
2.2.4 米泔水和豆为辅料 宋·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曰“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桑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剉细”[7],《圣济总录》收载了豆煮法和米泔浸法,曰“以水二升同豆煮候豆烂滤取汁”、“米泔浸一宿剉焙”[9],清· 《本草述》曰“治咳嗽吐血甚者,鲜桑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刮去黄皮剉细”[22]。
2.2.5 麸为辅料 桑白皮麸炙仅见明· 《奇效良方》治“痞气”的“沉香饮子”方中,曰“麸炙”[3],现代有麸炒和先将麦麸用蜜水拌炒干,然后用作麦麸炒的方法。
从汉代到宋代,未有蜜炙法以前,除了生用外,尚有桑白皮炭,《金匮要略方论》、《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医籍中就有制炭记载,曰“烧灰”,主要是收敛生肌,用于治疗“金疮”等,但从桑白皮的传统作用来看,自从有了蜜制法后,桑白皮炭几乎不用。
明· 《医学入门》首次记载了桑白皮生熟异用理论,曰:“利水生用,咳嗽蜜蒸或炒”[23],此后的很多医籍对生熟异用及炮炙前后的作用也有明确记载,如明· 《仁术便览》中的“贝母丸”一方中曰“治咳嗽多日不愈,桑白皮生用”[4],《寿世保元》曰“风寒新嗽生用,虚劳久咳蜜水炒用”[5],清· 《本草述钩元》曰“利水用生,咳嗽蜜炙或炒”[24], 《本草备要》 “如恐其泻气,用蜜炙之”[25],《本经逢原》“须蜜酒相合拌令湿透,炙熟用,否则伤肺泄气,大不利人”、“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21],《本草从新》曰“或生用,或蜜炙 (制其凉泻之性)”[26],《得配本草》曰“疏散风热,生用,入补肺药,蜜水炒拌,肺虚小便不利者禁用”[27],由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桑白皮生熟异用的原理主要是利水及风寒新嗽生用,用蜜炙法炮炙后可减其凉泻之性,防其伤肺泻气,同时兼有润肺止咳之功,更适合虚劳久咳患者。
现代研究也证明桑白皮生熟异用及炮炙对桑白皮药理作用的影响。张文娟等发现,不去除粗皮的桑白皮和去除粗皮的桑白皮具有同等强度的利尿作用[28]。李崧等对炮制前后桑白皮止咳平喘及利尿作用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蜜炙桑白皮对组胺所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条收缩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对组胺所引起的气道痉挛也有明显保护作用,作用强度与炮制前相当;在镇咳、利尿实验中,蜜灸后的桑白皮利尿作用减弱,蜜炙桑白皮水提物对二氧化硫引起小鼠咳嗽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生桑白皮,说明蜜炙后镇咳作用增强。显示蜜炙桑白皮与生桑白皮相比,作用有一定差异,生桑白皮长于利尿,而炮制后止咳平喘作用加强[29]。《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归纳指出“桑白皮饮片分为生、炒、蜜炙三种:生药味甘性寒,以泻肺平喘力胜,多用于水肿溲少,如五皮散;炒药味甘,性寒偏平,以降气平喘力胜,多用于水饮停肺,如桑白皮散;蜜炙药味甘,性寒偏润,以润肺清热,止咳平喘力强,多用于肺热咳喘,如泻白散”[30]。
4.1 从古代文献看,桑白皮除了目前沿用的生桑白皮和蜜桑白皮两种药用规格外,历史上还曾出现了烧 (制炭)、炒、焙、炙等不加辅料制,以及酒制、蜜酒制、米泔水和豆制、麸制等多种加辅料制法,从传统作用看,制炭主要是外用以收敛生肌,如《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本草纲目》等均用之治疗“金疮”;酒性热,酒炒桑白皮可缓和其寒凉之性,以防其“伤肺泻气”;米泔甘凉益气和中,米泔制桑白皮能增强其清热作用,减轻伤气之弊;麦麸能益气清热敛汗,麸制桑白皮可增强其清养之功,这些古代宝贵的炮制经验,均有待于利用现代科研手段和临床实践加以验证,而不应轻易抛弃。
4.2 由于历代医家所处的时代和各自的用药习惯不同,其方中所用桑白皮的炮制规格也有所不同,如《世医得效方》一书中,不同的方剂中,所用的制法各不相同,主要有“炙”(华盖散、葶苈散)、“炒”(蠟煎散、九宝汤)、“洗焙”(款冬花散)、“蜜略炙”(杏苏汤)等;即使是同一方剂,在不同的文献中桑白皮的用法也有所不同,如华盖散,有生用[4]、炒[3]、炙[14]之别,又如葶苈散,有生用[3]和炙用[17-18]等,究竟该用何种规格,同一方剂分别用不同的炮制规格,对其疗效有何影响,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3 桑白皮蜜炙是最受历代医家重视,也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炮制方法,其炮制原理历代也有描述,一般认为“利水生用,咳嗽蜜炙”。现代认为蜂蜜能补中益气,润肺燥,安和五脏,用以炮炙桑白皮,可增强桑白皮入肺平喘之功,又可防其泻肺气。但对如何蜜炙,历代却有不同方法,曾经出现了“洗净蜜炙黄”、 “洗净蜜涂炙黄”[13]、“蜜炒微赤,再泔浸一宿,焙”[14]、“蜜炙三度,白泔浸一宿,控干”[2]、 “蜜水炙”[15]、 “蜜水炒”[3]、 “蜜蒸或炒”[24]、“须蜜酒相合,拌令湿透,炙熟用”[21]等不同的蜜炙方法,现在要求“文火炒至不粘手”[31]。桑白皮蜜炙古今均缺乏科学有效的质控手段,有必要结合现代研究找出科学可控数据,以确保炮制品质量稳定有效。
