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彦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天津 300120)
马连珍教授是天津市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其研制的定痛救心胶囊已成为我院治疗胸痹心痛病的要药,为指导下级医生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笔者就其五脏论治胸痹心痛病的观点概述如下。
胸痹心痛病是以发作性胸闷、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1种病证,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马连珍认为,胸痹心痛病的发生多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寒邪内侵、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指出,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马连珍认为,本证病理机制属心阳虚衰、阴寒凝滞本虚标实之证,虚实夹杂。病位于心,涉及肝、脾、胃、肺、肾。故本证不能只片面从一个方面论治,需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从五脏出发,辨证论治,方得奇效。
马连珍经多年临床实践,根据中医理论总结出治疗胸痹心痛病基础经验方为细辛、高良姜、荜拨、白芷、桂枝、丹参、川芎、赤芍、红花、三七、冰片等。其中以细辛、高良姜、荜拨、白芷、桂枝温经通脉、宣痹温阳、散寒止痛;辅以丹参、川芎、赤芍、红花、三七、活血化瘀止痛;配以冰片取其性寒偏凉、通诸窍止痛之效,全方共奏温阳宣痹、活血止痛之功。
马连珍认为心之为病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灵枢·经筋》记载:“足太阳之筋……结于肋,散于胸中。”《灵枢·经别》认为:“足阳明之正……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临床上胸痹心痛病多见胃系症状,症见胸闷、憋气、阵发性胸痛、心悸、气短、胃脘部饱胀、隐痛、纳差、夜寐差、舌暗淡、苔白厚、脉沉涩。方用:细辛3g,高良姜、荜拨、白芷、桂枝、川芎、赤芍、红花、砂仁、白术、半夏、元胡、黄连、黄柏、枳壳各10g,丹参24g、三七3g。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早晚各1次,饭后温服。4剂奏效,后可根据病情继续服用,辨证加减。
马连珍认为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善,竞争压力的增大,肝气不舒,失于调达,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痹阻于胸,胸阳不振,则发胸痹心痛病。《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薛氏医案·求病脏》亦指出:“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临床症见胸闷、憋气、心前区刺痛、心悸、心烦易怒、夜寐不安、两胁胀痛、舌暗紫苔黄脉弦涩。方用:细辛3g,高良姜、荜拨、白芷、桂枝、川芎、赤芍、红花、砂仁、元胡、柴胡、香附、乌药、枳壳、栀子、淡豆豉、莲子心各10g,酸枣仁 20g,丹参 24g,三七 3g,冰片 0.3g。同上法服用取得满意疗效。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两者相互配合,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心与肺、血与气是相互依存的。气行则血行,血至气亦至。所以,若血无气的推动,则血失统帅而瘀滞不行;气无血的运载,则气无所依而涣散不收。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痹阻于胸、不通则痛。马连珍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入肥甘厚味的增加,长期则痰浊壅盛,肺气上逆,气逆于胸,阻痹胸阳,则发胸痹心痛病,症见胸闷、憋气、胸痛、心悸、头晕、咳嗽、痰黏难咯,大便不畅,舌红苔黄厚脉滑。方用:细辛3g,高良姜、荜拨、白芷、桂枝、川芎、赤芍、红花、栝楼、薤白、苏子、黄柏、黄连各10g,黄芩12g,丹参24g,桑白皮、葶苈子、胆南星、天竺黄各15g,大黄8g,三七3g,冰片0.3g。亦同上法服用,疗效满意。
《灵枢·经脉》明确指出:“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灵枢·营气》则指出营气“从脾注心中。”《素问·玉机真藏论》明确指出:“心受气(邪气)于脾。”《灵枢·厥病》则更进一步将脾胃失调所致的心痛定名为“胃心痛”、“脾心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之气旺盛,则气血来源充足,心血满盈;若中焦阳气强健,心阳得以温煦,则阴寒可去,气充血通。因此心脏与脾胃密切相关,脾胃失调可以导致心病,发生胸痹心痛病,症见胸闷、憋气、心悸、气短、腹胀便溏、纳少、少气懒言、舌暗淡苔白脉沉迟。马连珍依据古人经验总结出脾虚心痛组方:细辛3g,淡附子10g(先煎),党参15g,黄芪 30g,高良姜、荜拨、白芷、桂枝、川芎、赤芍、红花、白术各 10g,丹参 24g,干姜 6g,三七 3g。如上法服用,病情渐减。
心居胸中属阳,在五行属火;肾在腹中属阴,在五行属水,心与肾的关系即上下阴阳水火的关系。生理状态下,心火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心肾这种关系遭到破坏,形成的病理状态称之为心肾不交。症见胸闷、胸痛彻背、心悸、气短、乏力、尿少肢肿、动甚则喘、舌胖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方拟:细辛3g,淡附子10g(先煎),红参10g(先煎),黄芪、茯苓、猪苓各30g,高良姜、荜拨、白芷、桂枝、川芎、赤芍、红花、泽泻各10g,丹参24g,干姜6g,三七3g。继用上法,辨证加减,疗效满意。
总之,马连珍在多年临床经验中,虽遵从五脏同治胸痹心痛病的治则,但不拘泥于固有形式,处方灵活,疗效显著,为中医诊治此病提供了依据。
[1]朱淑梅,张玉红.胸痹从脾胃论治[J].中医研究,2001,14(5):33-34.