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秀岭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人民医院骨科,山东 德州 253100)
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的临床分析
曲秀岭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人民医院骨科,山东 德州 253100)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24例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60.87%,研究组优良率为87.50%,研究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优良率,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手法复位;皮内固定;疗效
踝部骨折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大多与间接暴力有关,外旋、内翻与外翻等均可引发踝部骨折。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是踝部骨折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其常见于青少年群体,约占全身骨折的4%~6%。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的治疗较为严格,需确保对位良好,若出现移位,则可引发创伤性踝关节炎,导致患肢僵硬,增加行走困难,同时可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对患者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我院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11月对部分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给予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共收治47例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将47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1~53岁,平均(36.56±6.78)岁;骨折原因:运动伤2例,高处坠落伤10例,车祸伤12例;骨折分型(参照Lange-hanson分型):垂直压缩型1例,旋前外旋型8例,旋前外展型4例,旋后内收型5例,旋后内收型6例。对照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3~55岁,平均(37.23±6.36)岁;骨折原因:运动伤1例,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13例;骨折分型(参照Langehanson分型):垂直压缩型1例,旋前外旋型7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后内收型6例,旋后内收型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原因、骨折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23例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24例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前取仰卧位,实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患者皮肤实施必要的消毒。于患者受损部位相反方向对骨块进行适当的挤压,使其移位,以达到复位的目的,经X线检查,显示已取得良好复位后,需对踝关节极易固定处理,选择克氏针(直径约为2.50 mm),于外踝至皮肤穿入患者的腓骨髓腔中,以达到固定的目的。部分患者后踝骨折块超过胫骨下关节面的25%,对此必须加以固定处理,取侧卧位,患足朝上,实施前后对抗,并在此牵引作用下背曲踝关节,使患者后踝达到良好的复位。选择克氏针(直径约为2.50 mm)2根,于患者皮肤至跟腱外缘位置处,逐层给予固定处理,使后踝骨折块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固定结束后,患者可改为仰卧位。若患者属于内踝骨折,术中需参照具体的骨折大小选择克氏针,通过选择直径约为3.5mm的皮螺钉加以固定处理,以达到复位固定的目的。当复位固定结束后,可将皮外钢针剪断,同时实施无菌包扎,于患者踝关节功能位出选用石膏托加以固定。手术结束后,患者需等待麻醉完全消退后方可开展功能锻炼,提高患肢的肌肉收缩功能。为减少或避免针孔感染,需给予抗生素治疗。术后14d可拆除石膏外固定,选择超踝夹板替代石膏实施外固定。术后42d逐渐加强患肢功能训练,90d后给予X线检查,若骨折线不清晰,出现众多骨痂,可将螺钉及钢针取出,待骨折完全愈合后,方可实施完全负重。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均给予X线检查,依据Leeds相关的影像学标准给予疗效评定。①优良:X线显示骨折部位未出现侧方移位,下胫腓联合间隙保持在2.5~4mm之间,后踝至近端移位不超过2mm,外踝至内踝移位不超过2mm,内踝内侧及距骨间的距离正常;②尚可:下胫腓间隙相对对侧有所增多,但不超过2mm,后踝至近端移位不超过5mm,外踝至内踝移位不超过2mm,内踝内侧及距骨间距离有所增加,但不超过2mm;③差:后踝至近端移位>5mm,外踝至内踝移位>2mm,存在距骨后脱位现象[1]。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优良率为60.87%,研究组优良率为87.50%,研究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是临床医学中较严重骨折,运动伤、高处坠落伤、车祸伤等均可引发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均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Kitaoka HB等医学专家认为,踝关节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关节,承受着最大的负重,是人体得以行走与站立的基础,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活动都需要踝关节的支撑[2]。Rose JD等医学专家认为,踝关节具有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特点,人们的生活依赖于这两个特性,踝关节骨折,失去稳定性与灵活性,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可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确保踝关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尤为重要[3]。对于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如何更好地给予固定,更好地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是治疗的关键点。曹延广、吴建民、张炳云等医学专家认为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的发病原因大多与间接暴力有关,因此治疗过程需加强固定处理,以达到负重稳固的目的,同时必须确保患者踝关节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使患者日后可以灵活活动踝关节,降低疾病对日常生活的不良影响[4]。詹兴泉、吴志斌等医学专家认为,早期解剖复位对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若复位不好,关节面不平或关节间隙存在增宽,则可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因此需尽早实施解剖复位[5]。
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是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手术时间短、愈合快、患肢功能恢复好等多种优点。通过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患者踝关节骨折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复位,而且具备可靠的稳定性,对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快康复。本研究对照组23例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24例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对照组优良率为60.87%,研究组优良率为87.50%,研究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其疗效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通过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提高优良率,缩短功能康复时间,加快骨折愈合,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1] Leeds AC,Ehdich MC.Instability of the distal tibiofibularsyndesmosis after bimalleolar and trimalleolar ankle frac-ture[J].Bone Jone Surg(Am),1984,66(3):490-492.
[2] Kitaoka HB,Alexander IJ,Adelaar RS,et al. Clinical ratingsystems for the ankle -hindfoot,midfoot,hallux and lessertoes[J].Foot Ankle Int,1994,15(7):349-353.
[3] Rose JD,Flanigan KP,Mlodzienski A. Tibiofibular diastasiswithout ankle fracture:a review and report of two cases [J].J Foot Ankle Surg,2002,41(1):44-51.
[4] 曹延广,吴建民,张炳云,等.踝关节骨折手法整复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与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1):792-794.
[5] 詹兴泉,吴志斌.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2,25(2):161-162.
R683.42
B
1671-8194(2013)16-0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