4.4 桑白皮的炮炙古代一直强调恶铅忌铁,早在南北朝·《雷公炮炙论》中就指出“采得后,铜刀剥上青黄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于槐砧上用铜刀剉了,焙令干……此药恶铁并铅也”[32],此后很多医籍亦有类似记载,如宋·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初采得,以铜刀剥去上粗皮,取其里白切,焙干……恶铅及铁,不可近之”[7],明· 《本草品汇精要》 “恶铅及铁”[33],明· 《炮炙大法》 “或竹刀或铜刀刮去黄粗皮……忌铁器”[19]等,《医学入门》“用铁耗乃元气”[23]。但现代铜刀已经很少使用,且炮炙多用铁锅,这些对桑白皮药效是否有影响?有何影响?亦有待验证。
[1]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4.
[2]宋·陈 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192-193.
[3]明·方 贤.奇效良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明·张洁选集.仁术便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5]明·龚延贤.寿世保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8.
[6]晋·葛 洪.肘后备急方:卷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4.
[7]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十三[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15-316.
[8]宋·王 衮.博济方:卷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68-70.
[9]宋·赵 佶.圣济总录:卷六十五,卷六十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79,1191,1198-1199,1201-1203.
[10]明·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58-168.
[11]唐·孙思邈.千金翼方[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卷十九214.
[12]明·朱 橚.普济方[M].上海:上 海 古 籍 出 版社,1991.
[13]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43.
[14]宋·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83
[15]宋·严用和.济生方:卷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9.
[16]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39.
[17]元·曾世容.活幼心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3.
[18]明·陈嘉谟.本草蒙筌:卷四[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1.
[19]明·缪希雍.炮炙大法[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419.
[20]明·罗周彦.医宗粹言[M].明万历四十年壬子常郡何敬堂梓本,1612.
[21]清·张 璐纂.本经逢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81.
[22]清·刘若金.本草述:卷二十四[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552.
[23]明·李 梴.医学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8.
[24]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514.
[25]清·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38.
[26]清·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27]清·严西亭,施澹宁,洪辑菴.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卷七180.
[28]张文娟,徐宝林,孙静芸.桑白皮除粗皮和未除粗皮利尿及急性毒性比较研究[J].中成药,2001,23(12):887-888.
[29]李 崧,王 澈,贾天柱,等.炮制对桑白皮止咳平喘利尿作用的影响[J].中成药,2004,26(6):471-473.
[30]陆 拯.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49-150.
[3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10.
[32]雷 敩.雷公炮炙论[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73.
[33]明·刘文泰等纂.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卷十八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